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71篇 |
免费 | 199篇 |
国内免费 | 4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40篇 |
大气科学 | 132篇 |
地球物理 | 86篇 |
地质学 | 548篇 |
海洋学 | 263篇 |
天文学 | 24篇 |
综合类 | 561篇 |
自然地理 | 126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60篇 |
2022年 | 64篇 |
2021年 | 82篇 |
2020年 | 59篇 |
2019年 | 72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44篇 |
2015年 | 80篇 |
2014年 | 274篇 |
2013年 | 209篇 |
2012年 | 332篇 |
2011年 | 291篇 |
2010年 | 225篇 |
2009年 | 261篇 |
2008年 | 198篇 |
2007年 | 143篇 |
2006年 | 152篇 |
2005年 | 125篇 |
2004年 | 148篇 |
2003年 | 83篇 |
2002年 | 85篇 |
2001年 | 49篇 |
2000年 | 41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51年 | 1篇 |
1949年 | 1篇 |
1946年 | 1篇 |
1945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从地图文化形态的特点和优势,可视化的地图实现,地图及其相关概念的数学表达以及科学和文化知识的积聚和传承等方面,论述了地图文化的丰富内涵.地图的非物质文化内涵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社会发展的记录. 相似文献
62.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体系庞杂,莫衷一是。中国文化是指中国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这里,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文明是同义词。中国气象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气象文化发源地与中国文化发源地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3.
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行业化。气象化是气象部门的一种倡导和追求,更是一种承诺。作为一个部门,不仅是服务于社会的团体,同时还应是广大职工追求自己价值实现的精神家园。部门的管理模式可以模仿,技术可以引进,形象包装也可打理,唯有部门化建设,需要踏踏实实地积累和创建。 相似文献
64.
65.
66.
67.
通过文本分析和档案分析的方法,立足文学地理学分析框架和研究范式,分析了香港70年代、过渡时期、后殖民时期三部文学界热门且公认具代表性的作品——《我城》《烦恼娃娃的旅程》和《后殖民食物与爱情》,解构了作品中“本土”“国家”和“全球”3个空间维度下再现的地理物象、空间想象、人物活动、地方文化,窥探其内部隐含的文化认同与身份意识问题。结果发现,由于香港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不断变迁等原因,香港的文化和身份意识处于不断重塑的状态。通过文本分析,发现香港文学作品中最早萌芽的是“本土”意识。西西的《我城》被认为是本土意识的发轫之作,其在港英政府和回不去的家这一夹缝中在“城”这一空间尺度上勾勒出浓浓的地方意识。其次,在中国恢复行使香港主权这一背景下,《烦恼娃娃的旅程》这一极具回归题材代表性的作品深刻地刻画了香港人在身份认同尺度升级过程中的迷惘。最后,也斯的《后殖民食物与爱情》通过“食物”为线索讲述了回归后的香港故事,为读者认识后殖民时期多元文化混杂下的香港社会提供了细致的观察。通过对三部文学作品的分析,发现港人经历了由殖民统治时期本土身份意识的觉醒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归属,到回归过渡阶段身份意识的尺度升级及其不适,再到回归后多元文化的交织和协商,不仅在尺度上实现了由地方到国家再到全球化的身份意识塑造,而且在结构上存在中华文化、西方文化和香港本土文化不断协商与冲突的三重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文学地理视角的讨论,发现这样的文化和身份意识不是属于某个群体的特有特征,而是根植于香港社会的每一寸肌肤,不仅反映了小说作者对香港社会的细致观察,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本身所面临的文化和身份困扰。 相似文献
68.
一、背景接触一座城市,首先要打交道的就是各类地名,有特色的地名能让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更为深刻。地名营造的特殊氛围能增加人们对城市的好奇和向往,也能让人们在回忆中清晰地对这座城市的地名特色有所界定。 相似文献
69.
城乡文化信息流时空整合的理论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寻城乡文化信息流的基本规律,将综合运用大数据思维和Petri网理论,通过“3S”集成技术以及State flow分析工具,旨在解决如何测度城乡文化信息的流态关系和构建时空整合模型两个科学问题。从“动态”的城乡文化“场域”视野出发,以城乡文化信息流的时空整合为研究对象,探索文化信息流对新城乡文化空间形成的影响,并研制出驱动机理和时空整合模式,初步构建现代城乡文化信息流的时空整合理论,力图为促进新文化地理学和信息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融发展创建新的理论菜单,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为中国城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可持续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0.
加快实现传统优秀湿地文化传承和发展,形成乡村湿地与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业和小规模创意手工业等结合的产业模式,对解决湿地过度利用问题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恢复乡村生命活力的有效途径。在厘清湿地文化内涵与湿地保护关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传统湿地文化面临部分优秀湿地文化消失、传承利用泛娱乐化和外来文化入侵的问题,从保护意识薄弱、传承动力不足以及缺乏深入挖掘和有效传承路径等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应从传统湿地文化鉴别保护、传统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现代化、观念和思维方式现代化以及湿地文化利用现代化等方面实现传统湿地文化现代化传承。并以洱源西湖湿地为例,通过静态整体性保护和全方位活态传承,构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湿地文化传承和发展模式,以期为我国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