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32篇
  免费   1035篇
  国内免费   1473篇
测绘学   349篇
大气科学   616篇
地球物理   943篇
地质学   4061篇
海洋学   557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400篇
自然地理   400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232篇
  2022年   260篇
  2021年   250篇
  2020年   207篇
  2019年   231篇
  2018年   183篇
  2017年   203篇
  2016年   237篇
  2015年   220篇
  2014年   383篇
  2013年   261篇
  2012年   348篇
  2011年   319篇
  2010年   296篇
  2009年   311篇
  2008年   289篇
  2007年   277篇
  2006年   259篇
  2005年   246篇
  2004年   234篇
  2003年   173篇
  2002年   194篇
  2001年   203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189篇
  1998年   156篇
  1997年   145篇
  1996年   111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116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64年   4篇
  1961年   4篇
  193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为比较大型藻抑制赤潮藻的能力,研究了孔石莼、羊栖菜、长浒苔、马尾藻、蜈蚣藻和裙带菜的干粉末海水浸提液对中肋骨条藻的化感抑制作用并从长浒苔中分离出具有强抑制作用的组分。分析6种大型藻浸提液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抑制率(Inhibitory rate,IR%)和120 h的半效应浓度(Effect concentration,EC50,120 h)发现,孔石莼、羊栖菜、长浒苔、马尾藻和蜈蚣藻的浸提液在浓度达到2.4 g/L时可在实验周期内使中肋骨条藻全部致死,抑制率达到100%,全部致死所需时间分别为96、120、96、144和144 h,当浓度达到4.8 g/L时,6种大型藻均可全部杀死中肋骨条藻,6种大型藻对中肋骨条藻的EC50,120 h分别为1.0、1.0、1.1、1.4、1.5和4.7 g/L。从长浒苔浸提液中分离的乙酸乙酯萃取组分具有强抑藻效果,受试条件下,其EC50值为0.08 mg/L。乙酸乙酯相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表明,组分至少包含14种物质,其中9-十八炔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是含量最大的2种物质,各物质的抑藻活性尚需进一步研究。长浒苔具有很强的抑藻效果,具有应用于赤潮藻控制的潜力,研究结果为分离鉴定抑制中肋骨条藻的化感物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2.
1986—1988年,福建省地震局在福州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完成了五条地震测深剖面:宁德—永春剖面;洪懒—宁德剖面;莲峰—福州(尚干)剖面;南平—永泰—平潭非纵剖面;并在宁德—古田—嵩口首次试验扇形剖面观测系统,结果表明,扇形剖面对确定断裂是有效的. 根据对地震波走时的正、反演计算,用理论地震图和射线追踪方法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得到了福州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地壳深部为高、低速相间的速度分布特征.地壳介质速度为6.40km/s,在中地壳普遍发育一层速度为5.80—5.90 km/s、厚度约5.0 km的低速层.Moho面深度30—33 km,福州盆地为一Moho面隆起区,隆起幅度达3.0 km.北西向断裂发育,其中,闽江断裂在纵剖面和扇形剖面均有明显的反映,并切割到Moho面2.0—3.0 km. 反射波谱频方法计算得到福州盆地地壳Q值仅120—150,比邻近地区明显偏低,中地壳低速层Q值为40—80,是一典型的低速—高导—低Q(高衰减)结构层,此层上界面埋深14—15 km,与居里面埋深较一致.这些结果为福州地区的地热资源远景预测和开发提供了地壳深部结构和某些地球物理场背景.  相似文献   
83.
根据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的理论和汤山温泉、汤山热水井的地质、地热背景,南京汤山地热系统为一典型的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该系统以汤山背斜控热构造提供的大地热流为热源;以受迫对流为机制。大气降水和地表水通过断裂和溶穴入渗并受迫进行深循环。在此过程中,吸取围岩热量形成地热水。在地形高差影响和相应的水力压差作用下形成环流。在巨厚页岩地层的阻隔下,地热水沿断裂带和特定层位出露形成温泉,或赋存于地下。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中细火针围刺法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髌骨软化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中细火针围刺法治疗。治疗6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与西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中疼痛、僵硬、日常活动3个方面评分的改变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80.00%(2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VAS评分与WOMAC项得分均有所下降,且治疗组各评分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细火针围刺法在改善髌骨软化症患者疼痛、僵硬及日常功能方面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85.
