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9篇
  免费   185篇
  国内免费   307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277篇
地球物理   304篇
地质学   472篇
海洋学   187篇
天文学   56篇
综合类   119篇
自然地理   12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51.
通过对比页岩气定压开采与承压水定降深开采的相似性,建立起二者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借鉴美国页岩储层典型参数及Barnnet页岩年产量变化规律,从水文地质的角度,建立起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利用GMS软件,对页岩气开采进行数值模拟。从模型结果看,11个拟合值中,6个相对误差在5%之内,4个在10%之内,只有一个接近20%,拟合结果较为理想。说明用水文地质方法研究页岩气开采是合理的;也表明开采过程中页岩气产量由游离气和吸附气组成,当游离气开采完毕后,产量主要由吸附气维持,解吸气还有再吸附现象。当盖层开启程度由微裂缝区的25%,50%,75%到100%依次增加时,开采年限按6 a,4 a,2 a,1 a依次减少;不同开启程度下,相同开采年的开采量也依次降低;在每种开启程度下,年产量与原来的年产量的比值也依次降低。任何侧向边界若出现断层,不论其开启程度为微裂缝区的25%,50%,75%还是100%,均达不到定压开采条件。从敏感分析可知,当页岩压裂达到一定程度时,页岩气的析出对页岩气产量影响是最关键的。最后对页岩气开采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52.
中国东部分布着大量的新生代玄武岩,其中第三纪的中新世和上新世的碱性玄武岩是蓝宝石、红宝石、红色锆石、橄榄石、镁铝榴石、月光石和辉石类宝石的寄主岩石,已在其内发现了多种宝石的原生矿床和矿化点。今后应重视碱性玄武岩型宝石矿床的研究和找矿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953.
通过对东海外陆坡–冲绳海槽GSW1孔沉积物孔隙水δ13C、δ18O、δ11B、δ37Cl同位素和Cl−、${\rm{SO}}_4^{2-} $、K+、Na+等离子指标的分析,探讨了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流体来源、迁移和氧化环境的变化。研究发现,GSW1孔孔隙水溶解无机碳主要来自海水和有机质,${\rm{SO}}_4^{2-} $浓度随深度下降比较平缓,Cl−浓度远低于海水,该孔表层沉积物中硫酸盐消耗主要由有机质硫酸盐还原作用(OSR)所控制,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OM)发生在4 m以下更深的层位。OSR产生的H2S向上扩散富集并被氧化,是导致GSW1孔110~360 cm处 ${\rm{SO}}_4^{2-} $浓度未明显下降的主要因素。孔隙水${\rm{SO}}_4^{2-} $浓度整体随着深度增加呈减小的趋势,表明GSW1孔沉积环境由氧化、次氧化环境逐渐转变为还原环境。δ11B、δ37Cl值垂向变化波动较大,一方面受到早期成岩阶段有机质降解的影响,也可能与孔隙流体扩散以及沉积物/孔隙水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54.
南黄海辐射沙洲西太阳沙海域钻孔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南黄海辐射沙洲枢纽区的西太阳沙海域钻孔岩芯很好地揭示了研究区全新世中晚期潮成沙脊沉积序列和晚更新世末期滨岸潮滩沉积序列。潮成沙脊在垂向上由两个基本的沉积相构成: 出现在-5m水深以上的沙脊-浅潮下相以发育小型沙波交错层理、水平层理、块状层理和缺乏生物扰动为特点; 发育在水深 -5m以下的沙脊-深潮下相以出现脉状层理、波状层理和沙波交错层理组合为特点,具有丰富的生物扰动,并保存有风暴沉积。\{14 C\}测年数据表明潮成沙脊是中全新世以后形成的,在辐射沙脊群形成之前,研究区经历了晚更新世的滨岸潮滩环境以及早全新世的海侵环境。烂沙洋靠西太阳沙一侧潮流通道目前已切入晚更新世滨岸潮滩相地层,潮道底部约8m厚的淤积层夹有强烈变形的滑塌堆积,可能与台风、风暴潮引起的骤然淤积有关,目前已被\{1992~\}2003年的海图资料证实。  相似文献   
955.
东岛是西沙群岛第二大岛,东岛"牛塘"是西沙群岛中少见的淡水型湖泊,在牛塘的表层沉积物中发现了大量现生轮藻藏卵器,经鉴定为Lamprothamnium(丽枝轮藻属)。其藏卵器为长球形或亚长球形,最大长度(LPA)为560~780 μm,最大宽度(LED)为360~500 μm,等轴率(ISI)为156~194。前人对东岛牛塘沉积物钻孔的研究中均没有轮藻的相关报道,此次发现的轮藻是南海诸岛轮藻的首次发现,轮藻的发现意味着该地的淡水生态系统发育到更加稳定的新阶段,对西沙群岛淡水生态系统的研究有重要意义,也为南海珊瑚岛礁淡水生态系统的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6.
