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祝贺知识界和艺术界获得京都奖的杰出人士京都奖是为奖励在科学、文化和人文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设立的。2007年的颁奖仪式和相关活动已于11月9日~15日在日本京都国际会议中心和其他地点举行。今年摘得桂冠的是:高级技术领域的井口洋夫博士、基础科学领域的金森博雄博士 相似文献
52.
53.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5年11月28日-12月9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这次大会不仅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1次缔约方大会,同时还是2005年2月生效的《京都议定书》的157个缔约方的第1次聚会。此次会议被看作是自京都会议以来,就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召 相似文献
54.
Stephane Dion 《气象软科学》2007,(1):175-181
Stephane Dion拥有一项关于加拿大气候变化的计划,他坚称如果在2007年以前执行该项环境方面的计划,加拿大仍然能在2012年达到京都减排目标。他在刊登于“政策选择》中的独家文章中写到:“对于即将到来的气候危机,“京都议定书》是唯一可信任的国际性手段,加拿大必须谨守其在协议中所做的承诺,并且应当引导这一协议延伸到2012年以后。”Dion已经将环境问题作为其在自由党领导人候选中的一个中心点。 相似文献
55.
2010年12月11日,备受关注的联合国坎昆气候大会(Cancun climate conference),在多次被拖入漫长的加时赛后终于落幕,大会最终达成折中、平衡与灵活的一揽子方案———《坎昆协议》,被认为是在重建气候未来谈判的信心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相似文献
56.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FCCC)FCCC是一个国际公约,于1992年9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由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制定。目的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尽量延缓全球变暖趋势。但没有对参加国规定具体要承担的义务,具体问题体现在以后的《京都议定书》中。 相似文献
57.
北京都市区生产者服务业地域结构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北京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数据,以"街区单元"为基本空间单位,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技术分析了北京都市区生产者服务业地域结构的特征、模式及内在机制。发现:北京都市区可以划分为7种生产者服务业地域类型区;中心城多类型混合同质性较差,近郊区内沿同质性较强,近郊区外缘和远郊区的广大地域为传统国有生产者服务业散布区;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力量共同影响了地域结构的形成。论文最后,通过将研究结论与西方主流观点的比较,总结了转型期快速形成的北京都市区生产者服务业地域结构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58.
人口空间分布的规律及变动趋势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是城市规划及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在密度函数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计量模型,刻画了北京都市区人口增长的空间特征及趋势,并探讨了背后的机理。研究发现,2000-2010年北京都市区人口以集聚为主,北郊和远郊的人口先后呈现快速增长的格局。在中心区人口虽然实现了增长,但密度峰值不断降低,表现出均衡化的发展态势。1984-2010年模型拟合结果显示,随着到中心区距离的增加,人口发展速度呈现出先增后降的倒"U"型。与1984-2005年拟合结果比较发现,2005年以来远郊区人口整体发展速度大幅上升,近郊区平均增长速度也有小幅提升,而中心区人口整体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倒"U"型格局向线性递增格局演变,显示远郊逐步成为北京人口承载的主体空间。北京市人口增长的空间规律既体现了首都经济快速发展产生的人口集聚作用,也与西北部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心区旧城保护以及功能疏解等政策密切相关。政策启示是进一步提升远郊服务配套水平,增加就业岗位,建设功能混合、居住—就业—消费平衡的新城,增强人口吸引力。 相似文献
59.
《京都议定书》附件一缔约方国家通过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活动产生的碳汇减轻自身减排压力,为国内工业能源部门碳排放提供空间。但LULUCF包括的核算活动类型和具体方法一直是各方争论的焦点,其中木质林产品、不可抗力等自然干扰、参考水平阈值的设置以及总-净与净-净核算方式的选择这几方面核算漏洞很多,矛盾尤为突出。为防止发达国家过分依赖LULUCF产生的碳汇减轻减排压力,搜集了欧盟27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等发达国家提交的LULUCF数据,分析了核算漏洞对LULUCF核算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质林产品活动的核算方法不确定性较多;剔除自然干扰等不可抗力后,LULUCF活动碳汇至少增加30%;参考水平阈值适于设置在较高碳汇水平;净-净核算方式更适用于后京都时代LULUCF核算规则。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