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1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163篇
测绘学   61篇
大气科学   81篇
地球物理   140篇
地质学   358篇
海洋学   59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9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91.
铀矿浓缩物的溯源研究在核法证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测量其中的铅、锶同位素丰度比能为溯源提供部分地理指示信息。对铀矿浓缩物中铅、锶同位素的精准测量主要受制于大量铀与微量铅、锶的分离、富集。本文利用Eichrom Sr树脂对铅、锶的特效吸附性,通过正交试验对影响铅、锶回收率的主要因素(淋洗酸度、流速、体积)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佳淋洗条件;进而利用UTEVA树脂对铀的特效吸附性,与Eichrom Sr树脂联用,实现了铀矿浓缩物中大量铀与微量铅、锶的分离,有效降低了因铅、锶洗脱液中铀含量过高而引起的基体效应。实验结果表明:铅、锶回收率均 90%,铅、锶洗脱液中的铀含量低于500ng,优于文献报道值(48. 8μg)。利用该方法对实际铀矿浓缩物样品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显示铅、锶同位素丰度比可以作为铀矿浓缩物的地理溯源判据,为今后建立铀矿浓缩物中铅、锶同位素数据库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92.
西藏改则地区在东亚季风前期大气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JICA项目改则站第二阶段加密探空观测资料,着重揭示了该地区大气层结构的观测事实,尤其是边界层风、温、湿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该地区不论是对流层还是边界层,温度递减率都较大,白天可以接近或超过干绝热直减率,在清晨出现逆温的频率较多。(2)该地区白天近地层存在逆湿现象,近地层上部是否存在逆湿现象与天气和下垫面背景有关。(3)该地区近地层风速极值也出现在早晚时刻,白天风速较小。边界层风则随高度呈多峰值变化。   相似文献   
793.
侯文峻  张嘎  张建民 《岩土力学》2009,30(7):2147-2152
利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采用挤压墙的面板堆石坝的应力变形规律。与不采用挤压墙和采用半挤压墙型式的方案进行比较,研究了挤压墙的存在及其型式对于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挤压墙的存在及其型式对于坝体的应力变形以及面板挠度变形影响较小;对面板的应力分布情况有一定影响,但不会对面板安全性产生明显影响;挤压墙的存在有利于减小周边缝的沉陷变位。  相似文献   
794.
济南泉域岩溶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对济南泉域岩溶地下水系统水质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泉域岩溶水已普遍受有机物污染,有机污染物检出率高达93%。检出有机物多于5项的样品多分布于大中型企业附近。在所有检出的有机物中,有机氯农药类、卤代烃类检出率最高,分别达到60%、57.8%。尽管岩溶水有机污染较普遍,但有机物含量较低,仅局部地段存在有机物超标现象。泉域岩溶水有机污染特征受控于工业企业分布及地下水流场,在济南侵入岩体南缘附近形成了近长方形的岩溶水有机污染区,面积达156 km2。污染区南部地带是济南市工业集中区,灰岩浅埋,防污性能差。另外由于地下水径流方向与侵入岩体南缘线近垂直,进入灰岩含水层的有机污染物随地下水径流向北运移,造成埋藏于火成岩体之下的埋藏型岩溶水也受到污染。   相似文献   
795.
根据珠江三角洲GZ-2孔测年结果、岩相特征和孢粉地层信息推断,该地区全新统约在6.0 ka BP开始沉积, 全新统孢粉组合特征与更新统相比有明显的区别,表明全新世与更新世的气候相比有明显变化。孢粉与沉积信息揭示,全新世本区气候基本以暖湿为主,气候波动不大,在5.0~2.4 ka BP表现最为热湿,在2.4~1.9 ka BP相对偏凉干,随后恢复暖湿。在这些相对较明显的波动中还包含有次一级的微弱波动。除了反映气候变化,孢粉信息也指示了一定的沉积环境变迁以及人类活动信息。该区在中全新世经历了一次明显的海侵过程,进入晚全新世后人类活动对三角洲植被和环境的影响加剧, 期间水深逐渐变浅,沉积环境由河口湾、浅海、滨海潮滩逐渐演变为三角洲平原,区域气候的变化与海平面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96.
