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3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99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174篇
地球物理   123篇
地质学   262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70篇
自然地理   22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61.
东北地区MODIS和AMSR-E积雪产品验证及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002-2008年6个积雪季节的Terra-Aqua/MODIS积雪产品(MOD10A2、MOD10C2)和Aqua/AMSR-E雪水当量产品,分析了东北地区积雪覆盖面积的变化特征,以研究区气象站点观测的积雪数据为真实值来验证两种产品积雪信息的精度,探讨了云覆盖、土地利用类型和雪深对积雪覆盖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云的存在对微波数据积雪识别的影响较小,在积雪量较多的12月至次年的2月随云量百分比的变化,MOD10A2积雪覆盖面积比例大体出现负变化.因此,在有云情况下AMSR-E数据反演积雪精度最好.对比草地、耕地、林地和居民地4种土地覆盖类型对监测积雪覆盖精度的影响,发现林地对其影响最大,在林区3种积雪产品的积雪识别精度分别为55.8%、81.2%、85.4%;雪深对AMSR-E积雪产品识别精度影响较小,总体精度为97.8%;积雪深度对MOD10A2积雪产品识别精度影响较大,总体精度为57.3%.MOD10A2、MOD10C2和AMSR-E 3种积雪产品的总体反演精度分别为69.3%、76.6%、76.3%.有必要开发适用于东北地区的积雪覆盖算法,提高估算精度,为能量平衡估算、气候模型、农业生产、土壤墒情监测服务.  相似文献   
862.
土壤冻融交替是陆地表层极其重要的物理过程,土壤冻融状态的频繁变化对地气能量交换、地表径流、植被生长、生态系统及土壤碳氮循环等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1981—2019年ERA5-LAND逐小时土壤温度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利用Python编程处理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近地表土壤冻融状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不同冻融状态起始日期的空间分布来看,近地表不同阶段的起始日期主要受纬度和地形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春季冻融过渡期和完全融化期的起始日期由东南向西北均呈逐渐推迟趋势,而秋季冻融过渡期与完全冻结期起始日期则由东南向西北随纬度升高越来越早。就不同冻融状态发生天数的空间分布而言,研究区南部春季冻融过渡期发生天数多于北部,西部多于东部,年均发生天数均在30 d以内;秋季发生冻融的天数空间差异不大,研究区一半以上的地区年均发生天数在10 d以内。完全融化期发生天数最多,从东南向西北呈逐渐减少趋势,年均发生天数主要介于150~240 d之间;完全冻结期发生天数则由南向北日益增多,其空间分布表现为一向南开口的簸箕形,各地年均发生天数集中于90~180 d之间。从时间变化趋势来看,近年来春季冻融过渡期起始日期以提前趋势为主,而秋季冻融过渡期起始日期总体表现为延后,致使完全融化期发生天数以增加趋势为主,年均变化速度高达0.2 d/a;大兴安岭以西、呼伦贝尔高原以北地区及辽河平原春季冻融过渡期发生天数呈减少趋势,其他地区为增加趋势;大兴安岭以西地区、呼伦贝尔高原以北地区完全融化期起始日期明显提前;松嫩平原和长白山区秋季冻融过渡期起始日期推迟显著,发生天数的变化趋势呈北增南减的空间分异特征;不同地区完全冻结期起始日期的变化趋势差异显著,中部广大的平原区呈不显著的推迟趋势,而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则提前进入完全冻结状态;研究区完全冻结期发生天数呈减少趋势,研究区中部的季节冻土区完全冻结期明显变短,年均减少速度大于0.2 d/a。  相似文献   
863.
俄远东,中国东北的构造特点及岩石圈深部的不均一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前新生代可划分为8个大地构造单元。区域地质、深部地质、地球物理及新构造研究表明,地壳和地幔深部的不均一性反映了该区主要构造单元的深部构成和大地动力学等方面的特点。地热和地磁资料表明,远东地区软流层顶部具有起伏形态的特点,最大深度200 ̄250Km,浅部仅100 ̄140km,松辽盆地75 ̄100km;在中国东北及亚太过渡带上地幔低速层厚度在0 ̄100km之间变化,计算数据表明,本  相似文献   
864.
Extensive mass transport deposits(MTDs), which form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the stratigraphic record in ancient and modern deep water systems, mostly distributed in the continental margin of ocean basins worldwide. To date, no large-scale MTDs have been found in Chinese terrestrial basins. Based o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the seismic, drilling, core and logging data, this article report MTDs have been found in Songliao terrestrial basin(SLTB), Northeast China. During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the Upper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slope break of lacustrine basins was an ideal discharge place for gravity depositions. Regional sedimentary study of MTDs reveals that Cretaceous-age MTDs in SLTB were deposited in slope-break environments by slide, slump and debris flow, and MTDs were mixed with little turbidite simultaneously. Besides the massive aspect, key features of MTDs are the common presence of deformational structures or softsedimentary deformation, floating shale clasts, boudins, microfaults, distortion beddings, rotated sand debris. Detailed mapping of two three-dimensional(3-D) seismic surveys acquired in Yingtai(YT) and Haituozi(HTZ) areas reveals that MTDs are characterized by chaotic, mounded, and transparent seismic reflection. Growth fault, slope gully and geomorphology of the slope break greatly influenced the sedimentary process and external geometry of MTDs, and as a consequence, MTDs in SLTB exhibit classic fan-like geometry and some special(non-fan-like) external geometry. Furthermore, fanlike MTD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ubcategories, including isolated fan, mother-son fan and stacked fan. Non-fan-like MTD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ubcategories, strip-like MTDs and faulted-pit MTDs. A new sedimentary model has been built for MTDs in SLTB. MTDs have become a new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arget in the SLTB.  相似文献   
865.
