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136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31 毫秒
161.
5 三峡工程坝址区风化壳的工程 地质特征 三峡坝区的岩体为晋宁期花岗岩—闪长岩侵入体(岩基),岩性从中心相的花岗岩(东部的莲沱一带)向边缘相逐渐过渡为闪长岩(西部的美人沱一带)。  相似文献   
162.
关于三峡工程当前几乎成为热门话题;而三峡工程地质勘查与地质勘查部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学术界对工程的关心是不言而喻的。常言“温故而知新”,我刊特约得一组“话说”文体的文稿,自本期起将连续刊载,以增进专业学术界的兴趣。《勘查撷英》栏目,欢迎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对勘查项目特别是重大工程地质勘查进行认真的有成效的总结材料,以便更有意识地汲取经验教训,使整个勘查界受益。  相似文献   
163.
三峡工程蓄水对洞庭湖水情的影响格局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12,他引:1  
赖锡军  姜加虎  黄群 《湖泊科学》2012,24(2):178-184
三峡工程建成投入运行后,汛末蓄水将使坝下河湖水情发生变化,长江中下游秋季来水减少成为常态.为客观分析三峡蓄水对洞庭湖水情的影响分量、空间格局及其作用机制,选取三峡工程典型的蓄水过程,运用长江中游江湖耦合水动力学模型计算了因上游来水变化引起的洞庭湖水情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三峡汛末蓄水对洞庭湖水位影响具有明显的"北高南低,东强西弱"的格局,即东洞庭湖最为显著、南洞庭湖东部和西洞庭湖北部次之,南洞庭湖西部和西洞庭湖南部最小.2)洲滩湿地受蓄水影响最明显的主要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湖泊洪道两侧的条带状洲滩.3)三峡蓄水对洞庭湖水位的影响机制有二:长江干流水位快速消落加速湖泊水体下泄以及削减长江三口分流补给湖泊的水量.  相似文献   
164.
以洞庭湖为研究对象,以11年(2000-2010年)Terra/MODIS 16 d最大值合成的植被指数数据产品集MOD13Q1和同期城陵矶水文监测站的水位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通过对NDVINIR分别设定阈值的方法,实现了洞庭湖水面面积的综合提取,分析了三峡工程建设背景下,洞庭湖水面面积的年际变化特征和年内变化规律,再结合城陵矶水位数据,对水位与水面面积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工程的运行,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洞庭湖的入湖水量,对洞庭湖防汛工作有利;在气候变化、三峡水库的共同影响下,洞庭湖区水面面积整体上呈减少趋势;水面面积与水位的拟合结果显示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2000-2003年两者的确定性系数达到0.975.  相似文献   
165.
基于水文变异的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水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东洞庭湖湿地具有重要生态意义.基于东洞庭湖湿地退化的现实,认为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水文序列发生突变,湿地生态系统适应突变前的水文环境.以城陵矶水文站1952-2006年月平均水位序列为分析对象,通过滑动T检验法找到序列的最可能突变点,以该点对序列进行分割,以变异前的月平均水位序列为对象,拟合月平均水位的最适合概率分布函数,认为概率最高处的月平均水位是区域生态水位.研究结果表明,城陵矶水文站的水位时间序列发生显著变化;与其他方法相比,本文确定的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水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东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6.
三峡工程运行后,坝下游河道发生持续冲刷。本文研究了长江中游(955 km)不同河段沿程演变差异及其原因。总体而言,河床形态调整幅度自上而下减弱,这是因为在河床持续冲刷过程中,水流含沙量沿程恢复,故越往下游冲刷相对缓慢。平面形态方面,长江中游岸线崩退及洲滩变形的强度均呈沿程减弱趋势,且在荆江河段最为显著。断面形态方面,河床冲深幅度在宜枝下段>荆江河段>宜枝上段>城汉河段>汉湖河段。理论上距离三峡工程最近的河段冲刷应最为剧烈,但由于宜枝上段床沙粗化显著,限制了冲刷的进一步发展。过流能力方面,宜枝河段由于距洞庭湖较远,并未受到入汇顶托作用,故其平滩流量的调整基本由进口水沙条件控制,并随着河床冲深下切而增大;对于荆江、城汉和汉湖河段,河床冲刷虽显著,但支流或湖泊的入汇顶托对平滩流量产生的影响大于前者,故平滩流量总体随上下游水位差同步波动。  相似文献   
167.