基于2001—2019年洞里萨湖白天的湖泊表面水温(LSWTday)、近地表气温(AT)、太阳辐射(SR)、地表气压(SP)、降水量(TP)、相对湿度(RH)、风速(WS)、总云量(TCC)以及水位(WL)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持续性分析和突变分析等方法,研究了LSWTday及各气候因素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利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和Z-Score标准化方法,厘清了各气候因素变化对LSWTday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时间尺度上,区域气候以AT、WS、TCC显著升高,WL显著下降为主要特征;LSWTday的平均升温速率为0.372℃/10a,且具有持续变暖趋势,与气候因素的突变点具有时间一致性。空间尺度上,LSWTday和各气候因素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LSWTday除西部湖区有微小降温外,其余湖区表现出明显的升温趋势。气候因素中,AT、SP、TP、TCC和RH的变化率大致呈现为南高值北低值的分布,而SR和WS的变化率分布为南低值北高值。② 不同时间尺度上,驱动洞里萨湖LSWTday变化的气候因素不同。年均尺度上,LSWTday主要受到AT、WS和WL的驱动;月均尺度上,AT变化仍是驱动LSWTday变化的主要因素;季节尺度上,TP、WL和TCC升高为春夏LSWTday降温的主要原因,RH是秋季LSWTday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冬季LSWTday随同AT的升温而变暖。  相似文献   
957.
邹伟勇  熊云军 《地理科学》2022,42(7):1207-1217
基于2000—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以关键词检索人工智能相关的专利申请数,运用标准差椭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以及空间杜宾分解模型,探析中国城市人工智能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人工智能发展在时间上可分为起步期、成长期以及高速发展期;空间上呈明显的层级效应,东部沿海城市优势明显,中西部城市正加快崛起。② 人工智能存在较强的空间正向相关关系,局部地区城市形成集聚发展态势。空间分布沿“东北?西南”方向产生极化现象,沿“西北?东南”方向产生扩散现象。分布重心位于安徽省内,有持续向东南迁移的趋势。③ 市场化水平、人口密度、人力资本、外商投资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人工智能发展,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政府干预与人工智能发展呈倒U型曲线关系,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人工智能发展,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958.
原位XRF岩芯扫描技术具有前处理简单、破坏性小、快速和连续测量等优势, 是获取高分辨率元素记录的有效手段, 已被广泛应用于海洋、湖泊、三角洲和黄土等沉积物的古环境变化研究中, 但是针对河流沉积物的研究较少。本文利用原位XRF岩芯扫描技术对黄河内蒙古段河道钻孔沉积物进行了扫描分析。首先选取岩芯HDZ10( 40°8'3.9"N, 111°14'21.3"E) 进行X荧光元素实验测试条件分析, 在此基础上利用HDZ12( 40°12'59.91"N, 111°10'48.66"E) 探讨了河流沉积物原位XRF扫描技术的可行性及结果定量校正方法。对比元素强度值与元素含量的结果, 发现河流沉积物中Sr、Ca、Ti、Fe、Rb和Zr的元素强度值与元素含量相关系数较高。我们依据上述元素获得岩芯样品的强度值与元素含量的对数比率值, 并通过主轴回归分析方法得到相应的模型校正系数, 选取拟合度R2最高的校正系数建立了对数比率校正模型。校正后的ln(Zr/Ca)、ln(Fe/Ca)、ln(Ti/Ca)、ln(K/Ca)、ln(Rb/Ca)和ln(Sr/Ca)元素强度曲线与实测曲线基本一致, 最大程度地校正了原位XRF扫描分析结果, 较好地实现了河流沉积物的原位XRF扫描结果的定量估算。  相似文献   
959.
鄂西地区铅锌地球化学异常分布特征及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特征反映了元素矿化富集及空间变化的规律.通过对鄂西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圈定了铅锌地球化学异常,并应用因子分析方法确定了主要成矿元素的共生组合及元素组合异常,为鄂西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勘查提供了有用的找矿信息.Pb、Zn两元素异常主要分布在青峰断裂带附近、神农架地区、黄陵背斜周缘、鹤峰地区和恩施地区南部.Pb、Zn、Cu、Mn四种元素关系密切,反映了该区矿化以铅锌多金属元素矿化富集为主的特征.青峰断裂带附近、神农架地区和恩施南部地区三个区域铅锌多金属元素异常强度大,可以作为鄂西地区铅锌多金属矿下一步找矿勘查重点区.  相似文献   
960.
概述了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新疆、青海交界的昆仑山口西地震震级的测定过程,分析比较了我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测定的面波震级MS,以及国内外不同机构测定的该地震的矩震级MW. 结果表明, 不同的机构在测定面波震级时,由于所使用的资料不尽相同, 所使用的计算震级的公式也有所不同, 导致测定结果有一定的差别. 我国对该地震的速报结果是MS=8.1, 在正式编辑出版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中给出的测定结果是MS=8.2;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测定的结果是MS=8.0. 地震发生后不久,哈佛大学(Harvard)、NEIC、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ERI)、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APCEA)、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IGCEA)利用全球地震台网、 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或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的资料得出的矩震级MW分别是7.8(Harvard), 7.7(NEIC), 7.7(ERI), 7.6(APCEA),7.5(IGCEA),测定的结果基本一致, 平均为MW=7.7. 鉴于矩震级是一个描述地震绝对大小的力学量,与传统的震级标度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国际地震学界推荐矩震级作为优先使用的震级. 本文分析表明,昆仑山口西地震的震级(矩震级)为MW=7.7, 其面波震级MS=8.0, 是一次面波震级未饱和的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