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7篇
  免费   750篇
  国内免费   930篇
测绘学   523篇
大气科学   474篇
地球物理   869篇
地质学   1751篇
海洋学   515篇
天文学   67篇
综合类   300篇
自然地理   458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273篇
  2021年   283篇
  2020年   210篇
  2019年   284篇
  2018年   277篇
  2017年   238篇
  2016年   226篇
  2015年   205篇
  2014年   265篇
  2013年   247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266篇
  2010年   264篇
  2009年   238篇
  2008年   226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对2004年8月登陆我国的台风"云娜"的热动力结构及其演变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从大尺度环境场、台风中尺度动力和热力场三维结构、台风云雨特征等多角度,对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模式不仅较准确地再现了台风登陆前24h移动和演变的全过程,在移向、移速和登陆时间、地点上与实况十分接近,而且对台风系统中尺度结构、云雨特征的模拟与分析场及卫星观测也有较好的一致性。采用的模拟工具是新开发的双重嵌套AREM模式,该模式是静力模式,但对台风仍有较强的模拟能力。此外,本试验无任何人为台风模型的嵌入是其中的一个特点,从而增加了试验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962.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媒体的蓬勃发展在加速信息交流的同时,也促使虚假谣言信息迅速在社会网络上传播,造成严重的后果.自动谣言检测问题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围绕社会多媒体谣言检测这一问题,本文总结了融合多模态特征的谣言检测相关技术.首先从基本概念出发,阐述了谣言的定义和社会多媒体的特点,给出了社会多媒体谣言检测问题的定义.针对谣言检测面临的多模态特征抽取和模型构建两大难点,分别总结和归纳了各种类型的特征及其提取方法和不同的机器学习检测模型.这些特征和算法是检测谣言的基本手段,也是接下来研究的基础,可为进一步谣言检测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3.
南瑞  张宏伟  王吉贤  吕非 《黑龙江气象》2010,27(4):23-23,32
为了解掌握气象服务对农业行业发挥的作用、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提高气象部门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为农业行业专门气象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组织了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调查分析,调查分析认为,2006年该省农业气象服务贡献率为0.0351,农业行业的气象服务效益值48.708亿元,农业行业对农业气象年景分析等气象服务比较敏感,也非常需求。这些结果对于社会各界认识气象服务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64.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的测雨雷达 (TRMMPR)的探测结果 ,对 1 997 1 998年ElNin~o后期热带太平洋的降水结构进行了研究 ,并对比了非ElNin~o的 1 999年和 2 0 0 0年的同期降水情况 ,取得如下结果 :( 1 ) 1 997 1 998ElNin~o后期与非ElNin~o期间相比 ,1 997 1 998ElNin~o后期 ,热带东、中太平洋层云降水和对流云降水的比例明显增大、平均降水率也增大 ,并且层云强降水的比例增多 ,而层云弱降水比例减少。 ( 2 )在非ElNin~o期间 ,热带东、中太平洋对流云降水系统较为浅薄 ,冻结层高度比西太平洋低约 0 5km ;而在 1 997 1 998ElNin~o后期 ,这种差异明显减小 ,热带东、中太平洋对流云降水和层云降水都变得深厚 ;对流云降水和层云降水的降水率随高度的变化也发生了变化。 ( 3)对大气环流的分析表明 ,对应于降水结构的变化 ,热带太平洋地区的高空辐合辐散分布也发生了改变 ,导致Walker环流在 1 997 1 998ElNin~o后期减弱。  相似文献   
965.
