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668篇 |
免费 | 6828篇 |
国内免费 | 719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700篇 |
大气科学 | 3606篇 |
地球物理 | 4203篇 |
地质学 | 13140篇 |
海洋学 | 3911篇 |
天文学 | 239篇 |
综合类 | 1828篇 |
自然地理 | 306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629篇 |
2023年 | 781篇 |
2022年 | 1497篇 |
2021年 | 1687篇 |
2020年 | 1503篇 |
2019年 | 1623篇 |
2018年 | 1442篇 |
2017年 | 1323篇 |
2016年 | 1377篇 |
2015年 | 1561篇 |
2014年 | 1388篇 |
2013年 | 1750篇 |
2012年 | 1802篇 |
2011年 | 1765篇 |
2010年 | 1737篇 |
2009年 | 1597篇 |
2008年 | 1547篇 |
2007年 | 1491篇 |
2006年 | 1491篇 |
2005年 | 1174篇 |
2004年 | 838篇 |
2003年 | 631篇 |
2002年 | 690篇 |
2001年 | 700篇 |
2000年 | 512篇 |
1999年 | 305篇 |
1998年 | 116篇 |
1997年 | 122篇 |
1996年 | 84篇 |
1995年 | 68篇 |
1994年 | 58篇 |
1993年 | 65篇 |
1992年 | 44篇 |
1991年 | 47篇 |
1990年 | 46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26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20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8篇 |
1979年 | 9篇 |
1978年 | 8篇 |
1976年 | 5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10篇 |
195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951.
湘江中下游农田土壤和蔬菜的重金属污染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A total of 219 agricultural soil and 48 vegetabl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midstream and downstream of the Xiangjiang River(the Hengyang-Changsha section)in Hunan Province.The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potential risk of heavy metals in the agricultural soils and vegetables were depicted.There are higher accumulations of heavy metals such as As,Cd,Cu,Ni,Pb and Zn in agricultural soils,and the contents of Cd(2.44 mg kg^-1 ),Pb(65.00 mg kg^-1 )and Zn(144.13 mg kg^-1 )are 7.97,3.69 and 1.63 times the corresponding background contents in soils of Hunan Province,respectively. 13.2%of As,68.5%of Cd,2.7%of Cu,2.7%of Ni,8.7%of Pb and 15.1%of Zn in soil samples from the investigated sites exceeded the maximum allowable heavy metal contents in the China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 for Soils(GB15618-1995,Grade Ⅱ).The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metals in soils are mainly due to Cd.The contents of As,Cd,Cu,Pb and Zn in vegetable soil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ents in paddy soils.95.8%, 68.8%,10.4%and 95.8%of vegetable samples exceeded the Maximum Levels of Contaminants in Foods(GB2762-2005)for As,Cd,Ni and Pb concentrations,respectively.There a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s of Cd,Pb and Zn in vegetables and the concentrations in the corresponding vegetable soils(p〈0.01).It is very necessary to focus on the potential risk of heavy metals for food safety and human health in agricultural soils and vegetables in the midstream and downstream of the Xiangjiang River,Hunan Province of China. 相似文献
952.
煤矿地区国土总体规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制定总体规划方案应重点协调的六个关系的探讨,对煤矿地区国上总体规划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53.
作为跨行政等级主体的澳门,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之间存在制度与地理双重边界,跨珠海-澳门(珠澳)边界活动更具复杂性。以珠海拱北口岸的跨边界大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身份属性将其分为内地访澳旅客、内地通勤劳工、来陆娱购澳人以及在陆居住澳人四大类。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采用时空路径和2-模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探究在边界效应作用下居民跨边界活动的时空特征及社会交往特征,并对跨边界活动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边界效应下大湾区居民跨珠澳边界活动空间的交互性不足,个人活动主要集中在局部空间。在局部空间下,内地访澳旅客与来陆娱购澳人跨边界活动内容和交往对象单一,活动交往以工具性联系为主,缺乏信息与感情的传递;内地通勤劳工跨边界交往对象多样化,社会网络密度较大,但社会网络往往是由“强关系”创造的人情网,社会文化边界仍有待消融;在陆居住澳人跨边界社会网络密度以及联系多样性较大,具有良好的社会交互预期。居民的跨珠澳边界活动受到一国两制与通行制度制约、异质文化与梯度经济吸引以及社会心理与差异性政策调节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954.
京津冀地区耕地利用转型时空分异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利用转型代表耕地利用形态的趋势性变化。论文以京津冀地区157个县域空间为基本研究单元,从显性形态与隐性形态双重属性出发构建耕地利用形态指标体系,运用冷热点、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分析1990—2015年耕地利用形态变化的时空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 SEM)对耕地利用转型的驱动机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 京津冀地区耕地利用形态指数空间分布呈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与该地区地形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且因坝上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形成独立高值区。② 京津冀地区耕地利用形态指数空间分异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显著热点区与显著冷点区分布相对稳定且面积不断缩小,耕地利用转型较为平稳。显性形态值普遍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隐性形态值则呈升高趋势,表明京津冀耕地出现空间收缩、功能优化式转型。③ 高程是影响京津冀地区耕地利用形态空间特征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二三产业占比、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与城镇化率等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因素则是驱动1990—2015年京津冀地区耕地转型的主导因素,但不同时段、不同县域单元耕地转型动力机制存在差异,各驱动因子作用强度也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955.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飞播区白沙蒿植被密度与土壤水分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飞机播种区不同密度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人工草地的土壤水分和植物生长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沙蒿密度在5.1~9株·m-2时,整个生长期土壤水分处于严重亏缺状态, 0~100 cm土层水分含量仅为0.55%~0.7%,白沙蒿死亡率高达55%~76.7%;密度在1.9株·m-2时,其土壤水分含量在0.65%~1.01%,白沙蒿死亡率为21.1%;密度在1.25株·m-2时,土壤水分在0.79%~1.48%,白沙蒿无一株死亡,且植株个体生长状况好于密度大样地,并有自繁育苗补偿,这表明研究区种植白沙蒿的适宜密度在1株·m-2左右。裸露沙地0~100 cm土壤含水量为1.3%~2.48%。 相似文献
956.
