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142篇
测绘学   49篇
大气科学   78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250篇
海洋学   5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9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б????????к?????????????????????????1?????????ɡ???????????????????跽λ??????????????????λ??????????????к????????????????????2????????????λ?????????????????跽λ???????  相似文献   
192.
It is known that high-quality, black-shale source rocks occur in the uppermost Ordovician Wufeng Formation and in the lowermost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in South China. Hence,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ir lithostratigraphy and the controls on their deposition. A review of lithostratigraphic criteria for subdividing the two adjacent formations provides new regional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formations and related stratigraphic successions and facies. Both the black shales and the related, overlying flysch deposits at the Ordovician-Silurian transition in South China appear to have migrated northwestward in time and space, reflecting probable flexural control in a foreland basin that developed in response to subduction-type orogeny southeast of the Yangtze block. The black shales also contain K-bentonites from explosive, felsic-intermediate volcanism, the distribution of which also supports orogeny to the southeast. Finally, the analysis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which shows that the initiation of transgressive system tracts (TST) and condensed section (CS) in the related third-order sequences coincided with the two black-shale horizons respectively, indicates that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for the deposition of the Ordovician-Silurian black shales in South China are (1) northwestwardly migrating, foreland-basin subsidence caused by deformational loading related to episodic accretion of the Cathaysia block to the Yangtze block during this period, and (2) the anoxic, sediment-starved water column caused by rapid rise of the sea-level during the two successive phases of third-order global sea-level rise near the Ordovician-Silurian transition in South China. In future exploration for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the area, it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likely flexural and eustatic causes for subsiding, deep, anoxic seas in recognizing other source rock intervals, an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ufeng and Longmaxi formations may serve as models for future source rock exploration.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7, 32(6): 818–827 [译自: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相似文献   
193.
阿尔金山脉新生代剥露历史——前陆盆地沉积记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新疆且末县江尕勒萨依盆地位于阿尔金山脉的北西山前,其内连续沉积了中生代一新生代地层。盆地内古新统一始新统为河流相沉积;渐新统至中新统为山麓河流相灰色砾岩和棕色砂岩;上新统为山麓洪积相砾岩夹泥岩;下更新统全为砾岩层。岩性组合特征及其砂岩碎屑、砾石组分变化规律,反映出阿尔金山脉的新生代剥蚀历史:古近纪早、中期,阿尔金山脉的地形高差小,古生界双峰式火山岩首先被剥蚀;至渐新世末一中新世早期,山脉高差加大,基底元古宇开始出露地表被剥蚀;中新世末期,山脉高差进一步加大,剥蚀速率加快;至第四纪早期西域砾岩开始沉积时,地形高差加剧,中、古元古界开始暴露被剥蚀。区域资料分析表明,阿尔金山脉在新生代具有多期次阶段性隆升的特征,存在3期次快速隆升事件:渐新世末一中新世早期、中新世晚期(大约8Ma)和第四纪早期。  相似文献   
194.
论找矿勘查的风险性和降低风险的预测性勘查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找矿勘查的高风险性表现在找到可赢利矿床的成功率低和找矿发现的成本越来越高,这不仅影响了矿业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公众对地球科学的认识。根据国际找矿勘查的一些统计资料和实例分析了造成找矿勘查高风险性的原因,提出降低风险的预测性勘查战略。区域地质背景、成矿作用的复杂性和勘查者所具有的知识、思维能力、技术手段的局限性等客观因素使找矿勘查的风险不可避免,但不少找矿勘查的失败是由勘查者在资料使用、观察、思维等方面的主观失误造成的。勘查者可以通过增加尝试的次数来荻取成功,更可取的是通过提高矿床预测的准确度,以预测性勘查促找矿发现,进而降低找矿勘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5.
