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5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219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171篇
地球物理   143篇
地质学   334篇
海洋学   118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35 毫秒
891.
圆度损伤是研究粗粒土力学特性变化的重要指标,为探索剪切过程中粗粒土圆度损伤的演化过程,定性及定量从能量角度对损伤本质进行分析。根据能量耗散原理,分析了剪切系统及单个颗粒剪切过程中能量的耗散与传递。结合弹塑性力学与热力学定律,定义粗粒土圆度损伤因子Dr,建立了基于能量耗散下的圆度损伤模型。采用剪切试验研究不同圆度的花岗岩和卵石颗粒的强度特性,以观测效果较好的花岗岩颗粒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法向应力下的圆度损伤演化过程,运用MATLAB对模型及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圆度不同的颗粒(花岗岩、卵石)随圆度减小,传递到颗粒内部积聚的塑性势能增大,更易在颗粒边界棱角处产生微裂纹使颗粒磨损,从而增大粗颗粒圆度,强度特性减小;剪切试验粗粒土圆度损伤演化过程存在2次损伤拐点,可分为圆度损伤响应、圆度损伤演化、圆度损伤稳定3个阶段;同一类型颗粒法向应力增大,达到损伤临界状态圆度损伤所需能量增大,圆度损伤因子减小。基于能量耗散下建立的圆度损伤模型阐述了剪切过程中的圆度损伤,试验结果能合理地反应圆度损伤演化过程中颗粒力学特性响应。  相似文献   
892.
塔北与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成因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储层发育层段、储层类型、沉积演化、岩溶作用等方面的对比,发现塔北与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在发育层位、沉积演化及岩溶期次上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在塔中地区的油气勘探中,应注意下奥陶统古风化壳岩溶发育与塔北地区的差异性,加强对上奥陶统礁滩储集体的勘探。  相似文献   
893.
基于2018—2020年逐日修水国家基本气象站降水实况和模式降水预报数据,对ECWMF、NCEP、JMA、CMA-GFS、CMA-SH9等5种模式24 h及48 h降水预报进行了误差分析及检验。结果表明,总体上各模式24 h、48 h降水预报误差均以一个量级的正误差为主;各模式24 h降水预报误差小于48 h; CMA-SH9、JMA模式24 h、48 h预报误差均较小;总体上各模式24 h预报评分优于48 h;华东模式、日本模式24 h、48 h晴雨准确率均较高;CMA-SH9、ECMWF、NCEP模式24 h、48 h降水预报各量级风险评分均较高;JMA模式对24 h暴雨及以上量级降水可能具有一定的预报指示意义;总体上各模式24 h、48 h降水预报风险评分随量级增大而降低,空报率、漏报率随量级增大而增大;总体上各模式24 h、48 h小雨预报性能较优,中雨均易空报,大雨均易漏报,暴雨及以上降水均易空报与漏报。进一步通过引入滑动训练期,并基于平均绝对误差权重的多模式集成订正方案对降水预报进行订正,且对订正预报结果进行了整体及分季节评估检验。结果表明,相对多数模式,经订正后24 h、...  相似文献   
894.
辽东半岛南辽河群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13,他引:7  
李壮  陈斌  刘经纬  张璐  杨川 《岩石学报》2015,31(6):1589-1605
本文报道了辽东半岛古元古代胶-辽-吉活动带南辽河群中变质火山岩和沉积岩的锆石U-Pb年代学数据。变质流纹岩的锆石具典型的岩浆振荡环带结构和较高的Th/U比值(0.3),锆石U-Pb年龄为~2.2Ga,该年龄可代表其原岩形成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与古元古代辽吉花岗岩年龄一致,表明辽吉花岗岩并不是辽河群的基底。变质玄武岩的锆石阴极发光强度较弱、弱分带或无分带,同时具较低的Th/U比值(0.1),为典型的变质成因锆石,锆石U-Pb年龄为~1.9Ga,代表其变质时代。变质沉积岩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介于1981~3520Ma之间:峰期年龄为2033Ma和2092Ma的锆石年龄信息暗示辽东半岛至少存在一期2000~2100Ma的岩浆事件,并且该时期的中酸性岩浆岩是南辽河群沉积岩的一个重要物源;峰期年龄为2155Ma、2446Ma、2509Ma、2594Ma、2668Ma、2790Ma、3356Ma、3467Ma和3520Ma的锆石年龄信息,区域上与古元古代辽吉花岗岩、辽河群火山岩及太古宙基底年龄相吻合,暗示它们为南辽河群沉积岩提供了重要物源。沉积岩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U-Pb年龄为~2.0Ga,可代表其沉积时的最大年龄。所以,辽河群火山-沉积-变质的时限为2.2~1.9Ga,其演化时间约300Myr。结合前人有关辽东半岛前寒武纪岩石的研究成果,本文研究认为胶-辽-吉活动带的形成演化与弧-陆碰撞有关,而不是许多人坚持的裂谷环境。  相似文献   
895.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radiative forcing, and climatic effects of tropospheric ozone in China during summer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egCM4.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tropospheric ozone column concentration was high in East China, Central China, North China, and the Sichuan basin during summer. The increase in tropospheric ozone levels since the industrialization era produced clear-sky shortwave and clear-sky longwave radiative forcing of 0.18 and 0.71 W m–2, respectively, which increased the averag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by 0.06 K and the average precipitation by 0.22 mm day–1 over eastern China during summer. In addition, tropospheric ozone increased the land–sea thermal contrast, leading to an enhancement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over southern China and a weakening over northern China. The notable increase i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 northwestern China, East China, and North China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absorption of longwave radiation by ozone, negative cloud amount anomaly, and corresponding positive shortwave radiation anomaly. There was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t was related to the enhanced upward motion and the increased water vapor brought by strengthened southerly winds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相似文献   
896.
