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142篇
测绘学   49篇
大气科学   78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250篇
海洋学   5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9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21.
关于“胡焕庸线能否突破”的学术争鸣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于1935年提出中国人口地理的重要分界线(简称“胡焕庸线”),被广泛认可和引用,是中国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成果。2014年底,李克强总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高度关注胡焕庸线,并提出了胡焕庸线能否突破的问题。胡焕庸线因而再度引起争论和热议。据此,组织了一些地理学者围绕该问题进行学术讨论,力图从不同层面展现学者们对胡焕庸线的理解与反思,从而深化胡焕庸线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而指导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和区域实践。  相似文献   
222.
中国主要沙尘暴源区稳定同位素背景值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稳定同位素方法,对中国沙尘暴主要源区塔克拉玛干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库姆塔格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22个样品18O和30Si的δ值变化范围分别为9.6~14.8和-1.7~0.3,其中18O的δ值库姆塔格沙漠最大,柴达木盆地沙漠最小,30Si的δ值毛乌素沙地最大,柴达木盆地沙漠最小。总体而言,样品中30Si的δ值的变异系数要比18O的δ的变异系数大,因此30Si更适合用于沙尘溯源。相邻的沙漠(沙地)呈现出30Si的δ值相近的趋势,因此推断相邻的沙漠(沙地)沉积物可能来自同一地区。  相似文献   
223.
中中新世以来阿尔金断裂走滑未造成柴达木盆地整体旋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柴达木盆地南八仙剖面磁性地层学研究,建立了部分上油砂山组磁极性序列,认为该剖面时代为7.5~9.0 Ma。从320块样品的古地磁数据分析,揭示了一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在95%置信度下通过倒转检验(B级),说明这组高温分量很可能代表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其特征剩磁方向为:地理坐标下为Dg=358.5°, Ig=40.5°, k=28.5,α95=4.2,层面坐标下为Ds=1.0°, Is=41.5°, k=34.0,α95=3.8;相应的极位置为λp=75.9°N, φp=270.5°E, dp=2.8°, dm=4.6°。通过与同时代柴达木盆地及邻区的古地磁极对比,说明中中新世以来柴达木地块整体上没有经历明显旋转运动,阿尔金断裂活动致使肃北等毗邻断裂带地区发生了构造旋转。  相似文献   
224.
传统村落分布的“边缘化”特征——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胜  郑志明  徐峰  李彩林  李欢  马伯 《地理研究》2016,35(8):1525-1534
传统村落伴随快速城市化、城进乡退的进程,呈现出“边缘化”分布趋势。以湖南省723个传统村落为实证对象,借助ArcGIS 10.0技术平台,选取影响传统村落的农业资源、经济、空间及交通等四类因素,以县域为统计单元,对湖南省域进行核心—边缘区评价。将评价结果与传统村落分布进行叠加,结果显示湖南省传统村落分布呈现农业资源边缘化、经济边缘化、空间边缘化和交通边缘化特征,并分析传统村落分布“边缘化”特征形成机理,提出保护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225.
基于中波红外图像获取困难的现状,利用高分辨率可见光图像,分别提出基于近似模型和辐射传输模型的中波红外图像模拟方法。在近似模型中,对可见光图像分类,结合不同地物的发射/反射特性,建立起待模拟中波红外图像与源图像之间的灰度映射关系;在辐射传输模型中计算出地面的辐射亮度值,并利用MODTRAN4进行大气改正;利用这两种方法,得到了不同条件下的模拟图像,并给予初步的评价。模拟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反映出中红外波段下不同地物的相应特征,并在制导等军事应用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26.
