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28篇 |
免费 | 1362篇 |
国内免费 | 252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205篇 |
大气科学 | 56篇 |
地球物理 | 2008篇 |
地质学 | 6244篇 |
海洋学 | 258篇 |
天文学 | 27篇 |
综合类 | 522篇 |
自然地理 | 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9篇 |
2023年 | 336篇 |
2022年 | 382篇 |
2021年 | 386篇 |
2020年 | 304篇 |
2019年 | 409篇 |
2018年 | 358篇 |
2017年 | 361篇 |
2016年 | 396篇 |
2015年 | 379篇 |
2014年 | 477篇 |
2013年 | 382篇 |
2012年 | 487篇 |
2011年 | 472篇 |
2010年 | 420篇 |
2009年 | 478篇 |
2008年 | 508篇 |
2007年 | 408篇 |
2006年 | 366篇 |
2005年 | 313篇 |
2004年 | 342篇 |
2003年 | 357篇 |
2002年 | 347篇 |
2001年 | 314篇 |
2000年 | 268篇 |
1999年 | 255篇 |
1998年 | 222篇 |
1997年 | 248篇 |
1996年 | 218篇 |
1995年 | 204篇 |
1994年 | 165篇 |
1993年 | 147篇 |
1992年 | 141篇 |
1991年 | 111篇 |
1990年 | 113篇 |
1989年 | 74篇 |
1988年 | 31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25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9篇 |
1974年 | 8篇 |
1956年 | 2篇 |
1955年 | 4篇 |
192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61.
西藏纳当地区石炭系永珠组主要为浅变质的砂板岩组合,断层和褶皱非常发育的特征。依据岩石和构造特征可以把区内永珠组分成上、中、下三段。永珠组形成于拉张的被动大陆边缘向裂谷转换的次深海环境,并于中晚二叠世至晚三叠世期间经历了三个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262.
263.
劝农山地区位于长春市东南部,处于佳-伊断裂和西拉木伦河缝合带交汇处.详细野外调查发现,该区曾遭受强烈韧性剪切变形,剪切带内岩石普遍糜棱岩化,主要由下二叠统范家屯组(P1f)钙质糜棱岩与侵入其中的燕山期花岗质糜棱岩组成,变形程度处于初糜棱岩至糜棱岩之间,多具有糜棱结构.岩石应变类型主要为压扁型应变,偏一般压缩,为L=S型构造岩,指示其形成于挤压型剪切带的构造环境.多种宏微观韧性剪切变形标志,指示明显的左行剪切运动.电子探针方解石-白云石地质温度计、方解石和石英EBSD组构特征、方解石e双晶形态以及石英长石变形行为等均显示岩石具有低温塑性流变特点,变形环境不超过绿片岩相.剪切带内应变速率偏高,应变集中带应变速率最大,在10-6.95~10-8.89之间,远离强变形带应变速率在10-9.25~10-12.17之间,糜棱岩化作用过程中差异应力下限应大致为51.27~65.46 MPa,代表剪切带糜棱岩化作用为低温中等强度应变,在稍快的应变速率条件下形成.压溶扩散和双晶滑移为劝农山韧性剪切带变形初期的主要变形机制,随着递进变形,逐渐以双晶滑移和晶内滑移为主,递进变形晚期,局部强变形域内发生了粒间滑移.劝农山韧性剪切带形成与早白垩世中晚期伊泽纳崎板块NNW向高斜度斜向俯冲于欧亚大陆之下有关,是佳-伊断裂带左旋走滑事件的局部表现. 相似文献
264.