用大理、理塘和林芝的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对比分析3站气温、相对湿度、本站气压、瞬时风速、地面温度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理、理塘和林芝气温最低值和相对湿度最大值的出现时间分别为7时、7时左右和8时左右,气温最高值和相对湿度最小值出现的时间均在16时左右。3站气压日变化呈"双峰双谷型,"2个高峰值时段分别出现在10时左右和凌晨0~1时,2个低谷值时段分别出现在17时左右和5时左右。风速在凌晨至7时左右较低,之后至傍晚不断增大并出现极大值,日落后逐渐减小。3站地面温度7时左右出现最低值,14时左右出现最高值。从季节变化情况看,气温和地面温度出现最高值、最低值的月份及变化幅度最大的月份基本相同。地面温度增、降幅度最大的季节分别是春季、秋季。气压随季节变化幅度较气温、相对湿度小。初春风速较大,秋季风速较小,风速对相对湿度有一定影响,大理和林芝相对湿度出现最小值的月份与风速出现最大值的月份相同。各要素值基本是大理最大,林芝次之,理塘最小,这与3站的纬度、海拔高度和下垫面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966.
2020年6月26日新疆于田6.4级地震发生在2020年度全国地震危险区内,震前作出了较好的中期(年度)和短期(月尺度和周尺度)预测,是少有的地球物理观测能力较低地区的强震前中期和短临预测较好震例。本文梳理了中期和短期预测的主要依据及其预测效能,研究表明,震前中期异常主要有流动地磁、多方法组合、5.0级地震平静打破、6.0级地震的准周期活动等;短期异常有4.0级地震活动图像、中源地震影响、于田垂直摆倾斜EW、于田GNSS基准站EW位移、和田GNSS基准站EW位移等。在总结震前分析预测过程的基础上,提出针对地球物理观测密度低地区的地震危险区论证和短临跟踪的建议,为该类地区的地震危险区判定及跟踪工作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967.
在详细分析雷电灾害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防雷工作的主要技术手段。分析山西数字测震台站2012年-2013年雷击灾害的成因,针对测震台站的构成特点,研究了台站综合防雷系统的设计方法,提出相应的防护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68.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中国学者在青藏高原进行的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 累计完成长约45000km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取得了许多科学数据,为探讨高原地壳上地幔结构、隆升机制和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为比较全面反映中国学者多年来的工作成果,作者广泛收集资料,总结了中国学者在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工作程度,并按照方法分类绘制了系列工作程度图. 文中分别对地壳结构、上地幔的横向不均匀性、岩石圈的电性结构、青藏高原隆升机制、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模型等几个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做了概略的评述. 已有资料表明:青藏高原的莫霍面埋深变化较大,且在几条重要缝合带莫霍面两侧都有断错;根据目前的探测结果,高原在20±5km埋深范围内普遍存在壳内低速高导层,速度一般为56~58km/s,电阻率约为1~10Ω·m,厚度一般为5~10km,但横向分布不连续. 低速层与高导层的深度、厚度在趋势上一致,但不十分吻合.天然地震的研究结果表明,组成高原各个地块内部的地震各向异性方向大致相同,各地块的分界处各向异性方向往往有明显的变化;虽然对高原隆升机制还存在不同的看法,但至少认为高原是多期隆升、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点已达成共识. 综合已有的地球物理调查成果,结合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建立的高原地球动力学模型,形象地表达出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双向挤压变形模式. 这些工作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变形机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969.
刘江  徐锐  陈聪  饶太国  李兴泉 《地震学报》2021,43(5):605-614
介绍了川滇地区电离层多参量异常监测系统的设计思路与功能实现,并将该系统应用于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的监测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全球和中国区域垂直总电子含量VTEC、站点VTEC和F2层临界频率foF2异常变化的实时监测,有助于开展示范性地震电离层异常监测工作,其图形及数据结果可为地震-电离层异...  相似文献   
970.
差应力与岩石熔融性状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不同应力状态下岩石应变与岩石熔融作用的关系,利用英国Instron公司生产的电液伺服实验系统,配以围压和加温系统设计了动、静态不同条件下细粒闪长岩的对比熔融实验,力图找到差应力与岩石熔融程度及其熔体成分的关系。通过岩石动、静态熔融实验结果的对比得出:差应力的存在能够导致细粒闪长岩的熔融,随着差应力(应变速率)的增加,熔体的量增加,熔体成分向富Si、Al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