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张鹏  李春城  李国玉  王学力  王飞 《冰川冻土》2016,38(5):1325-1331
多年冻土区石油污染物迁移过程和特点、污染定量评价、防治和治理措施研发,都是目前寒区经济发展和能源开发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通过室内试验对土体温度场分布、水分分布和石油总量分布的监测分析,研究了冻融循环作用对迁移过程的影响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作用通过影响石油污染物本身的物理性质、土颗粒对石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和土体内水相的分布和相状态,影响了石油污染物的迁移过程.原油黏度随温度的降低逐渐增加,使得原油在土体中的迁移能力降低.冻融循环是油水迁移的主要驱动力之一,随着冻融循环的增加,石油污染物和水分向上迁移并聚集,石油随土样高度增加逐渐减小,而水分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且在一定的位置聚集.研究成果可为多年冻土区石油污染迁移过程和定量评价及防治治理提供重要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32.
《第二届中俄东亚植物群演化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11月5-10日在广州召开。来自俄罗斯、美国、英国、以及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杂志社等单位的40余位古植物学、植物学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理事长、吉林大学孙革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孙春林教授,孙跃武教授及  相似文献   
33.
利用P波初动求解中俄交界4.8级地震的综合震源机制,通过震源机制反演震源区附近的应力场,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是略带走滑分量的正断层.主压应力场的方向是北北东方向,沿此断裂带展布.  相似文献   
34.
绥芬河:边境上的东方商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静 《地图》2008,(2):38-40
中俄边境上的绥芬河,曾是风光一时的国际商业都市,口岸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东南部,滨绥铁路的终点。绥芬河原为中国内河,河名为满语"锥子"之意。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将流域下游割让给俄国,遂成为国际河流。距对面俄格罗捷阔沃市25公里,距俄远东最大的军港城市海参崴230公里。1898年沙俄在中国修建中东大铁路,1903年,小城绥芬河与中东铁路同时诞生,成为中国铁路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小城里  相似文献   
35.
中国-俄罗斯原油管道工程(简称中俄原油管道)规划全长1,035 km,中国境内段965 km,俄罗斯境内段70 km。中俄原油管道(漠河—大庆段)穿越约500 km多年冻土区,沿途地形起伏,水系和沼泽发育,冻土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影响因素多样。提出以管道地基土的最大融沉变形量为评价准则,以多年冻土的年平均地温和含冰量为评价指标,对多年冻土进行工程分类,并依据分类结果进行评价。依据计算结果以-1.0℃和-2.0℃对中俄原油管道沿线多年冻土进行冻土工程分类。具体分为:稳定型、过渡型、高温不稳定型(-1.0~-2.0℃)以及极高温极不稳定型(≥-1.0℃)。分别对应良好、较好、不良以及极差评价结果,并以此为基准选择传统埋设、埋设、埋设+换填、埋设+换填+隔热或架设等管基设计原则。对管道沿线约430 km多年冻土区进行了详细和逐段的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评价指标简单、实用,评价结果合理、恰当,可推荐在其它多年冻土区类似管道工程中使用。  相似文献   
36.
37.
由于区位的影响,边境地区往往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基础,但又因主权界线的划分,边境区域完整的资源系统常处于双控或多控状态而无法实现完整开发。因此,采取国际合作模式对跨境旅游资源加以开发是充分发挥边境区域资源优势,带动边境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本文深入探讨的问题。最后,本文以中俄界江黑龙江边境区域旅游资源的实际开发为例,对跨境旅游资源国际合作开发模式予以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38.
徐公愉 《吉林地质》1995,14(4):16-29
本文以远东中俄边界地区广泛发育的火成岩的研究为基础,对火成活动在地体构造学业伦历史中的构造背景、不同阶段的发育特点、形成的岩石组合和动力学机制6等作了探讨。得出地体构造从早及晚由挤压向伸展和走滑构造背景演化,相应发育一系有成因特征的火成岩。为古亚洲洋东段的构造演化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39.
以实地考察所见,并结合近年新资料提出兴凯地体(块)的前寒武纪基底已延入中国境内东宁道河一带,对中国边境志留系的发育作了重新厘定,对吉、黑东部和滨海区西部广泛发育的二叠系从构造建造、生物组合等方面提出了新的划分意见,对更新该区的传统地质观点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40.
以实地考察所见,并结合近年新资料提出兴凯地体(块)的前寒武纪基底已延入中国境内东宁道河一带,对中国边境志留系的发育作了重新厘定,对吉,黑东部和滨海区西部广泛发育的二叠系从构造建造,生物组合等方面提出了新的划分意见,对更新该区的传统地质观点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