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61篇 |
免费 | 944篇 |
国内免费 | 24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061篇 |
大气科学 | 340篇 |
地球物理 | 1013篇 |
地质学 | 597篇 |
海洋学 | 506篇 |
天文学 | 111篇 |
综合类 | 548篇 |
自然地理 | 1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4篇 |
2023年 | 284篇 |
2022年 | 340篇 |
2021年 | 369篇 |
2020年 | 240篇 |
2019年 | 395篇 |
2018年 | 275篇 |
2017年 | 333篇 |
2016年 | 297篇 |
2015年 | 350篇 |
2014年 | 491篇 |
2013年 | 350篇 |
2012年 | 328篇 |
2011年 | 295篇 |
2010年 | 302篇 |
2009年 | 301篇 |
2008年 | 263篇 |
2007年 | 228篇 |
2006年 | 227篇 |
2005年 | 189篇 |
2004年 | 150篇 |
2003年 | 129篇 |
2002年 | 129篇 |
2001年 | 135篇 |
2000年 | 110篇 |
1999年 | 99篇 |
1998年 | 110篇 |
1997年 | 94篇 |
1996年 | 70篇 |
1995年 | 65篇 |
1994年 | 68篇 |
1993年 | 64篇 |
1992年 | 50篇 |
1991年 | 40篇 |
1990年 | 49篇 |
1989年 | 52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57年 | 1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41.
42.
选取福建省2015年三维系统地闪资料,采用同期雷电定位系统(ADTD)资料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利用雷电流峰值记录仪数据对2套系统地闪探测效率和定位误差校验,同时结合IEEE工作组和电力行业推荐的概率公式对三维系统地闪雷电流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套系统监测到全省地闪密度空间分布趋势比较一致,在三明西南部地区及福州西部零星地区,三维系统地闪密度更低。(2)2套系统地闪频次年变化和日变化均呈单峰变化特征,但年变化中的10—12月,以及日变化中的09:00—12:00,三维系统监测到地闪频次更少。(3)三维系统地闪回击探测效率为40%,平均定位误差为2.75km。(4)在0~50kA区间,相比于负极性地闪,三维系统正极性地闪雷电流幅值分布更加集中,在26~84kA区间三维地闪雷电流幅值相比于IEEE推荐值和规程推荐值偏大。 相似文献
43.
使用甘东南地区三维速度模型,利用三维网格搜索法和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及其震后三天的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结合地质构造资料对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结果显示:主震的震中位置为34.54°N,104.189°E,震源深度13.5km;余震震中呈NW或NWW方向分布,与临潭-宕昌断裂的走向基本吻合,主要分布于5~20km的深度,震中在深度剖面上呈SW向;发震断裂为倾向SW的隐伏断层,位于临潭-宕昌断裂NE方向,距临潭-宕昌断裂约20km。 相似文献
44.
针对TERCOM(terrain contour matching)算法定位精度对航向误差敏感和算法普适性差等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航迹线追踪的TERPM(terrain profile matching locating algorithm)定位算法。利用INS(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提供的速度和航向信息对UV(underwater vehicles)的航迹进行追踪,在遍历基准地形时考虑航向误差对数据选取的影响,组合最优匹配的判别方法,提高定位算法的抗噪性。实验结果表明:TERPM定位算法适用于机动UV的精确定位且定位精度对航向误差不敏感;与已有的TERCOM改进算法相比,新算法具有更高的定位精度和更好的抗噪性能。 相似文献
45.
2015年1月14日乐山金口河M5.0地震发生在历史地震强度较低的川南山区与四川盆地交界一带。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震相报告与波形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法对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同时,采用CAP波形反演方法及HASH方法反演了主震及序列中8次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另外,利用Coulomb3计算了主震发生后库仑应力改变量,得到的结果如下:①重新定位结果显示,金口河M5.0地震位于(103.18°E,29.32°N),震源深度16.6km,略深于波形反演结果(12km)。序列分布在NNW向天全-荥经断裂和NE向西河-美姑断裂的交汇部位,余震序列在空间上呈NE向展布。②M5.0主震的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350°/倾角46°/滑动角107°,节面Ⅱ:走向146°/倾角47°/滑动角73°,表现为走向NW(NNW)、中等倾角的逆冲型运动方式。序列中其余8次ML≥2.0余震大多以走向NE的逆冲型地震为主,个别为走滑或正断层类型。主震和大部分余震的节面方向不一致,主震节面方向与余震长轴方向也不一致。③主震后库仑应力改变量显示,余震主要发生在主震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的区域。综合分析推测,NNW向天全-荥经断裂为本次地震主震的发震构造,倾向NE的机制解节面Ⅰ指出了该断裂的几何产状;M5.0主震发生后,立即触发了其旁侧的NE向西河-美姑断裂,并激发了多次余震。 相似文献
46.
47.
48.
GPS精密单点定位中精密星历和钟差的内插算法选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了IGS中心给出的精密星历,计算了几种插值以及拟合算法,分析和比较了插值与拟合的质量与运算效率,基于精密单点定位软件验证与对比了其精度。 相似文献
49.
50.
针对北斗导航卫星系统(BDS)不同类型卫星观测数据的特点,对TurboEdit方法进行改进。在利用M-W组合观测值检测时,使用固定窗口的滑动求解方法代替其原有的递推求解方法。将原有的电离层残差组合检测方法改进为双频电离层残差的相邻历元求差法,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卫星选择不同的检测参数。改进后的算法对GEO/IGSO/MEO卫星均可达到良好的检测效果。算法验证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检测并修复1周的小周跳,也可以检测修复双频点等周大小的小周跳,修复精度可达到0.1周以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