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85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3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王海波  张华  荆现文  谢冰 《气象学报》2018,76(5):767-778
在国家气候中心全球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0中引入一组基于CloudSat/CALIPSO卫星观测的、能够体现真实时空变化特征的云垂直重叠参数(抗相关厚度,Lcf)数据,以减小由云的重叠描述造成的辐射场的不确定性。对比了采用时空变化的云重叠参数和采用恒定云重叠参数的气候模拟结果,发现无论在全球还是东亚区域,采用基于卫星观测的云重叠参数对模拟的总云量都有一定程度的改进。采用时空变化的云重叠参数后,冬、夏两季全球平均总云量与云和地球的辐射能量系统(CERES)卫星资料的误差都减少了1.6%,其中热带对流区域总云量的正偏差和副热带地区总云量的负偏差都明显减少,这些有助于正确模拟不同区域间的能量收支差异。在东亚区域,采用时空变化的云重叠参数后,冬、夏两季的东亚区域平均总云量与CERES卫星资料的误差分别减少了1.8%和1.4%。综上所述,基于CloudSat/CALIPSO卫星资料计算得到的Lcf有助于改进大气环流模式对总云量的模拟,从而提高模式对辐射场的模拟精度。   相似文献   
252.
云是天气与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准确估量云顶高度和云量对分析云特性、降水及强天气预报、估算云辐射强迫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6-2010年6-8月CloudSat卫星搭载的微波云廓线雷达(CPR,简称微波雷达)和CALIPSO卫星搭载的云-气溶胶偏振激光雷达(CALIOP,简称激光雷达)的探测资料,分析了全球云顶高度及云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热带地区微波雷达探测云顶高度平均比激光雷达低约4 km,但均超过12 km;副热带洋面云顶高度在4 km以下,且两部雷达探测的云顶高度差异存在地域性。微波雷达对薄云、云砧及云顶高度低于2.5 km的低云存在漏判,对厚云的云顶高度偏低估;微波雷达探测的全球总云量均值为51.1%,比激光雷达少23.3%;两者给出的云量分布也存在显著的海-陆差异,其中洋面云量差异更大,如微波雷达测出局部洋面云量为80%,而激光雷达的探测结果却超过90%。由于激光雷达发射波长短,对云顶微小粒子比较敏感,而微波雷达波长较长,对相对较小粒子的探测存在局限性。因此,激光雷达对云顶高度的探测优于微波雷达。此结果不仅加强了对激光雷达和微波雷达探测原理的认识,而且进一步理解了云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253.
在气象历史资料记录中与天气状况相关的记录有云量、云高、能见度、日照时数和天气现象等,没有直接的天气状况记录。特别是在记录异常情况下,判定历史天气状况要根据相关记录综合判断,以防误判。在向用户提供资料服务时,应  相似文献   
254.
施国萍  邱新法  曾燕  仇月萍 《遥感学报》2013,17(6):1508-1517
通过遥感影像云量数据和地面站点日照百分率观测数据建立遥感集成日照百分率模型,模拟遥感集成日照百分率的空间分布。基本思路是以空间尺度上的富余弥补时间尺度上的稀缺。云的移动是连续的,所以一幅云量遥感影像中,某一格网点周围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云量都有可能对该点日照情况产生影响,因此对遥感总云量数据在日照轨迹内及云移动所经路径内重采样,能够更接近可照时段内云量的真实情况。然后按云量和日照百分率的负相关性,建立了日尺度的日照百分率遥感集成综合模型,实现对遥感集成日照百分率的模拟,完成日照百分率的遥感集成空间分布模拟图。结果表明:(1)重采样后的总云量克服了云量观测在时间上的局限性;(2)遥感集成日照百分率克服了气象站点空间上的局限性;(3)遥感集成日照百分率模型模拟精度相对插值法有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255.
中国东部夏季云量与日气温统计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东部1980-2009年130个测站夏季逐日气象资料,定量分析无雨日条件下云量与气温统计关系,从辐射角度解释成因。结果表明:日最高气温、日平均气温大多随着云量增多而显著下降,这主要是由于云量增加会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和地表净辐射显著减少。日最低气温在北方随着云量增多而显著上升;在南方则随着总云量、低中云量增多而显著下降,但与高云量的关系不明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无法完全从云量影响辐射的角度进行解释。气温日较差随着云量增多而显著减小,并且北方减小的幅度大于南方。  相似文献   
256.
