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6篇
  免费   518篇
  国内免费   579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157篇
地球物理   201篇
地质学   2219篇
海洋学   15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66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3篇
  1948年   2篇
  1944年   2篇
  1942年   1篇
  1940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91.
992.
南方下古生界页岩中有机质赋存状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页岩有机质特征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制取页岩的抛光面和自然断面,借助场发射扫描电镜,观测南方多省(市)下古生界页岩有机质的电子图像特征及其赋存状态。从大量样品的观测结果中归纳得出,在抛光面上有机质的赋存状态有条带状、散块状、填隙状、互裹状;在自然断面上有交互状、薄膜状、条带状。这些赋存状态反映出有机质与矿物质的成因关系有同生、胶结和分异。研究结果从微米级-纳米级尺度上为页岩气理论研究和勘探开发提供深层次的直观信息。   相似文献   
993.
本次研究的西藏班戈县保吉地区的木纠错组以白云岩为主要岩性特征,出露厚度大于870 m,顶底不全。本次研究在该组共采集和制作岩石薄片95片,在透射光下见到22片具有有机质污染的现象,笔者对这些具有有机质污染现象的岩石薄片进一步开展了荧光显色的验证工作,并确认其为含油层。根据上述结果,统计剖面含油地层厚度约有114 m。木纠错组显微荧光颜色主要呈黄绿色、绿色,少部分呈黄色和黄橙色,其中以黄绿色最为常见。荧光颜色指示岩石中的沥青类型主要为油质沥青和胶质沥青。这些沥青分布于晶隙、裂缝中或呈弥散状。在地表可见地层溶洞发育,露头见针状溶孔,岩石薄片中常见网络状张开裂隙,晶间孔和粒间溶孔,晶间孔网络状连接。据初步统计,薄片面孔率最大可达22.7%,最小为11.8%,平均为16.23%,因此该套白云岩的孔隙性和连通性较好。措勤盆地的木纠错组保存条件较好,被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覆盖于地下。结合对研究区地层分布及构造情况的认识,建立了纳木错西岸木纠错组油气勘探模型。  相似文献   
994.
宫辰  程日辉  沈艳杰  高丹 《世界地质》2018,37(1):171-184
通过对取芯井砂岩镜下特征及孔隙度渗透率变化的分析,研究了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下白垩统砂岩的成岩作用及其储层意义。结果显示,储层砂岩类型以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处于中成岩作用阶段的A亚期末期至B亚期早期。主要的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蚀变作用、溶蚀作用和重结晶作用,主要孔隙类型有粒间孔隙、粒内孔隙、填隙物内孔隙和次生裂缝。长石砂岩是主要储层。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和重结晶作用使砂岩孔隙度减小,降低了储层物性,起到破坏性作用;交代作用、蚀变作用和溶蚀作用使砂岩孔隙度增大,改善了储层物性,起到建设性作用。孔隙度和渗透率整体上由浅变深而呈现由大到小趋势,在深度为3 000~3 020 m和3 140~3 250 m时出现异常高值,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异常高值带是次生孔隙发育带。  相似文献   
995.
叶涛  韦阿娟  高坤顺  孙哲  郭颖  李飞 《地质论评》2018,64(6):1530-1540
首次在渤海海域下古生界寒武系崮山组碳酸盐岩中识别出了软沉积物变形构造。通过对钻井岩心的详细观察与描述,识别出了液化底劈构造、液化泥晶脉、液化角砾岩等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根据研究区变形特征,建立了其垂向演化序列,该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可分为两段,在剖面上自下而上均表现为液化泥晶脉、液化底劈带、液化角砾岩带、层内阶梯状断层带的渐变序列。研究认为,该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系崮山沉积期古地震作用的产物,本次新发现的古地震事件可能与古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有关,是中朝地台裂解为华北板块与胶辽板块的响应。  相似文献   
996.
甘肃玉门红柳峡地区下沟组双壳类化石丰富,计有7属18种,包括Musculiopsisfuxinensis,M.yixianensis, M. subrotundus, Sphaerium anderssoni, S. coreanicum, S. selenginensis, S. chientaoense, S. ellipticoides,Gansuellaxinminpuensis,G.angulate,Nakamuranaiachingshanensis,N.subrotunda,N.aff.chingshanensis,Arguniellalingyuanensis,A.yanshanensis,A.liaoxiensis,Inversidenswuerheensis和Unioyanbianensis。据此建立Nakamuranaia subrotunda-Musculiopsis fuxinensis组合。该组合可与外贝加尔东部、浙江西部、辽宁西部、黑龙江东部、韩国东南部、日本西南部的早白垩世双壳类动物群对比,时代为Aptian期—Albian期。下沟组上段发育的火山颈相辉绿岩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为109±1.6Ma,形成时代也为早白垩世。双壳类化石和火山颈锆石年龄都表明下沟组时代为早白垩世Aptian中期—Albian早期,并且早于109 Ma。  相似文献   
997.