大陆岛入海沉积物通量(Qs)信息对于精确解译大陆架沉积记录的研究是个重要补充。针对如何估算大陆岛Qs的科学问题,本文以中国东南部海域的8 227个大陆岛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邻近大陆中小型河流Qs的经验公式计算大陆岛Qs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在实施时需设置两个假定,即大陆岛的Qs法则遵循邻近大陆中小河流的Qs法则和可将1个大陆岛当作1个河流流域计算其Qs。结果表明:(1)经验公式计算的大陆岛Qs为其最小估计值;如考虑大陆岛流域的具体情况,实际的Qs值会稍微增加,但其增幅不超过n0.13n为流域数量);(2)经验公式能获取大陆岛Qs的大致数量级信息;大陆岛的总面积为4 418.49 km2,对应Qs的数量级为106 t/a,与邻近大陆中型河流入海通量的数量级相当;(3)在大河河口湾充填阶段完成以前,大陆岛沉积物是内陆架泥质沉积体的主要物源之一。因此,大陆岛入海沉积物会对大陆架沉积体系的形成和演化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需引起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6.

安徽东至华龙洞遗址发现于2006年,因出土丰富的直立人化石、大量动物化石和石制品而备受学术界关注。本文对2014年至2016年在洞口外发掘出土的54件石制品进行报道,意在揭示直立人在该遗址生存的技术特点和适应行为。华龙洞发育在下古生界寒武系灰岩内,由于后期的坍塌,洞口外和洞口内均保留丰富的堆积物。石制品原料取自周边岩石内的脉石英和磨圆度较高的石英岩和燧石砾石;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以及各类剥片和修理石器产生的碎片和断块等;石制品个体以小型居多。硬锤锤击法为剥片主要方法,砸击法次之。石器类型主要为刮削器,此外还有尖状器。石制品组合总体显示早期人类的模式1工业类型。哺乳动物化石组合和初步铀系的年代测试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大致为中更新世中后期。两件石制品的拼合现象和多数动物骨骼表面的砍砸和割切痕迹显示,华龙洞为一处直立人多功能的生存和活动遗址。对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对探讨中更新世中国直立人演化、迁徙和技术演化模式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7.
中国西北部“4.5”沙尘暴过程中尺度低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9,他引:3  
利用改进型PSU/NCAR中尺度数值模式(MM4标准版),取模式水平格距40km,46×61网格,垂直方向a取15层,即从地面到模式顶(100hPa),σ=0.0、0.1、0.2、0.3、0.4、0.5、0.6、0.7、0.78、0.84、0.89、0.93、0.96、0.98、0.99、1.00,采用NCAR的30'×30'地形资料,以常规观测资料作为初始场,较好地模拟了此次沙尘暴过程的海平面气压的演变和分布,特别是张掖、柴达本盆地以及敦煌附近的三个中低压。同时,模拟了张掖中低压与蒙古冷高压之间的甘肃河西沙尘暴东大风。敏感性试验表明,沙尘暴中低压的形成发展主要是受于物理过程制约;沙尘暴中尺度系统的研究与暴雨中尺度系统的研究是有区别的,积云对流参数化并不是特别重要,在设计研究沙尘暴的数值模式中,应当合理地处理其他的热力、动力过程及大气外强迫源的作用。模式水平格距、地形真实程度对模拟中低压的位置、中心强度有重要贡献;下垫面变化中低压强度有一定影响。张掖热低压的形成发展主要是在有利的环境形势下,特殊地势起了重要作用,表现为直接动力强迫和间接热力强迫。  相似文献   
88.
运用孢粉浓缩物AMS 14C测年和氨基酸测年方法结合气候地层对比,建立神农架地区大九湖盆地DJH-2 孔的地层年代序列。依据孢粉分析结果并结合沉积环境,将大九湖盆地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植被演替和古气候演化划分为六个阶段:① 275.0-188.0 ka,寒冷偏干,寒温带针叶林、高山草甸;② 245.0-188.0 ka,暖湿偏干,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③ 188.0-129.0 ka,冷干,寒温带针叶林为主,过渡为高山草甸为主;④ 129.0-71.8 ka,暖湿,暖温带落叶阔叶林;⑤71.8-15 ka,冷干,寒温带针叶林与高山草甸间隔发育,中间有喜暖种属增多的迹象;⑥ 15.0-1.0 ka,暖湿,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孢粉组合特征及单种属特征所显示的盆地气候变化反映了良好的全球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孢粉浓度特征反映大九湖盆地气候变化受北半球高纬冰量与低纬太阳辐射的双重控制。  相似文献   
89.
皮玉莲 《西部资源》2022,(1):174-176
勘查区利用常规地质方法寻找石墨矿难度较大。区内含石墨矿地层与围岩存在明显的电性差异,因此开展综合物探找矿具备电法找矿的前提条件。勘查区圈定激电异常2处,优选1处异常进行激电测深工作进一步查证,提出验证孔1个。经钻探验证,见4.54m厚的石墨矿体,证明了综合电法在凤阳浅覆盖区石墨矿产勘查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0.
详细阐述了川中丘陵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指出旱地子系统是该区问题最多而又最具有开发潜力的子系统。通过分析旱地聚土免耕法的功能特点及其开发利用和保护机制 ,得出它是川中丘陵区旱地恢复重建良性生态系统的技术依托。同时也提出了旱地聚土免耕生态工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