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9篇
  免费   688篇
  国内免费   256篇
测绘学   166篇
大气科学   147篇
地球物理   121篇
地质学   243篇
海洋学   537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97篇
自然地理   78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平顶冰山     
张伊  贾朋群 《气象科学进展》2020,(2):M0003-M0003
平顶冰山(tabular iceberg或table iceberg),旧称平板状冰山(barrier iceberg),指冰架断裂后形成的冰山。新形成的平顶冰山四边几乎垂直且顶部平坦。在南极,平顶冰山的宽度为数十千米,最宽可达160 km,厚度可达300 m,大约有30 m在海面以上。在北极,这类大型冰山被称为冰岛,但与南极最大的冰山相比要小很多。  相似文献   
212.
韩建康 《极地研究》1998,10(4):4-14
分析了威德尔海周边雪冰和大气中MSA和nssSO2-4浓度资料。结果表明,威德尔海是造成这一地区大气中高含量生物硫化物的“源”,其周边岛屿及冰架表层雪冰记载和反映了大气中生物硫化物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点。源区产出硫化物的强度存在显著差异:靠近南极半岛一侧高于靠近Filchner-Ronne冰架一侧。尽管诸多因素对输运和沉降过程发生影响,表层积雪MSA和nsSO2-4浓度仍呈现出很有规律性的空间分布:随沉降地点离海距离和海拔高度的增加,浓度值递减;但在一定海拔之下,“高程效应”不显著。冰芯中MSA浓度垂向分布显示出季节分配“滞后”现象,在表层表现为受天气条件制约的输运过程造成的相位差,在深层则归因于有待验证的“迁移”机制作用的结果。大气和雪冰样品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类似威德尔海这样的高纬地区,大气中的SO2-4和MSA“信号”在雪冰样品中会遭到不同程度的减弱。但就空间变化趋势和季节分布而言,表层雪冰仍是大气中组分(在本文是SO2-4和MSA)的良好载体。十分接近的大气和雪冰MSA对nssSO2-4(或SO2-4)比率证实,这两种大气组分在由大气洗净和沉降到冰雪过程中只发生微弱的分离作用。这也就是大气和雪冰中  相似文献   
213.
为了研究南极现代地壳运动,中国在西南极菲尔德斯海峡地区布设了形变监测网,并用DI-20测距仪和GPS定位仪对该网进行了监测。同时,中国也参加了SCAR组织的全南极GPS联测。本文讨论了将形变参数纳入误差方程的水平形变数据处理方法,并对刚体平移、旋转、均匀应变几种典型形变模型在测边网平差中的运用进行了讨论。通过对经典自由网与秩亏自由网的基准分析,提出对形变参数以及其它附加参数和点位参数分别给定参考基准的方法。相应于上述方法,编制了一系列数据处理程序并将之应用于对西南极菲尔德斯海峡形变监测网的数据分析。本文还利用监测网应变分析原理,对GPS监测数据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结果表明,菲尔德斯断裂地区存在微小的断裂剪切运动,但位移量不大。  相似文献   
214.
南极冰盖表层雪内的现代环境气候记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秦大河 《冰川冻土》1998,20(4):413-424
  相似文献   
215.
216.
217.
近年来获得的古生物和地层新资料表明 ,晚白垩世 (Campanian)至始新世时 ,南美南端与南极半岛之间很可能由一片不规则的、狭窄的、连续的陆地相连接 ,其古地理特征如现代巴拿马地峡 ,称斯科舍地峡 .其持续时间约 35Ma,延伸长 70 0~90 0km ,宽 1 0 0~ 2 0 0km .古地峡的存在为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各陆块之间生物的传播、迁移及交流起了重要的通道作用 .  相似文献   
218.
219.
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辐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1993~1994年辐射资料的分析表明:两站辐射分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基本相似。但由于气候状况的差异,长城站到达地面的总辐射和吸收辐射分别为中山站的51%和42%。极昼期间(11~1月)中山站总辐射和紫外辐射总量均超过了青藏高原夏季(6~8月)的总量,两站净辐射夏半年为正,冬半年为负,显示出南极绿洲的辐射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220.
有科学家宣称:生活在南极海域的章鱼拥有改变自身基因的能力以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被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区。南极海域随处可见漂浮着的巨大冰山。在南极的冬天,浮冰面积可达1900万平方千米,即使到了夏天,其面积也有260万平方千米之多。生活在南极海域的章鱼终年生活在寒冷的冰水里,既没有企鹅那样的厚实羽绒服,也没有独角鲸那样的肥厚脂肪,那么它们是如何抵御极地的严寒呢?分子神经生理学家罗森塔尔·约书亚及其弟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