孔隙性砂岩中形成的压实剪切型变形带及其周围的渗透性特征是变形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变形带宽度常为毫米级别,常规渗透率测试方法因分辨率的限制无法满足研究需求。选取远安地堑上白垩统红花套组中不同规模的单条变形带、小型及中大型簇状变形带样品,在对其微观结构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具有高分辨率测试功能的AUTOSCAN进行密集测试,建立了连续渗透率剖面。结果显示,渗透率低值点与变形带有显著对应关系,在渗透率线扫描曲线中呈下拉尖峰特征;不同变形带渗透率异常低值点存在差异,变形带厚度大则异常程度高;不同微观结构要素的渗透率降低程度不同,渗透率由低至高依次为:大型簇状变形带的核心碎裂带<小型簇状变形带的核心碎裂带<带间区域<单条变形带核心碎裂带<边缘过渡区<围岩。分析认为,虽然变形带的厚度和渗透率探测孔的大小会影响探测结果,但变形带的微观结构才是控制渗透率降低程度不同的本质原因。中大型簇状变形带的核心碎裂带密集发育且连续性好,很可能对流体渗流、油气运移等造成较大影响;而单条变形带由于延续性较差,很难真正阻碍流体渗流,而是会增强岩石整体的各向异性特征。 相似文献
265.
基坑土钉支护设计的简单算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钉支护技术在深基坑开挖和支护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对其工作机制和计算方法的研究尚不完善。目前数值模拟算法较多,但其本构模型准确地选择及相关参数的确定需要进行大量的三轴试验或真三轴试验。基于此,提出3个假设,建立简单的计算模型,并对土钉的工作机制深入研究,得到土钉拉力的“二半支抛物线”分布规律,推导出土钉支护设计的解析算法相关公式。以徐州彭城地下广场深基坑土钉支护工程为例,进行土钉拉力现场测试,对基坑水平位移、沉降进行观测,所测数据验证了文中公式的可靠性,为类似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6.
峰后的刚度劣化现象(渐进损伤)在多种煤、岩石、混凝土、土和砂子的循环加载实验中已被观察到。本文考虑了剪切带及带外弹性体的不同的刚度劣化现象,推导了剪切带(断层)-弹性围岩系统在直剪条件下的应力-变形曲线。剪切带的刚度劣化不改变剪切带的总变形,但使剪切带的弹性变形增加、塑性变形降低。考虑弹性体的刚度劣化现象之后,系统的峰后应力-变形曲线呈现非线性特征,这不同于过去忽略刚度劣化现象的结果。在应变软化过程中,剪切带之外弹性体的刚度劣化,使系统的峰后响应由负斜率(Ⅰ类行为)变为正斜率(Ⅱ类变形行为)。较高的弹性体尺寸、较高的脆性、较小的内部长度、较低的围岩初始弹性模量、较高的抗剪强度、较低的残余剪切应力及较高的残余剪切弹性模量,使系统的峰后响应变得陡峭,甚至发生Ⅱ类行为,使系统的失稳(岩爆、冲击地压、采矿诱发地震或矿震)易于发生。 相似文献
267.
268.
269.
差异沉降是造成路面破坏、影响行车速度和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加筋土技术作为经济性良好的治理措施被广泛应用。为研究预应力加筋土垫层在差异沉降下的变形规律和沉降控制性能,设计了加筋土垫层和预应力加筋土垫层差异沉降对比模型试验。通过对比试验揭示了预应力加筋土垫层对差异沉降控制的有益效果。试验发现:①预应力加筋垫层可以有效地降低差异沉降。②预应力加筋垫层有利于调节软硬路基交界面附近的“断崖式”差异沉降。③预应力加筋垫层对能量的耗散和传递能力更好。④附加应力从垫层传递到路基顶部时发生应力叠加,在该处呈现增大突变趋势。本文研究成果可为预应力加筋土结构在差异沉降频发路段的工程应用和控制性能研究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270.
建(构)筑物的变形控制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轨道交通和其他市政地下工程建设难免造成周边建(构)筑物的变形,确定建(构)筑物的变形控制指标是进行安全监测和控制的基础。总结目前建(构)筑物控制的各类变形参数,对其定量化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根据收集的大量变形监测资料,划分建(构)筑物的变形损坏等级,对其沉降、差异沉降和倾斜等常规监测项目进行重点分析,并研究了建筑尺寸和变形量、损坏等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砂土地层独立柱基的建筑易于产生变形破坏,应防止建筑过量沉降引起的其他变形损坏;建(构)筑物的角变量小于0.002时一般未出现较大影响;建筑尺寸影响变形的大小,应密切关注易于出现变形损坏的多层、高层建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