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89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204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51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1.
基于2006年6月—2021年10月期间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观测数据,对吕宋海峡低云和深对流等影响飞行的云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南海季风、太阳辐射和季风槽的共同影响下:(1)低云覆盖率在8月左右最小,为2.9% ,在1月左右最大,为67.4%;低云平均云底高在7月左右最低,为756.1 m,在1月左右最高,为1 259.4 m;低云平均厚度在7月最小,为714.1 m,在12月最大,为1 039.4 m。(2)深对流发生概率在10月左右最小,为1.9%,12月最大,为18.7%;深对流顶高在10月最大,平均顶高为16 056.2 m,在4月最小,平均顶高为14 164.0 m。  相似文献   
112.
黑潮入侵南海对南海的温盐平衡、环流、涡旋和局地气候等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吕宋海峡处黑潮不同流径的识别方法,对1993~2021年的卫星高度计资料进行识别,获取黑潮不同流径的发生时间,探究黑潮入侵南海流径的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黑潮主要以流套(Looping)和分支(Leaking)两种流径入侵南海,Leaking流径发生的时长(710周)和概率(46.9%)要远高于Looping流径(时长218周,概率14.4%)。(2) Looping流径和Leaking流径均可将高温高盐的西北太平洋水带入南海,Looping流径下的平均吕宋海峡上层通量(6.3×106 m3/s)略大于Leaking流径(5.6×106 m3/s)Looping和Leaking流径在4×106 m3/s~6×106 m3/s区间发生时间最长。(3)季节变化上,Looping流径主要发生在冬季,Leaking流径在冬半年均较强,夏季二者发...  相似文献   
113.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exchange in the Luzon Strai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IntroductionTheLuzonChannelissituatedonthewest-ernsideofthenorthernPacificandbetweenTaiwanandLuzonIslands.ItisthemainpassageofthePacificwaterenteringtheSCS.Therearenumerousdifferent-sizedislandsformingmanynarrowwaterpassagesinthischannel,sotheLuzonChannelisthegeneralnameofthesepas-sages(includingBabuyan,BalintangandBashiChannels,etc.).Customarily,theLuzonStraitiscalledtheBashiChannel.Itswidthis386kmandhasameandepthof1400m. Toagreatextent,thehydro-meteorologi-calconditionso…  相似文献   
114.
山东庙岛海峡的峡道动力地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庙岛海峡的动力、沉积、地貌条件比较系统的分析基础上,对庙岛海峡的峡道效应和动力地貌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峡道形成及演变、潮流聚散与侵蚀堆积、涨落潮流歧路与登州浅滩形成、峡道泥沙搬运与沉积效应,结果表明,庙岛海峡具有显著的峡道效应,且峡道东西两段差异明显,对峡道以东的山东半岛北部沿岸海底泥沙运动和沉积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5.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的支持下,2000年8月在南海组织了1次多船同步海洋学调查,是迄今为止盛夏期间唯一一次全海盆准同步水文观测.航次间遭遇的多种困难虽被及时化解,然而观测数据的质量已受影响.此前虽已有若干相关研究发表,但未见对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全面的分析.本文在对CTD和ADCP原始数据仔细校正的基础上,分析...  相似文献   
116.
莫桑比克海峡及其邻近海区是全球海洋潮流和潮能耗散最强的海区之一。文章利用高分辨率通用环流模式对该海区的正压潮流进行模拟, 并对该海区潮能通量和潮能耗散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莫桑比克海峡及其邻近海区的潮波主要是半日分潮占主导地位, 全日分潮可忽略不计, M2分潮形成1个左旋潮波系统和1个右旋潮波系统, S2分潮形成1个左旋潮波系统。莫桑比克海峡和马达加斯加岛南部等绝大数区域的M2和S2半日潮流是逆时针旋转, 在马达加斯加岛顶部等局部区域是顺时针旋转, 而且在海峡通道等复杂地形处潮流流速量级较大。潮能通量矢量主要来自东边界, 大部分潮能通量沿马达加斯岛北部传入莫桑比克海峡区域, 其中经过马达加斯加岛北部和进入莫桑比克海峡的M2 (S2)分潮的潮能通量分别为156.86GW (40.53GW)和148.07GW (36.05GW), S2分潮潮能通量的量级大约为M2分潮的1/5~1/4。底摩擦耗散主要发生莫桑比克海峡和马达加斯加岛南北部, 其中莫桑比克海峡M2 (S2)分潮的底摩擦耗散为1.762GW (0.460GW), 占其底部总耗散的43.74% (39.72%)。  相似文献   
117.
基于赤潮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和海坛海峡的浮游生物与水文常规监测数据,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构建了海坛海峡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运用熵值法与变异系数法组合赋予权重, 建立了较为合理可信的评估模型, 并初步给出了海坛海峡赤潮灾害生态风险等级区划图。结果表明: 春季, 中级-较高级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海峡北部, 海峡南部主要为低风险等级; 夏季, 较高级风险区存在于南部, 绝大部分海区属低风险海域; 秋季, 以低中风险等级为主, 中级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海峡的西北部与东南部; 冬季, 较高级与高级风险海域位于海峡的西北部和东北部。研究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较高, 且富营养化指数权重较大, 减少氮磷入海可降低致灾、孕灾危险度, 进而能够降低赤潮灾害发生的风险。通过多年的赤潮事件结合验证表明, 赤潮发生的时空特征与致灾危险度分布具有较好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18.
琼州海峡冬季水量输运计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琼州海峡是海南省与雷州半岛之间重要交通通道,也是南海与北部湾2个海区水交换通道。其最大涨落潮流速位于海峡北部,且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海峡中间和南部的流速都小于北部,涨潮流速小于落潮流速;余流方向基本都是由东指向西,量值北部最大,中间次之,南部最小;冬季平均水量通量为0.055 Sv。输运方向自东向西。  相似文献   
119.
琼州海峡地质构造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在琼州海峡所采集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围区地质资料,对该海峡的浅层单道剖面和高分辨率我道地震剖面进行了地震层主邓划分及地质解释。阐述了主要地震层序与界面的反射特征,以及浅部地层的,夺性特征,并对琼州海峡上新世-第四纪的构造发展史及海峡成因作了初步分析,这对琼州海峡的环境保护及研究雷州半岛、海南岛区域地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0.
Water mass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were identified and analyzed with the data collected in the summer and winter of 1998. The distributions of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near the Bashi Channel (the Luzon Strait)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data obtained in July and December of 1997. Based on the results from the data collected in the winter of 1998, waters in the open sea areas of the SCS were divided into six water masses: the Surface Water Mass of the SCS (S), the Subsurface Water Mass of the SCS (U), the Subsurface-Intermediate Water Mass of the SCS (UI), the Intermediate Water Mass of the SCS (I), the Deep Water Mass of the SCS (D) and the Bottom Water Mass of the SCS(B). For the summer of 1998, the Kuroshio Surface Water Mass (KS) and the Kuroshio Subsurface Water Mass (KU) were also identified in the SCS. But no Kuroshio water was found to pass the 119.5~E meridian and enter the SCS in the time of winter observations. The Sulu Sea Water (SSW) intruded into the SCS through the Mindoro Channel between 50-75 m in the summer of 1998. However, the data obtained in the summer and winter of 1997 indicated that water from the Pacific had entered the SCS through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Luzon Strait in these seasons, but water from the SCS had entered the Pacific through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trait. These phenomena might correlate with the 1998 E1-Nino ev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