The Sanjiang area in southwest China is considered as a tectonic intersection belt between the Tethys-Alps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has endured three-phase evolution processes: Proto-Tethys,Paleo-Tethys and Meso-Tethys[1―4]. In this area, its tectonics and struc- ture are extremely complicated, and intensively extru-sive deformation and faults are widely developed[1―3]. For that, the area is considered as the ideal na- ture-laboratory to study the evolution of Paleo-Tethys and also …  相似文献   
196.
地震折射波场Φ(x,t)通过τ-p变换得到倾斜迭加场φ(p,τ)。从φ(p,τ)中获得τ(p)函数,并将其向下延拓到深度—慢度剖面,从而反演出横向均匀的速度结构。该技术能充分利用折射波场的丰富信息,在迭代反演中不仅能简单快速地得到反演结果,而且所得解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较少受主观因素影响。将该方法应用于海洋声纳浮标地震折射测深数据处理,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7.
本文通过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利用三种台站常用的分析方法分别分析厦门台东西、南北两分量1990年1月1日至1996年12月31日的地倾斜资料以及1999年8月5日惠安4.8级地夺和1999年9月21日台湾南投7.6级地震的前兆异常,对造成两分量映震能力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从均值图上判别,东西向对近震的映震能力较强,而对远震的映震能力较弱。经过资料处理后的两分量对近震的反映和乎相同,相比之下,东西分量略占优势。  相似文献   
198.
碳酸盐岩中磁性矿物及其在古地理研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磁性矿物及其转化现象在碳酸盐岩中十分常见。在其沉积演化各个阶段形成的磁性矿物,分别携带了它们形成时的古环境信息,是沉积古地理学和环境磁学的直接研究对象。磁性矿物在其形成过程中还受到地磁场的磁化作用,致使其获得了原生剩磁。鉴于对这类磁性矿物的准确鉴定及其所携带的原生剩磁成分的准确辨识,是获得可靠古地磁资料和建立地块极移曲线、编制非当今界限的古地理图与进行古地理重建的前提,从而成为古地磁学和大地构造古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在后生阶段形成的磁性矿物,通常由原有的磁性矿物转化而成,这种转化作用常起因于构造运动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岩浆活动和流体活动。由于在其转化过程中,地磁场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所以新生磁性矿物就携带上新的剩磁(重磁化剩磁),因而它们也应该是古地磁学和大地构造古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如果在进行古地磁研究时,增加与构造事件和热事件相关样品的采集,加强磁性矿物的成因矿物学研究,那么就可以为进行古地理重建,提供更加可靠和更加丰富的古地磁资料。由此表明,在古地理学这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球科学,发展到巳经形成许多分支学科的今天,有必要关注磁性矿物与古地理研究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9.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首次在滇中易门地区古元古界易门群亮山组发现圆盘状宏体化石,进一步丰富了滇中古元古代早期宏体化石群种类,为扬子西南缘前寒武纪地层大区域对比提供古生物依据.本次的初步报道为从不同角度探索距今2.8~0.8 Ga的地球早期发展、演化历史开启了新窗口;对地球早期的环境演化与生命进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  相似文献   
200.
阿尔金环形山榴辉岩岩石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研究发现,阿尔金南缘环形山榴辉岩呈透镜体状产于新元古代石榴石二长花岗片麻岩中,岩石经退变质作用,白眼圈构造发育,石榴石变少,石英及金红石等矿物较少,未见峰期矿物组合。绿辉石被次透辉石及角闪石替代,岩石为榴辉岩、榴闪岩及斜长角闪岩。主量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显示:主量元素Al2O3、TiO2、MgO、P2O5及稀土Nb/Ta、Zr/Hf、Zr/Nb、La/Nb、Y/Nb特征比值与洋脊玄武岩一致;稀土标准化模式图、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图及MORB标准化图指示岩石具洋脊玄武岩特征,原岩可能为地幔岩经15%~30%的部分熔融形成。结合榴辉岩围岩年龄、变质作用等分析认为,该榴辉岩为似洋脊玄武岩的基性岩浆侵入花岗岩后,于500 Ma左右发生大陆俯冲折返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