目前对于缺乏宏观造礁生物而仅由微生物参与形成的寒武系台缘带沉积结构的沉积学理论研究仍然比较薄弱。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出露下寒武统台缘带地层,对其进行系统的野外调查、剖面分层精细测量和室内薄片镜下分析,刻画了台缘带的沉积结构特征,建立了台缘带的沉积结构模型,阐述了在微生物参与下台缘带的形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台缘带发育从较深水区向潮间带过渡的水体向上逐渐变浅的沉积演化序列,具有由泥晶沉积、层纹石、微生物丘、颗粒沉积和叠层石等5种沉积类型从下至上分层叠置的沉积结构特征,其中,泥晶沉积、层纹石、颗粒沉积和叠层石在整个台缘带上呈层状展布,而微生物丘在台缘带上的南北向展布宽度仅10 km左右。据此,将台缘带的形成过程划分为泥晶沉积发育阶段、层纹石发育阶段、微生物丘发育阶段、颗粒沉积发育阶段和叠层石发育阶段。微生物丘的发育在台缘带上形成地层局部加厚且向两侧减薄的特点,导致台缘带从微生物丘发育之前具有的沉积厚度从南向北缓慢减薄的缓坡属性转变为从微生物丘发育开始具有的地层局部加厚形成隆起部位的弱镶边属性。上述认识能为确定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碳酸盐台地的结构样式和探索台缘带优质碳酸盐岩油气储层的发育规律提供沉积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8.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是沉积物沉积之后、固结成岩之前尚处于塑性状态时,在液化作用和各种驱动力作用下发生不同程度变形的一系列构造。灵山岛下白垩统发育有多尺度、多形态、多层位、多期次、多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为研究其具体类型和成因机理,以形态特征为基础,以驱动力为分类依据,将灵山岛下白垩统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划分为斜坡上的重力驱动、密度倒置条件下的重力驱动和孔隙流体作用下的剪切力驱动等三种类型。此外,结合灵山岛下白垩统滑塌体内部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分布特征,根据斜坡上重力驱动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形成时所遭受的应力类型,将其进一步分为挤压型、拉伸型和剪切型等三个亚类。在分析研究灵山岛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基本类型、发育情况和分布特征等基础上,认为灵山岛早白垩世地震活动非常频繁。驱动力直接作用于软沉积物,驱动力的种类、大小、作用方式和持续时间是影响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形态和规模的重要因素,因此,从驱动力角度对其进行系统划分具有科学性、适用性和可行性。探讨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分类方案对其野外识别和成因分析具有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999.
东南沿海早白垩世火山岩的极低级变质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南沿海广泛分布的白垩纪火山岩中,发育一套具特殊岩相学特征的火山岩地层,以浙江高坞组和福建南园组为代表,其主体为熔结凝灰岩,以深灰色厚层致密块状、含大量长石和石英晶屑、大面积出露但假流动构造模糊为突出特征,而明显区别于其它白垩纪地层组的熔结凝灰岩,表明其具有独特的成岩过程。伊利石结晶度研究表明,高坞组和南园组火山岩特殊的岩相学特征与其成岩后受到极低级变质作用,从而发生一定程度重结晶有关,这一过程使其岩石结构构造趋于均一化。通过对上下火山岩系火山岩的伊利石结晶度、b0值及多型特征对比分析表明,东南沿海这一大范围的火山岩极低级变质作用,可能是早白垩世晚期"闽浙运动"后岩石圈发生强烈伸展,导致区域大规模热隆作用的反映,并与上下火山岩系之间区域性不整合面的形成、长乐-南澳构造带强烈的变质变形事件及东南沿海大规模金铜矿、非金属等成矿作用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印支造山带对华南地质演化具有重要影响,南盘江盆地作为华南与印支造山带相关的最大的盆地,其构造演化过程备受关注,然而对于盆地由伸展到挤压的构造转换时限还存在争议。西林县位于南盘江盆地的中部,古生界和中-下三叠统出露良好,是进行沉积大地构造学研究的理想地区。为进一步明确南盘江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本文选取南盘江盆地中部西林县一带中-下三叠统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分布和演化、古水流以及碎屑组成分析。结果表明,空间上,下三叠统自下而上自北向南依次出露:(1)泥岩、泥灰岩、砂屑灰岩和凝灰岩构成的潮坪-泻湖相沉积;(2)砾岩、含砾砂岩、细砂岩和粉砂岩构成的块体搬运沉积(MTD,Mass-transport deposit)与浊积扇相沉积互层;(3)中粗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的浊积扇相沉积,构成向上水体急剧加深的沉积序列。中三叠统为一套浊积扇相沉积,由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古水流和碎屑组成分析结果显示,西林县一带下三叠统碎屑物主要来自北侧西林-隆林一带的碳酸盐岩台地,而中三叠统碎屑除来自北侧相邻碳酸盐岩台地外,还可能来自江南造山带、康滇古陆、云开地块和峨眉山玄武岩。沉积相的垂向变化记录了西林一带由古生代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向三叠纪半深海浊积岩盆地的演化过程,而早三叠世MTD是盆地张开过程中的直接沉积记录,以上地质事实暗示了南盘江盆地在早三叠世受控于区域伸展体制,西林一带的古生代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则是伸展过程中形成的断隆。盆地内的基性岩墙侵位(258~248Ma)以及西林一带早三叠世晶屑沉凝灰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249.4±1.2Ma)表明南盘江盆地在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处于伸展构造背景之下,中三叠统为半深海浊积岩沉积则表明这一伸展过程至少持续至中三叠世。由于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南盘江盆地的张开都与古特提斯分支洋盆的俯冲消减有关,因而我们认为南盘江盆地也是晚二叠世到中三叠世古特提斯洋岩石圈俯冲体系的一部分。由于南盘江盆地及其邻近区缺失上三叠统沉积,这可能说明古特提斯洋俯冲结束于中三叠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