三峡工程运行前后洞庭湖水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光贵  王丑明  田琪 《湖泊科学》2016,28(4):734-742
为了解三峡工程运行前后洞庭湖水质变化,基于1996 2013年洞庭湖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IP)法对三峡工程运行前后洞庭湖水质进行评价,并对洞庭湖水质与主要污染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 2013年洞庭湖IP值在1.10~2.20之间,平均值为1.63,水质属轻污染~污染,总体变化平稳,但从2010年起,洞庭湖IP值连续低于其多年平均值,总体水质趋好;主要污染物为总磷和总氮,总磷浓度变化平稳,总氮浓度则呈显著上升趋势.与三峡工程运行前相比,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全年和汛期总氮浓度以及南洞庭湖IP值和总氮浓度显著升高,南洞庭湖水质显著恶化.洞庭湖IP值和总磷浓度的水期分布格局均由三峡工程运行前的汛期非汛期变化为三峡工程运行后的非汛期汛期,其空间分布格局均由三峡工程运行前的西洞庭湖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变化为三峡工程运行后的西洞庭湖南洞庭湖东洞庭湖;从2010年起,洞庭湖IP值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其大小顺序变化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峡工程运行前后洞庭湖IP值与总磷浓度的时空变化与其水沙条件变化有关,总氮浓度的空间分布受三峡工程运行影响较小,主要受湘江、资水等"四水"流域氮污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8.
This article addresses sediment research carried out for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since 1993, w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was formally started. Emphasis of the research has been placed on the solution of relevant problems arising from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various structures, including sedimentation problems in the Chongqing reach; layout of the upper lock approach channel and ways and means to mitigate its deposition; increasing reservoir capacity by optimizing reservoir operation; compensating depth of flow required by navigation below the Gezhouba Project caused by scouring; mitigation of adverse effects of erosion on the reach from Zhicheng to Jiangkou; and evaluating scour of the Jinjiang reach caused by releasing flows of low concentrations from the TGP. In addition, reduction of the sediment load entering into the reservoir area of the TGP in the recent years as well as that expected of the projected construction of large hydropower stations on the Jinsha River upstream of the TGP reservoir is also not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9.
2007年夏季和冬季对长江干流悬浮物进行了季节性采样,系统分析了悬浮物颗粒有机碳含量及稳定碳同位素的组成,研究了其空间分布以及季节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长江干流夏季颗粒有机碳含量在0.4%~1.3%,冬季含量在0.7%-2.2%。冬季和夏季颗粒有机碳平均δ^13C值分别为-24.74‰和~24.83‰,季节性差异不大,在...  相似文献   
170.
长江干流有机碳的时空输运特征及三峡工程对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04,2008-04,2008-05沿长江干流采集表层水样,并于2006-05~2007-05在下游大通站进行每月2次、为期1 a的连续观测,测定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及总悬浮物(TSM)。结果表明:长江重庆以上江段DOC浓度较低,重庆至河口由于人为污染排放DOC表现出高值;干流POC与TSM显著正先关,POC%(TSM)随TSM含量增大呈负指数关系下降。大通站有机碳浓度及通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2006-06~2007-05全年经大通站进入河口的DOC、POC通量分别为1.17×106tC和1.88×106tC,其中洪季(5~10月)输运的有机碳占到总有机碳的70%,组成以颗粒态为主。三峡水库135 m及156 m蓄水后,泥沙在库区的沉降作用显著影响长江POC的输运特征及入海通量;从目前观测结果看,三峡库区DOC浓度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升高趋势,可能与水库运行时间尚短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