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99,自引:2,他引:9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强  元钟宽 《地质科学》1998,33(2):129-139
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可划分为西部大兴安岭环状火山岩带、南部火山岩带和东部火山岩带,它们是古亚洲洋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换时期不同构造环境的产物。西部大兴安岭环状火山岩带的形成与古亚洲洋闭合过程中壳幔相互作用引起的深部热地幔柱的上升有关,南部火山岩带与构造域转换时期走滑拉伸构造有关,而东部火山岩带则是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866.
吉林省湿地资源保护与恢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其东部的长 白山区,森林繁茂、水量充沛、河网稠密,为松 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的三江之源;西部的松嫩 平原,平坦辽阔、水草丰盛、湖泡棋布,是鹤、  相似文献   
867.
东北地区融雪期径流及产沙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焦剑  谢云  林燕  赵登峰 《地理研究》2009,28(2):333-344
严重的水土流失已威胁到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融雪径流及其造成的侵蚀作为该地区水土流失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利用全区93个气象站降水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降雪与积雪的基本特征。利用27个典型流域水文站径流泥沙资料,分析了融雪期内径流与产沙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各地雪期长度为5~8个月,自南向北逐渐延长。年降雪量占年降水总量的比例多在7~25%,由此形成的融雪期径流深占全年径流深比例达13.3~24.9%,融雪期输沙模数占全年输沙模数比例达5.8~27.7%。融雪期流域输沙模数受地貌影响十分显著:丘陵漫岗区降雪量和径流深均低于山区,但输沙模数平均为山区的2.9倍。融雪输沙模数与流域面积有十分显著的幂函数递减关系。为揭示融雪侵蚀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今后应加强融雪期内流域侵蚀及产沙监测。  相似文献   
868.
东北地区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在现今地质构造上属滨太平洋构造域,前中生代属于古亚洲洋构造域.在近年来地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概要分析了该区区域地层划分对比争议、火成岩岩石组合及形成年代格架、大型变形构造时空演化特征、大地构造格局等.通过加强地质调查研究对这些问题逐步加以解决,将为全区资源与环境区划、勘查与开发更新基础地质依据,并将东北地区地质研究推向国际地学前沿.  相似文献   
869.
新开岭-科洛杂岩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嫩江-黑河构造带中,其变形规律与成因一直是制约东北地区乃至邻区构造演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据详尽的野外调查,系统分析了岩石宏观糜棱面理、矿物拉伸线理、“A”型褶皱、不对称褶皱、眼球状旋转构造和显微书斜式、眼球状旋转等构造样式.构造解析及运动学分析反映杂岩带两侧整体分别向NW及SE向的伸展滑脱特征;杂岩带内黑云斜长片麻岩及侵入糜棱岩中的闪长玢岩锆石U-Pb(LA-ICP-MS)定年及区域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其韧性变形变质作用时代为中侏罗世(167 Ma),变质峰期时限为170~163 Ma,中侏罗世晚期(163 Ma)暴露于地表.新开岭-科洛杂岩具上盘盖层、拆离韧性剪切带及下盘核杂岩3层式结构特征.核内为大面积分布的花岗岩类,地层时代远比核外地层偏新,并无“古老”的变质岩;拆离韧性剪切带变形温度约400~500℃,其变质强度达绿片岩相,后期发生明显退变质作用.新开岭-科洛岩浆核杂岩主要是在岩浆底侵、花岗岩岩体强力侵位引起地壳隆升的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   相似文献   
870.
东北地区玉米低温冷害气候和经济损失风险分区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马树庆  王琪  王春乙  霍治国 《地理研究》2008,27(5):1169-1177
分析了东北地区玉米低温冷害发生的热量条件、发生频率、风险指数和风险概率,用冷害气候风险评价指标将东北地区划分成高、偏高、中等、较低和低风险5个玉米低温冷害气候风险区域。考虑到冷害气候风险和玉米产量和面积比例等农业生产结构因素,建立了玉米低温冷害的气候—灾损综合风险评估模式,并将东北地区划分成高风险、较高风险、中风险、较低风险和低风险5个玉米低温冷害灾损综合风险区域,并指出各区域减缓玉米冷害风险的技术和战略措施。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的北部、东部和中部低温冷害灾损风险较大,吉林省西南部和辽宁省大部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