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2篇
  免费   457篇
  国内免费   762篇
测绘学   521篇
大气科学   317篇
地球物理   341篇
地质学   1343篇
海洋学   503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82篇
自然地理   254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57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76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74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200篇
  2011年   222篇
  2010年   179篇
  2009年   188篇
  2008年   209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三维闪电监测网资料和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对2017年4月5日发生在贵州中部一次多单体冰雹天气过程雷达回波演变与闪电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在高空槽和低空切变线配合的有利天气背景下,对流单体相继在贵州西部生成并向东移动发展,造成下游大范围冰雹灾害。(2)冰雹云单体移动发展过程中表现不同的增长特性,偏北路径冰雹云单体属于\  相似文献   

962.
为进一步勘探和开发山西省煤系伴生的稀有、稀土、稀散元素(简称三稀元素)矿产资源,在综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统计了山西省煤系伴生三稀元素的含量和赋存特征,同时结合山西省煤炭资源分布特征探讨了煤系伴生三稀矿产资源的找矿前景。结果表明,山西省宁武煤田平朔矿区为煤系伴生锂超大型矿床,北部煤炭基地部分矿区和西山煤田部分矿区具备煤系伴生锂成矿潜力;宁武煤田北部、大同煤田北部、河东煤田北部及西山煤田局部地区具备煤系伴生镓成矿潜力;沁水煤田和西山煤田山西组含煤岩系的伴生稀土元素均有一定的工业开发利用价值;省内六大煤田含煤岩系中尚未发现其他达到工业利用品位的伴生三稀元素矿床。初步研究成果对指导山西省煤系伴生矿产资源开发、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粉煤灰高效利用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63.
库鲁克塔格位于塔里木克拉通与南天山构造带结合部位。笔者报道了其西段辉长岩脉,岩脉主体岩性为辉长岩,使用LA-ICP-MS法测得锆石U-Pb定年龄为(411±5) Ma,为岩体的成岩年龄,属早泥盆世幔源岩浆活动产物。岩石化学特征显示,辉长岩SiO2含量为48.60%~50.61%,MgO含量为5.51%~7.96%,Mg#值为51~59,属钙碱性玄武岩系列;稀土元素特征显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具Eu弱负异常;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该辉长岩富集K、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地球化学特征,笔者认为辉长岩源自被俯冲流体改造过的亏损地幔楔的部分熔融,这为南天山南缘古生代中期主动大陆边缘性质提供了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964.
赣南浅变质岩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是江西省近些年来新发现的稀土矿类型.文章主要研究赣南地区新元古代青白口纪库里组和神山组浅变质岩稀土矿点,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总结了该类稀土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该区浅变质岩以SiO2含量中等、K2O/Na2O值较高、全碱含量中等、TFe2O3+MgO及CaO较低为特点;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轻稀土富集,Eu中等亏损,部分矿点已达到化学风化晚期阶段;各矿点风化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原岩类似,稀土元素富集程度主要受控于原岩稀土元素丰度和风化指数CIA.  相似文献   
965.

准确估计北美尼皮贡湖的陆地水储量(Terrestrial Water Storage,TWS)变化对该区域水资源调控具有重要意义.GRACE和GRACE-FO时变重力场被广泛用于定量估计TWS变化,然而截断与滤波处理会削弱信号幅度,造成信号泄漏.对于小区域尺度的研究,该现象尤为显著.约束正演法能减小泄漏误差,但是面对多质量块,传统迭代策略的收敛性能受初值影响大.为此,本文采用多个质量块分批迭代的策略,改进约束正演法在尼皮贡湖的收敛性能.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无偏差空间约束下,本文方法与逐格网点同时迭代和多个质量块同时迭代的策略相比,在尼皮贡湖区域绝对偏差的均方根分别降低了2.27 mm·a-1和1.77 mm·a-1.进一步,利用改进方法估计尼皮贡湖TWS变化,并与卫星测高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显著降低了尼皮贡湖TWS的信号泄漏影响,恢复后的TWS信号幅度约为逐格网点同时迭代和多个质量块同时迭代策略的1.2倍.经泄漏改正后,GRACE/GRACE-FO反演的尼皮贡湖TWS与卫星测高水位变化时间序列的长期趋势相吻合.本文可为研究其他小尺度区域TWS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66.
为提高吉林白城地区的吉洮地1井、吉白地1井两口油气地质调查井钻探生产效率,在覆盖地层钻井中应用绳索取心技术。基于所钻地层岩性特征,结合提钻取心与绳索取心工艺特点,通过设计钻头、钻井冲洗液,改进钻进规程参数与钻具水口流经通道,在覆盖地层(厚约1 100 m)钻井中成功应用绳索取心钻进方法。相比传统单管/双管提钻取心方法,钻进效率与岩心采取率提高两倍以上,提大钻周期提升至2 d以上,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约工期近30 d。详细介绍了白城地区覆盖地层钻井中应用绳索取心技术的改进方法与施工经验,对今后在覆盖地层钻井中推广应用绳索取心技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67.