基于LZU0025高分辨率格点数据集,对1951—2012年中国区域气温和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年平均气温自1980年开始显著增暖,年降水量在1960年出现由湿润到干燥的突变。中国的整体降水量变化趋势不如气温的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中国年平均气温增温趋势为0.26℃/(10a),局部的最大增温趋势超过0.6℃/(10a);中国年降水量减少趋势为6.7 mm/(10a),局部地区的降水减少趋势超过了30 mm/(10a),而有些地区的降水增加趋势却可达30 mm/(10a)。大兴安岭—黄土高原西北缘—黄河长江上游以北—冈底斯山脉东部为大致的平均400 mm等降水量线,可用于划分中国的半干旱与半湿润区。1951—2010年中国400 mm等降水量线位置的年代际变化情况复杂,但总体呈现不断南移的趋势,表明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897.
我国西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9年6月8—9日广西、贵州、以及和湖南交界地带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东移、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发展、以及二者合并造成的;地面α中尺度低压带配合α中尺度纬向切变线的生成,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MCC)的东移发展、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的发展、以及二者的合并创造了有利条件;地面能量比低值舌的活动是MCC和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生成和发展的触发机制之一;在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图上,MCC的生成和发展,伴随西南低空急流的建立和维持,大范围的逆风区的生成;MCC的消亡,伴随西南低空急流的减弱和消失,对应西北气流建立和东扩。MCC发展期和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发展期、MCC消散期和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消散期的涡度收支以及视热源和视水汽汇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898.
高空探测资料气球漂移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数值模式的不断发展,探空气球的漂移偏差越来越不可忽视。为了提高高空观测数据的质量,减小在探测过程中由于气球漂移造成探测资料在空间上的误差,中国气象局提出一套探空、测风报的空间、时间扩充编码方案。该文从探空雷达探测系统、探测原理分析出发,介绍了该方案计算方法,并用个例说明方案的使用方法及业务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99.
北京最高和最低气温的非对称变化   总被引:57,自引:5,他引:57  
谢庄  曹鸿兴 《气象学报》1996,54(4):501-507
运用1940年以来北京各个月历年逐日最高和最低气温以及年平均气温资料,研究其总变化趋势和年际变化,结果表明:1月份最低气温的线性增加率为4.08℃/100a;7月份最高气温以-0.245℃/100a的递减率线性降低。其结果导致日较差减小。另外揭示了对研究全球增暖有重要意义的事实:1940年代增暖主要在白天,1980年代增暖主要在夜间。  相似文献   
900.
通过调查江苏省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区农户和专家的投入产出,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和IPCC推荐的温室气体估算方法评估比较了3种种植方式(人工插秧、机械插秧和直播)的水稻在麦稻轮作复种“两晚”模式(水稻晚收, 小麦晚播)下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结果表明:水稻直播和机械插秧可以节省更多劳动力;农业机械燃油、施用化肥、稻田淹水等农作措施导致了大量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水稻种植方式为人工插秧的麦稻轮作模式能取得最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两晚”模式实施的关键是适时地利用近年来增加的农业气候资源。水稻人工插秧与麦稻“两晚”相配合的种植模式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较优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