3S一体化技术支持下的西南地区冬小麦估产——以安宁河谷四县为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农作物遥感估产已经是广泛应用的技术 ,但由于西南地区复杂的地貌类型以及遥感信息源等因素的限制 ,农作物估产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 ,因而研究山区的农作物遥感估产对西南地区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安宁河谷为一南北走向的山间盆地 ,是四川省第二大粮食生产基地。本文运用遥感 (RemoteSensing)、地理信息系统 (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简称 3S ,采取全数字式判读方式提取冬小麦的播种面积 ,进行野外点、线采样 ,并利用数理统计方法 ,建立了该地区的冬小麦估产模型 相似文献
957.
干旱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估算及变化探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中国西部干旱区特有的气候-植被特征,利用卫星遥感混合像元分解技术对干旱区植被进行了光合作用植被和非光合作用植被区分和组分解析,尝试通过对干旱覆被植被灌层结构进行解析而解决因植被区系差异和环境背景干扰的问题,并参考国际上遥感-生态模型GLO-PEM和CASA,借助遥感生态反演的物理分析,初步构建起基于遥感与生态过程的干旱区适用的光能利用率模型NPP-PEM,并以中国西部干旱区喀什地区叶尔羌-喀什噶尔河流域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为案例,利用AVHRR/NOAA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和气候资料估算了1992年和1998年中国西部喀什地区叶尔羌-喀什噶尔河流域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1 km分辨率年净第一性生产力,并进行了变化探测分析。模拟检验结果精度较好,生态系统碳吸收的空间异质性特征明显。结果表明,考虑了干旱植被生理特征和灌层结构的光能利用模型,模拟结果较为合理,也为引入其他生态模型应用到干旱区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借鉴,从而为干旱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开辟了途径。 相似文献
958.
为评价气候变化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以辽宁省为例选取1969—2018年18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实测气象数据,利用模糊数学法建立春玉米气候适宜度评估模型,以地理信息技术为依托,探究春玉米气候适宜度的时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玉米气候年景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①辽宁省春玉米全生育期内日照、温度、降水适宜度波动幅度较大;然而春玉米种植气候适宜度的空间差异性较弱。②春玉米各生育期气候适宜度由高到低为:出苗期>开花期>成熟期>播种期。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最高,日照适宜度次之,降水适宜度最低。③春玉米播种期、出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的气候适宜度最高值分别出现在辽阳、葫芦岛、营口和铁岭。④春玉米气候年景准确率达64%,表明该评估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气候年景。近50 a辽宁省春玉米偏好的年景有4个年份(1971、1979、1993、1998年),较差的有1969年(4.98%)及1973年(5.59%)。 相似文献
959.
利用NCEP/NCAR位势高度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79~2005年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30hPa、100hPa、300hPa和500hPa位势高度场变化趋势的时空特征。研究表明:(1)1979~2005年青藏高原区域平均位势高度场在对流层中层存在上升趋势,且主要发生在冷半年;随着等压面的升高,高度场上升趋势减弱;到平流层高度场呈显著降低趋势,且主要发生在暖半年。(2)从空间上看,平流层位势高度场年平均变化整体呈显著降低趋势,大致呈纬向分布,南部降低趋势强于北部,特别是高原东南、孟加拉湾北部降低趋势最强;对流层中层位势高度场变化趋势以上升为主,高原东北部上升趋势尤其显著。(3)尽管与高原各层位势高度值本身相比,变化趋势是一个小量,但国内外不同区域及不同空间尺度的研究都发现有类似现象,故对此应给予重视。今后应进一步加强青藏高原位势高度场时空变化趋势的驱动机制、影响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研究。(4)1979年以来NCEP/NCAR位势高度再分析资料用于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气候变化研究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60.
区际资本流动与区域发展差距——对中国银行间信贷资本流动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一国经济发展初期,区际资本流动通常是导致区域发展差距形成、扩大的重要原因--资本往往从发展条件较差的地区流向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从而产生“好者更好、差者更差”的马太效应。银行间信贷资本流动是区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形式。本文通过构建计量方法对中国区域发展差距扩大阶段(1978-2003 年) 银行间信贷资本的区际流动方向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成因。计量结果发现,存在区际间信贷资本流动的年份,资本并未从发展条件较差的中西部地区流向发展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而呈现相反的流动。这表明银行间信贷资本的区际流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而不是扩大了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分析发现,政府对信贷的管制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分别导致了1994年以前以及1994 年以后的银行间信贷资本流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