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9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篇 |
大气科学 | 36篇 |
地球物理 | 21篇 |
地质学 | 13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4篇 |
自然地理 | 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9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31.
2005年11月15日.对许多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平常的天.但是对乌鲁木齐市盲人学校的孩子来说.这一天却是终身难忘的.就在自己盲校的多功能厅里.他们第一次用手触摸到了自己所生活的幅员辽阔的家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图。这是新疆人自己研制的目前全国唯一的最大尺寸的盲文版地图。 相似文献
132.
133.
采用乌鲁木齐市和其郊区日照时间的差值作为衡量城市"浑浊岛效应"的标准,以乌鲁木齐市城市化九项指标的综合值作为衡量城市化的标准,数据的跨度从1976—2004年;对这两列数值进行相关分析。文章的结论包括:城市化与"城市浑浊岛"效应有很强的相关性;城市化对城市浑浊岛的影响分3个阶段;乌鲁木齐市的浑浊岛效应符合环境库兹涅茨规律。 相似文献
134.
利用1961—2019年降雪期乌鲁木齐市5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资料、NCEP逐日4次0.25°×0.25°和1°×1°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乌鲁木齐市暴雪特征及大尺度环流形势,归纳出现暴雪的3种典型环流类型,并分别选取典型个例进行诊断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市暴雪发生频率以0.3次·(10a)-1趋势上升,具有准20 a振荡周期,发生次数最多为3月(40%),11月次之(32%)。(2)乌鲁木齐市暴雪分为槽前西南气流型、高空槽东移型和强锋区型,强锋区型比例最高但降雪量小,槽前西南气流型持续时间长且降雪量最大,高空槽东移型最少但影响面积更大且雪强更强。(3)乌鲁木齐市暴雪的主要影响系统为300 hPa极锋急流、500 hPa偏西或西南气流、700 hPa低空偏北急流和850 hPa西北气流。(4)形成乌鲁木齐市暴雪的机制为低层偏北气流遇山堆积迫使暖湿空气抬升形成“冷垫”,并与500 hPa以上西南气流形成强垂直风切变和深厚的锋生区,但因三类过程强锋生维持时间和锋面斜率与伸展高度的不同使产生暴雪的原因有明显差异。(5)暴雪的水汽输送主要为西南、偏西和西北路径,... 相似文献
135.
136.
137.
以柴窝堡湖作为研究对象,在阐述研究区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包括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柴窝堡湖流域的南北两侧山丘区降雨较为充沛,是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区。盆地区主要为径流区,蒸发排泄和水资源外输是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研究区地下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8.
为了查明乌鲁木齐西山 碗窑沟断裂带地应力分布特征,在研究区20 km×20 km的范围内布置12个基岩应力钻孔,采用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技术进行了基岩原地应力测量;共布置了2条观测剖面,第一剖面是沿断层走向布置了7个钻孔,第二剖面在垂直断层走向布置了6个钻孔(与第一剖面共用1个钻孔).根据实测的地应力资料,断层附近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为NE NEE向,与区域构造应力SN—NNE向主压方向有一些差异,说明受断层活动影响,断层附近的应力状态与区域应力场明显不同.利用地应力实测资料,研究了断层的活动性,在测量深度域内水平和垂直应力的关系为σH>σh>σv,该应力状态有利于逆断层活动,与地质资料反映的以逆断层活动为主基本一致.利用库仑摩擦滑动准则,摩擦系数取0.6~1.0分析,断层附近的现今地应力状态达到或超过产生逆断层摩擦滑动的临界值,表明测区现今构造应力有利于逆断层活动. 相似文献
139.
以乌鲁木齐市住宿类POI(2012年、2018年)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法和标准差椭圆法探究住宿设施时空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从旅游地域系统角度出发,利用分形维数模型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测度住宿设施与旅游吸引物的空间耦合情况,旨在为城市住宿和旅游空间优化提供科学参考。结果显示:(1)主城区住宿设施总体沿河滩路、阿勒泰路等重要交通路线分布,数量明显增长,米东新区等地有演变为外围集聚中心的趋势。(2)住宿设施总体向东北方向移动,轴向集聚转为离散分布,2012年各类型空间分布方向和范围差异较大,2018年三星级和经济型空间离散化趋势最为明显。(3)普通型住宿设施由孤立核模式演变为带状多核模式,呈现明显的中心集聚―外围扩散趋势;经济型酒店由点状集聚转变为带状集聚。(4)住宿设施与旅游景点的空间耦合性较高,在主要道路缓冲区内具备较强的空间协调性,旅游地域系统处于单中心集聚发展的初级阶段,分形结构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140.
从生态安全角度识别区域土地利用冲突,处理好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协调关系,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在土地利用冲突理论分析框架和“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下,借助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风险评价因子构建了一个土地利用冲突测度模型,对2000、2010年和2020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冲突的时空演变格局分析方法,并且利用FLUS模型对2030年土地利用冲突变化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乌鲁木齐市73%以上的面积是无冲突和轻度冲突区域。土地利用冲突的热点区由乌鲁木齐中心城区北部及西南地区蔓延至其南部及北部的山区林地周边、达坂城区盐湖两边的冲积扇附近,分布范围有所扩大;冷点区主要聚集于中心城区周边以及东、南部的山区林地范围内。(2)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仍是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冲突之间存在空间正相关,而生态风险与土地利用冲突之间则存在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关系。(4)2030年,虽然乌鲁木齐市的土地利用高度冲突区增幅最大,但无冲突、轻度冲突区仍居于优势地位。研究结果为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冲突提供了一个诊断指标体系和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