喜山期的干气对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坡折带古油藏气侵作用是导致油气分馏形成凝析气藏的重要原因,前人关于塔中地区气侵的研究多为定性描述,而定量化的研究较少。以处于塔中Ⅰ号坡折带内带的塔中83井区为研究对象,剖析研究区的成藏地质条件,总结其油气性质、组分特征,进而开展原油样品正构烷烃定量测试,计算研究区不同油气藏的原油正构烷烃损失率Q,对其气侵强度进行了定量化评价。正构烷烃损失率Q的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油气藏都遭受了不同程度气侵(Q变化范围为12%~86%),气侵强度在平面上表现出由北西向南东逐渐减小,剖面上由下向上逐渐变小,同时,气侵导致油气性质改变,原油中的低碳数正构烷烃溶于气相,脱离油相形成与凝析油伴生的高含腊量原油,证实了沿塔中82走滑断裂和塔中Ⅰ号断裂交汇部位充注的高-过成熟度干气对研究区油气藏的气侵作用,为该区油气成藏研究提供了定量证据。  相似文献   
797.
辽宁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省域主体功能区划分要求并结合辽宁省实际,探讨了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方法。设定"县域"为分析评价单元,对照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定义,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战略以及其他较为显著的地理特征进行"感性试划",即通过定性分析断定一部分主体功能区的类型归属,这些单元称之为"易划区"。对于通过"感性试划"不能断定主体功能区类型的分析评价单元称之为"难划区",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判法和关键指标判别法进行"理性试划",最终形成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采用定性判断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理性分析和政府战略相结合、综合指标分析与关键指标判别相结合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思路和方法,取得的区划方案易被政府和社会各方接受。  相似文献   
798.
玛旁雍错湿地是西藏高原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拥有比较丰富的动植物和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利用价值。玛旁雍错湿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湖泊周围固体废弃物污染较严重;过度放牧、湿地周边植被破坏、湿地周围蝗虫和鼠(兔)害严重、气候变暖干等因素导致湿地系统内土地沙化和荒漠化日趋加剧;湿地面积日趋萎缩;野生动物资源受到严重威胁。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该湿地资源保护利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99.
地球化学工程技术修复江西某Pb超标耕地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判别地球化学材料在土壤改良与重金属修复中的作用,本研究以江西龙南某地被稀土采矿废水污染而废弃的农耕地为对象,用黏土矿物等材料组成的三种修复方案对249 km2的废弃地进行修复。一周期后,比较修复前后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易迁移态的变化来评价该技术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地Pb超标程度最重,达101.50 mg·kg-1。Cd、Hg、As次之,分别为0.13 mg·kg-1、0.13 mg·kg-1、2.98 mg·kg-1,均超赣州市土壤背景值含量,超龙南地区土壤Pb的均值,修复目标为Pb。该地土壤中Pb的易迁移态含量与总量不显著相关。经地球化学工程技术修复后,Pb易迁移态降低了3.25%,修复效果明显。一周期后,Pb的易迁移态平均降幅为1.40%,修复效果稳定。修复效果最佳的方案C能使Pb降低幅度达到3.38 mg·kg-1,在经济上体现为最廉价,体现了地球化学工程技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800.
The long-term oil exploitation in oil fields has led to pollution of surrounding soil, creating a serious ecological problem. In order to promote and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bial remediation in oil contaminated soil, experiment is carried out in polluted area in Zhongyuan Oilfield. In the experiment, indigenous microorganisms and other physical and chemical methods are employed, ryegrass is grow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soil are regulated to degrade the oil and treat the polluted soil.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average oil content in the soil is about 523.08 mg/kg, 65 days’ remediation through plants and microorganisms could help bring the oil content down to 74.61 mg/kg, achieving a degradation rate of 85.74%; through salinity treatment, salt content in soil is reduced by 62.93-82.03% to 399-823 mg/kg from previous 2.22 g/kg. Through this experiment, the bioremediation method is improved and its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are testified. The result has been applied in Zhongyuan Oilfield and has brought fair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providing technical support to the treatment of contaminated soil of the same kind, and offering some insights to the treatment of soil contaminated by other organic pollut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