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78篇 |
免费 | 1844篇 |
国内免费 | 185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08篇 |
大气科学 | 5046篇 |
地球物理 | 722篇 |
地质学 | 1036篇 |
海洋学 | 715篇 |
天文学 | 393篇 |
综合类 | 374篇 |
自然地理 | 48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篇 |
2024年 | 160篇 |
2023年 | 267篇 |
2022年 | 248篇 |
2021年 | 309篇 |
2020年 | 267篇 |
2019年 | 283篇 |
2018年 | 229篇 |
2017年 | 225篇 |
2016年 | 200篇 |
2015年 | 268篇 |
2014年 | 416篇 |
2013年 | 344篇 |
2012年 | 369篇 |
2011年 | 361篇 |
2010年 | 380篇 |
2009年 | 407篇 |
2008年 | 438篇 |
2007年 | 402篇 |
2006年 | 329篇 |
2005年 | 330篇 |
2004年 | 272篇 |
2003年 | 282篇 |
2002年 | 268篇 |
2001年 | 270篇 |
2000年 | 230篇 |
1999年 | 204篇 |
1998年 | 242篇 |
1997年 | 247篇 |
1996年 | 248篇 |
1995年 | 208篇 |
1994年 | 228篇 |
1993年 | 209篇 |
1992年 | 177篇 |
1991年 | 190篇 |
1990年 | 126篇 |
1989年 | 128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15篇 |
1979年 | 8篇 |
1964年 | 8篇 |
1963年 | 6篇 |
1962年 | 6篇 |
1959年 | 2篇 |
1957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8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基于单像对的常规D-InSAR技术在形变量较大的地震同震形变场探测中已取得成功应用,但由于其受时间、空间失相干和大气影响的严重制约,难以应用于长期缓慢微小地壳形变的观测研究中.近几年发展起来的PS-InSAR(Permanent scatterer InSAR)技术是对常规D-InSAR的创新性发展,它通过将干涉处理对象集中在SAR图象中散射特性稳定的高相干点集上(人工建筑物或巨石、山峰等自然地物),避开非相干象元可能带来的各种复杂问题,从而间接克服了相位失相关和大气延迟的局限性,极大地提高了干涉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使基于InSAR技术的mm级微小地壳形变的遥感观测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2.
试验结果表明,用经过数字化改造后的地震仪测出的路心融化深度,与钻孔测温确定的融化深度相比,其解释误差小于7%。路基和涵洞横剖面的探测结果能反映出融化层变化的主要趋势。不同路堤高度的路基形成的融化横剖面均呈下凹形,而涵洞下形成的融化横剖面则是涵洞中心的融化深度小于两端洞口处的融化深度。因此,地震折射法将为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的修筑和稳定性研究提供一种简捷、可靠的探测手段。 相似文献
153.
兰州市大气气溶胶的特征及其对呼吸道疾病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2000年6月至2001年5月兰州市大气气溶胶的监测资料,分析了兰州市大气气溶胶的浓度、尺度谱分布及其年、月、日变化规律,进而探讨了大气气溶胶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分析了大气气溶胶浓度与呼吸道疾病发病人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M10月均浓度与同期呼吸道疾病月发病人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者呈显著性正相关;当PM10日均浓度明显升高后1~2 d,呼吸道疾病发病人数也随之增多。 相似文献
154.
利用TCCON网站提供的北半球7个地面观测站CO2干空气混合比(XCO2)数据,对3种卫星反演的XCO2产品进行了验证,包括SCIAMACHY产品、NIES-GOSAT产品和ACOS-GOSAT产品。结果表明:卫星CO2遥感反演产品与地基遥感资料具有较一致的季节性周期变化,一年中月平均浓度最高值均出现在4月和5月,最低值均出现在8月和9月;相对于地面观测,3种卫星产品均低估了XCO2;ACOS-GOSAT产品与NIES-GOSAT产品的精度大体相当,误差标准差分别为2.26×10-6和2.27×10-6;SCIAMACHY产品的精度略差,误差标准差为2.91×10-6。 相似文献
155.
