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249篇 |
免费 | 4274篇 |
国内免费 | 343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13篇 |
大气科学 | 3935篇 |
地球物理 | 2472篇 |
地质学 | 8970篇 |
海洋学 | 3316篇 |
天文学 | 194篇 |
综合类 | 1317篇 |
自然地理 | 31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54篇 |
2023年 | 777篇 |
2022年 | 889篇 |
2021年 | 948篇 |
2020年 | 788篇 |
2019年 | 807篇 |
2018年 | 537篇 |
2017年 | 593篇 |
2016年 | 636篇 |
2015年 | 693篇 |
2014年 | 1183篇 |
2013年 | 886篇 |
2012年 | 1089篇 |
2011年 | 1059篇 |
2010年 | 1040篇 |
2009年 | 1057篇 |
2008年 | 955篇 |
2007年 | 917篇 |
2006年 | 828篇 |
2005年 | 818篇 |
2004年 | 659篇 |
2003年 | 678篇 |
2002年 | 713篇 |
2001年 | 650篇 |
2000年 | 553篇 |
1999年 | 475篇 |
1998年 | 485篇 |
1997年 | 536篇 |
1996年 | 482篇 |
1995年 | 467篇 |
1994年 | 431篇 |
1993年 | 328篇 |
1992年 | 421篇 |
1991年 | 309篇 |
1990年 | 294篇 |
1989年 | 215篇 |
1988年 | 36篇 |
1987年 | 26篇 |
1986年 | 33篇 |
1985年 | 34篇 |
1984年 | 31篇 |
1983年 | 24篇 |
1982年 | 20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15篇 |
1979年 | 7篇 |
1977年 | 8篇 |
1964年 | 14篇 |
1963年 | 6篇 |
1941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基于多套全球海温再分析数据和2种线性趋势分析方法,评估了1958-2014年中国近海海表温度(SST)的变化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并与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特别是与若干重要海区的SST做了比较。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的显著加速期(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中国近海区域年平均SST表现出更快速的升温特征,其速率达0.60℃/10a,是同期全球平均升温速率的5倍以上;在变暖暂缓期(1998-2014年),中国近海SST出现显著的下降趋势。研究还表明,中国近海区域SST的年代际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的位相转换一致,前者SST的快速上升(下降)期与PDO正(负)位相最大值的时期相对应,PDO可能是通过东亚季风和黑潮影响中国近海SST的年代际变化。 相似文献
202.
203.
全球30m地表覆盖遥感制图的总体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针对全球30米分辨率地表覆盖遥感制图这一世界性难题,提出了以多源影像最优化处理、参考资料服务化整合、覆盖类型精细化提取、产品质量多元化检核为主线的总体研究思路,研发了影像几何与辐射重建、异质异构服务化集成、对象化分层分类、知识化检核处理等主体技术方法;用于制定了相应数据产品规范、生产技术规范,研发了多项生产型软件,用于研制了2000和2010两个基准年的全球)30米地表覆盖数据产品,将空间分辨率提高了1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204.
205.
胡焕庸线两侧人口的空间分异性及其变化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胡焕庸线作为人地关系的重要地理大发现之一,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的重要特征,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对社会的重要贡献之一。本文采用地理探测器等定量方法,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的分异性特征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尝试解释中国人口分布特征变化的原因及其机制。结果表明:① 胡焕庸线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人口分界线仍基本保持稳定,但从空间统计学分异特征来看该分界线仍可进一步优化调整;② 胡焕庸线两侧内部人口集聚模式发生着明显变化,东南半壁人口分布由改革开放之前和初期的相对均衡状态,转变为以长三角、珠三角等少数区域为中心的集聚模式;而西北半壁人口分布的集聚程度则趋于下降;③ 从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看,尽管总体上,经济发展类因素对于人口空间分布影响不断增强,但三大阶梯等自然地理本底条件依然对中国人口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6.
超大城市是全球经济、文化以及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承载体和重要纽带,其形态结构特征和人口聚集效应是城市化影响的典型表现,然而当前对于全球超大城市形态特征及扩张模式的研究相对不足。基于2000—2020年全球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GULUC-30),利用城市扩张强度差异指数分析了超大城市用地的时空变化规律;而后运用面积—半径标度分析模型研究了超大城市的分形特征及扩张模式,最后基于城市用地面积和城市人口之间的线性关系评价城市用地效率。结果发现:① 2000—2020年东南亚和东亚的中国超大城市用地扩张最剧烈,城市用地面积分别扩张了3148.32 km2和5996.26 km2,城市扩张强度差异指数平均值大于3;② 2000—2020年超大城市的形态特征和扩张模式向着更加集约和紧凑的方向发展,径向维数平均值由1.54增加至1.56,分维差呈逐年减少趋势,城市内部结构一体化特征显著;③ 北美和欧洲的超大城市用地效率低,2020年城市用地面积与城市人口比值系数范围为0.89~4.11;南亚和非洲城市用地效率高,比值范围为0.23~0.87。超大城市空间扩张格局和形态变化的认识对于城市用地的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严格控制超大城市扩张规模,促进城市用地的均衡发展是建设韧性城市和实现城市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7.
西宁盆地大部分地下热水中TDS含量较高,极大限制了地热水的可利用性,研究盆地地下水TDS的成因机理,可为后期指导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价值。通过对西宁盆地药水滩至盆地中心沿线地下水的常、微量组分的分析,探讨了区内TDS的分布特征及富集机理。结果表明:从盆地边缘到盆地中心,地下水由HCO3-Ca·Mg型淡水逐渐向SO4·Cl-Na、SO4-Na型盐、卤水变化,地下水具有陆相沉积水特征,且变质程度逐渐增强;盆地内不同区域TDS的富集机理也有显著差异,盆地边缘以降水入渗、溶解混合作用为主,湟水中心区域以蒸发浓缩作用和混合、水-岩相互作用为主,而盆地中心区域则以深部沉积物质随热液上涌的混合作用和封闭环境下的水-岩相互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208.
讨论5个全球海洋潮汐模型NAO99b、FES2004、GOT4.7、TPXO7.2和EOT11a在中国区域的差异性和适用性,并基于这些全球海潮模型和高分辨率区域海潮模型,分析中国区域GPS站海潮负荷形变特征。采用GIPSY软件对中国区域GPS站长时间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高精度区域海洋潮汐模型对中国沿海GPS站高精度位置时间序列的影响。分析表明,加入区域海洋潮汐负荷形变后,对GPS时间序列垂向的影响最大可达5.01 mm,可能会引起GPS时间序列中包含15 d和173 d 的虚假周期信号。 相似文献
209.
210.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
(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略)
(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略)
(三)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略)
二?把握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