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8篇 |
免费 | 38篇 |
国内免费 | 4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7篇 |
大气科学 | 21篇 |
地球物理 | 30篇 |
地质学 | 94篇 |
海洋学 | 52篇 |
综合类 | 27篇 |
自然地理 | 2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71.
与圆柱形储液罐相比,预应力蛋形消化池中流体与固体交界面呈弧形面,且结构横截面为变厚度,这就带来了有限元分析的困难。结合厦门市蛋形消化池的结构设计,采用三维有限元技术对预应力蛋形消化池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整体的静力、动力分析,分析了蛋形消化池中盛有水体时结构的自振频率及在地震载荷作用下的动应力,与国内首次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两者符合良好,表明该有限元计算模型是合理的,可以应用于类似特种结构。 相似文献
72.
汤泉池地热田位于次级北北东向重力梯级带北部、与区域上东西向重力梯级带的结合部,是形成地热资源的有利地段。地热类型属断裂深循环型(对流型),热储类型属带状裂隙热储,盖层由第四系松散层及花岗岩风化带构成,平均厚度约12 m,热储层为汤泉池断裂破碎带,宽度180m,厚度480m;近年来由于地热资源的开发,水位季节性变化明显,反映了地热流体与浅部水体之间存在密切的水力联系;同时水化学特征较以往有所变化,表明地热流体中在一定程度上混入了浅层水。 相似文献
73.
通过钻井、录井、测井、岩芯分析化验数据以及试油、试采等生产数据综合分析,结合构造特征,总结姬塬油田池46井区长8_2油层组含油性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池46井区长8_2油层组含油状况受构造影响较小;沉积微相和砂体的展布与含油性有着较好的相关性,沉积微相和砂体的发育状况、平面连续性均受沉积因素控制,因此沉积因素是控制含油性的主要因素;储层物性、成岩作用对油气分布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隔层和夹层在宏观和微观上均对油气起着封堵作用,既是油气成藏过程中的重要盖层,又对油气侧向运移起着阻碍作用,对储层含油性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研究区长8_2油层组含油性主要影响因素是沉积作用和层间、层内非均质性,构造和成岩作用在局部范围内对含油性有影响。研究区储层含油性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对于油藏评价、预测油气富集区带及下一步的滚动扩边和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4.
75.
雪和海冰作为北极地区反照率最高的地表类型,可以将大部分入射辐射能量反射回天空,其表面反照率的变化对整个地表-大气辐射平衡系统和全球气候变化都会有重要影响。在2010年中国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用ASD光谱仪对北极太平洋扇区不同类型的海冰表面反照率进行了现场测量,观测时段为7月27日至8月23日,地理范围在72°18′-87°20′N和152°34′-178°22′W之间。观测结果表明积雪覆盖海冰的反照率最高,干雪覆盖时均值达到0.82,融化的湿雪覆盖时反照率会有一定程度地降低。夏季北极地区存在大量融池,融池海冰按颜色划分为白冰,蓝冰和灰冰,白冰的平均反照率为0.54,蓝冰的为0.31,灰冰的只有0.20,融池水的反照率只有0.16。融池是北极夏季反照率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6.
C++对Windows图形设备界面(GDI)进行了封装,使得Windows环境下的图形开发相当快捷,尤其是它提供的几个设备场境类,使得对图形的操纵更加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77.
20m^2蒸发池坑内积水对其蒸发量的观测精度影响较大。对坑内积水影响观测精度的误差进行了试验分析,同时介绍了宜昌蒸发站对积水的施工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78.
79.
80.
压裂微震数据采集具有采样时间长,以及采样间隔小的特点,采集得到的数据量很大。因此数据的读取和显示,需要一些特殊的方法,进而能有效地分析数据中的微震事件。针对微震数据的特点,这里运用LOD(Level of Detail)和内存映射,来实现微震数据快速读取和可视化,为精确反演微震事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