中国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艳昭  封志明  赵延德  游珍 《地理研究》2013,32(9):1668-1678
基于城市建成区面积和城区人口数据,构建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关系模型,对2000年和2010年中国657个城市的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①中国城市用地扩张和人口增长之间的协调性较弱,土地显著扩张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类型,数量占城市总量的1/3;其次是人口显著增长类型,占城市数量的1/4,两极分化明显。②在空间分布上,土地显著扩张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沿江、沿线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人口显著增长的城市分布重心则相对西移,主要处于胡焕庸线以东的中西部地区。③从不同规模城市用地扩张与人口增长的协调性来看,特大城市、大城市发展以土地快速扩张为主,且土地显著扩张所占比例最大;中、小城市发展以人口快速增长为主,并以人口显著增长占优。④由城市规模变动来看,小城市规模晋升多以人口快速增长实现,大、中城市规模晋升则更多通过土地快速扩张推进,特别是以房地产、新城建设等带动的用地驱动型城市化来完成。  相似文献   
227.
珠三角地区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游珍  王露  封志明  杨艳昭 《热带地理》2013,33(2):156-163
采用人口增减变化、人口商度以及人口集聚度等方法,对珠三角地区1982、1990、2000和2010年4期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定量揭示了珠三角地区近30年来人口分布的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从人口总量变化来看,1982―2010年珠三角地区人口数量增加了3 821.66万人,增长率达215.61%,远超全国平均水平;2)从人口流动状态看,1982―2010年珠三角地区以人口流入为主,其中珠三角的中部以及东部城市成为人口流入的主要地区,人口迁移流入是珠三角地区总人口增加、人口集聚程度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近10年珠三角地区的人口流入速率有所减缓;3)从人口集聚度上看,1982―2010年珠三角地区县市人口集聚程度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逐年增高,深圳、广州、东莞等市已成为区域人口集聚中心。  相似文献   
228.
通过设定不同的氮(N)、磷(P)浓度一次性培养东海原甲藻,研究了该藻的生长状况及不同生长阶段单位细胞DNA,RNA及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氮磷浓度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产生显著影响,最终生物量与初始的氮磷浓度呈正相关,不同培养组的最大生长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DNA含量与培养液中氮浓度相关性极显著(P<0.01),但与磷浓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RNA含量与氮磷浓度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而且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其含量也会发生变化,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培养组的RNA含量显著下降(P<0.05);RNA/DNA比值与氮磷浓度均显著相关(P<0.05),而且与生长率呈线性相关关系。培养液中氮浓度显著影响到东海原甲藻单位细胞总蛋白含量,磷缺乏也会使总蛋白含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29.
将北斗通信技术、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技术、航标遥测遥控技术以及GPS差分技术进行有效结合,研制了海上导航信息远程传输监控系统,对我国中、远海海域装有AIS设备的船舶进行跟踪与监控、可疑船舶的辨认、船舶的岸基调度、航标遥测遥控、GPS差分信息远程播发等。相比单一技术的应用,海上导航信息远程传输监控系统不受天气条件限制,无需人员定期出海维护,具有设备集成度高、导航差错率低、功能全面、成本效益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230.
退耕还林政策对山地植被空间格局变化的驱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策是引起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对山地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可以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退耕还林的后续工作提供参考.利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变化测定技术产生2000至2003年间研究区植被变化图,由此产生两时期的植被图并结合景观指数定量分析和比较两时期植被景观格局的空间动态变化,并重点关注25°坡度以上的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在2000年至2003年间,有部分松树林(约1757 hm2)转变成农业用地,混交林(约2718 hm2)转变成灌草丛,同时有部分灌草丛(约181 hm2)转变成松树林;农业用地(约1915 hm2)转变成疏生林,其中有65.4%的变化是发生在坡度为25°以上的区域.此外根据景观指数结果显示,云冷杉林、松树林、混交林和农业用地的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疏生林和灌草丛面积明显减少.结合野外调查该结果表明,在退耕还林的政策驱动下部分农业用地被种植成松树林,有些农业用地自然转变成疏生林和灌草丛.但是同时也有些疏生林和灌草丛被开垦成农业用地.在景观水平方面,发现蔓延度和集合指数都有所减小,表明该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增加.而景观的丰富度指数和均一性指数都有所增加,表明该区域内景观类型的优势度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