大阴洞遗址是云南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早期洞穴墓地, 开展大阴洞遗址晚更新世以来的生态环境变迁及人类活动历史研究, 对探讨中国西南地区古人类活动及其环境适应性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沉积学原理结合粒度指标分析, 还原了大阴洞地层沉积演变过程, 解释了地层年代倒转现象, 复原了原始沉积物被片流搬运再沉积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利用孢粉、炭屑指标分析研究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大阴洞剖面深度为269 cm, AMS 14C测年结果显示剖面原始沉积年代大致为>45473 cal.a B.P. 至851±71 cal.a B.P.; 剖面沉积物孢粉、炭屑分析结果显示, 研究区MIS3阶段以来森林植被资源丰富、气候变化显著, 至少在4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活动。MIS3阶段植被面貌变化明显, 早期以落叶乔灌木林为主, 中期主要为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 晚期则以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气候经历了凉湿→冷→暖湿的变化, 炭屑浓度指示人类活动强度总体由弱到强; 末次冰消期至全新世早期植被面貌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气候温和, 人类活动强度较弱; 全新世晚期森林植被主体为落叶阔叶乔灌木, 气候虽然偏凉干, 但古人类已开始经营稻作农业, 完成了生业模式、生存策略的改变。本研究为中国西南地区MIS3阶段以来的生态环境、气候变迁及其对早期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68.

微炭屑作为植物体不完全燃烧的产物, 是良好的火活动代用指标。目前, 国内外更多地关注微炭屑对不同时间尺度上火的重建, 对现代微炭屑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火的关系缺少系统分析。本研究采集了35个跨越我国中西部约2950 km的表层沉积样品, 利用孢粉流程法获取微炭屑, 结合采样点周边50 km、100 km及200 km范围内卫星火点数量以及植被、降水、湿度及温度等指标, 分析不同空间范围微炭屑的粒径、形态及浓度特征, 探讨其与火活动频率的关系。结果表明: 陆表(表土、湖泊与其他水体表层沉积物)微炭屑浓度可有效地反映区域火活动特征, 其浓度高值往往与区域内火点高值相对应; 现代火活动频繁区域主要分布在植被、降水与温度条件偏好的半湿润-半干旱区(也是人类农业活动密集区); 据二者对比结果推测, 微炭屑的来源范围可能主要为50~100 km以内; 同时, 长条形与近圆形微炭屑的比值与50 km范围内草地火活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r=0.61, p<0.05), 对燃烧的草本与木本植物比例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考虑到区域环境条件差异, 未来拟将更大空间范围内微炭屑记录与火点数量和燃烧面积相结合, 进一步揭示微炭屑与现代火活动的关系, 为地层古火重建提供现代过程基础。

  相似文献   
969.

南黄海盆地是在前古生代变质基底及中-古生代海相沉积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陆相叠合盆地.本文基于南黄海深部地学探测的主动源地震数据(OBS2013测线),通过多尺度层析成像方法利用初至波走时反演得到测线下方沉积层的纵波速度结构,结合多道地震、重、磁等资料,综合分析南黄海盆地北部沉积地层的特征.结果表明,OBS2013测线下方的地层纵、横向上有多个速度分界面,纵向上以印支面为界,下部挤压与上部伸展地层速度分别呈现高、低速特征;横向上表现为众多断裂,断裂控制了盆地发育,个别断裂发生走滑.断裂将速度剖面划分为四个纵波低速区和五个高速区,6 km深度以内纵波速度的低值区(< 4.5 km·s-1)是中-新生代沉积地层;而高值区(>5 km·s-1)归属于不同的形成机制:北部高速区对应千里岩隆起区的变质岩,中部高速区是被挤压的海相沉积地层,南部高速区属于中部隆起,为埋藏较浅、但厚度较大的中、古生代海相地层,部分位置可能含有火成岩.北部坳陷的中、南部区域,在陆相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之下的海相地层中发育砂岩,该区域(埋深不超过6 km)的砂岩沉积分布于约2 km厚度的地层中.

  相似文献   
970.
基于2013~2020年乐山地区9个国家自动站和136个区域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应用诊断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乐山地区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探讨了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乐山地区短时强降水年均频次和极值均呈增加的趋势,强度较为稳定,变率不大。短时强降水在3~10月均有发生,其频次月分布呈现出单峰型的特征,集中发生在7~8月,占全年的77.7%,7月下旬~8月上旬发生频次又占7~8月总量的49.8%。短时强降水频次日变化呈单峰单谷结构,夜间发生概率最大,白天发生概率相对较小,22时~次日04时是短时强降水集中高发时段,虽然短时强降水在午后和傍晚的发生概率相对较小,但其强度较强,也应当引起重视。乐山地区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存在两级分化的特点,与地形关系密切,总体呈西南部和东北部少、西北部—中部—东南部多的分布特征。短时强降水的发生与经纬度、海拔高度等地形因子显著相关,高发区主要集中在山谷喇叭口、岷江流域的河谷地带及城市热岛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