利用一个微波辐射传输模式,晴天下的大气探测廓线,地面的部分观测资料以及卫星观测的亮温,计算了淮河流域能量和水循环实验(HUBEx)中,寿县地区的热带降雨观测卫星微波成像仪(TRMM/TMI)微波频率的地表比辐射率。通过比较所计算的微波地表比辐射率随地表状况的改变,发现地表微波比辐射率随地表状况的变化存在敏感性,并且其变化是合理的。本中,地表肤温设定等于地表空气温度,并且仅计算了寿县的地表比辐射率,在HUBEx区域上的地表比辐射率的计算需要更多的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156.
青藏高原加热对东亚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东亚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是亚洲夏季风系统的重要特征.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CRU的降水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地区夏季降水的分布形势与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变化有很好的相关关系.由于高原非绝热加热可在亚洲东部沿海地区强迫出类似Rossby波列的大气环流低频振荡结构,而此低频波可以影响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形态和位置变化,从而使得东亚夏季降水的形势发生变化.而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的形态从春季到夏季有很好的持续性,春季高原加热与夏季东亚的降水形势分布也有很好的相关.本研究中采用的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指数可作为东亚夏季降水预测的一个指标,亚洲季风降水不仅受赤道太平洋海温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非绝热加热对其也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7.
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能谱(SEM/EDX)方法对长沙、株洲和湘潭(以下简称长株潭)地区近地表大气尘中矿物成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大气尘中含有石英、石膏、方解石、白云石、硫酸镉等23种自然矿物,还含有SiS2、Cadmium Arsenide(Cd3As2)、RhZn、Cr2Nb、NiTi、HfMo2等14种非自然矿物;近地表大气尘矿物形貌特征显示Cd元素主要富集在有矿物颗粒的地方,且呈近浸染状分布,能谱半定量分析,Cd含量可达4%,表明Cd易被吸附在矿物表面。分析长株潭地区大气尘中矿物成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对长株潭城市一体化具有及其重要的环境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8.
青藏高原东北地区现代降水中δD与δ^18O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对取自青藏高原东北地区部分降水样中氢氧稳定同位素比率的分析,得到沱沱河站的大气水线(MWL)为:δD=8.25δ^18O+9.22‰,与全球平均MWL的差别较小;德令哈、西宁站的MWL分别为:δD=5.86δ^18O-27.28‰和δD=6.96δ^18O-30.19‰,均与全球平均MWL差别较大。这主要归因于水汽源地的非平衡蒸发和凝结物在非饱和大气中降落时的非平衡蒸发。上述地区的过量氘Exd 相似文献
159.
The impact of sulfate aerosol, ClOx and NOx perturbations for two different magnitudes of CH4 sources on lower stratospheric ozone is studied by using a heterogeneous chemical system that consists of 19 species belonging to 5 chemical families (oxygen, hydrogen, nitrogen, chlorine and carb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ent modeled photochemical system can present several different solutions, for instance, periodic states and multi-equilibrium states appearing in turn under certain parameter domains, through chlorine chemistry and nitrogen chemistry together with sulfate aerosol as well as the increasing magnitude of CH4 sources. The existence of catastrophic transitions could produce a dramatic reduction in the ozone concentra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external sources. 相似文献
160.
大气环流的季节突变与季风的建立II·个别年份南海夏季风的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流的标准化变差度概念应用到各年南海夏季风建立研究中去,并用其作为大气环流调整的客观定量指标。用该指标定义的南海夏季风建立的预兆日期与用传统天气气候学方法确定的南海夏季风的来临日期,在绝大多数具体年份两者均很接近,故可作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先兆指标。但有一些年份,南海季风的建立不伴随着低空环流的突变过程,两种方法都可能不准确,可靠的方法也许是用场相似度作指标。此外,南海夏季风建立前,对流层顶和平流层下层就出现了环流调整,该调整为南海夏季风建立打下基础,而南海夏季风爆发则表现为低空环流的大调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是高、低空全球大气环流发生显著调整的结果,并非限于南海范围局部,南海夏季风建立不能看作是发生在南海的局部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