针对光学卫星成像时云导致的测区有效成像覆盖周期不确定问题,在卫星轨道计算的基础上,结合云量时空分布的历史统计规律、卫星历史观测数据的覆盖能力,研究建立光学卫星测区有效成像覆盖周期预估模型,回答测区有效成像覆盖效率与时间等问题,直接服务于光学卫星数据获取、产品生产和应用服务的计划安排和应用决策。  相似文献   
257.
利用2019年6月27日至2020年7月3日逐日ECMWF_thin(下称EC细网格)的未来7 d 2 m温度预报数据及相应时段实况资料,采用平均绝对误差、平均误差以及准确率对EC细网格最高气温(下称高温)预报和最低气温(下称低温)预报的误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C细网格低温预报的平均绝对误差明显小于高温预报,且高温预报绝对误差分布的差异性比低温预报更明显,低温预报的准确率明显高于高温预报。低温预报准确率各月差距较小,高温预报准确率各月差距较为明显。黔南北部、西部、中部地区高温预报和低温预报的平均误差均较小,其余地区平均误差较大。高温预报准确率随总云量的增加而上升,低温预报准确率随总云量的增加下降。当海平面气压在1 012~1 032 hPa时,高温预报的平均误差基本在±2 ℃以内;当海平面气压超出此范围时平均误差明显增大。低温预报的平均误差与海平面气压的变化关系不大,基本稳定在±2 ℃以内。  相似文献   
258.
利用1987-2016年中国大陆地区的776个站点的总云量资料与CRA40、ERA5、JRA55、CFSR四套再分析资料和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的月平均总云量数据,统计分析了不同资料的总云量在中国区域的时空差异以及各资料之间的相对一致性。结果表明,不同资料总云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一致,云量的高值区与低值区都有所体现。但是,不同资料在量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ISCCP总云量整体比其他资料偏高5%~20%,各种资料在江淮、东南和西南等总云量高值区吻合程度更好。在东北、西北及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由于有积雪覆盖,卫星反演存在云雪误判导致ISCCP总云量与地面观测和再分析资料相比显著偏高。CRA40与JRA55在东北、华北和江淮地区与地面观测的偏差较小,而ERA5与CFSR在华南及西南地区与地面观测更为接近,JRA55总云量在各资料中最低,在华北、西北以及青藏高原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ERA5总云量与地面观测一致性最高,其相关系数达到0.91,再分析总云量与ISCCP相关系数均低于0.7,CRA40与ERA5的相关系数达到0.87,CFSR与ERA5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而JRA55与CFSR相...  相似文献   
259.
利用"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2007年北黄海春季航次的资料,综合分析了短波、长波辐射及海面短波、长波反射辐射特征及与云量、气温、水汽压、海面红外温度等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海面太阳入射辐射远大于海面反射辐射,二者相差约1个量级;海面长波辐射总体上大于大气逆辐射,二者相差约40 W/m2,平均净辐射为153.1 W/m2。观测期间大气透射率约为0.45,并据此分析探讨了云对太阳辐射传输的影响,建立了考虑总云量、低云量及水汽压等因素的海面太阳短波辐射经验估算公式,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具有较好一致性,均方根误差为11.3 W/m2。最后讨论了太阳辐射船基观测由于船体晃动可能造成的误差影响。  相似文献   
260.
本文主要是利用NOAA-16气象卫星的AMSU-B微波仪器(5个通道)所接收到的2002年8月6日03时(北京时)的图像做短时的强降水估计。通过对微波图像和红外云图以及6h降雨量的分析,我们可清楚的看到,利用AMSU-B的微波图像可较为准确分析出中小尺度微波图所在的位置,和在各层次的强弱以及该系统水汽含量的垂直结构等。另外,通过分析也可看出,利用微波图像做短时的强降水估计,除看微波图像外,还应利用红外云图分析云团生命史和各个阶段及其移向、移速等才可较为近似估计出强降水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