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060篇 |
免费 | 4028篇 |
国内免费 | 648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232篇 |
大气科学 | 2232篇 |
地球物理 | 3279篇 |
地质学 | 11890篇 |
海洋学 | 2872篇 |
天文学 | 259篇 |
综合类 | 1378篇 |
自然地理 | 24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3篇 |
2023年 | 584篇 |
2022年 | 1175篇 |
2021年 | 1478篇 |
2020年 | 1137篇 |
2019年 | 1239篇 |
2018年 | 1107篇 |
2017年 | 1048篇 |
2016年 | 1076篇 |
2015年 | 1331篇 |
2014年 | 1226篇 |
2013年 | 1462篇 |
2012年 | 1601篇 |
2011年 | 1547篇 |
2010年 | 1534篇 |
2009年 | 1377篇 |
2008年 | 1414篇 |
2007年 | 1337篇 |
2006年 | 1301篇 |
2005年 | 1031篇 |
2004年 | 755篇 |
2003年 | 537篇 |
2002年 | 572篇 |
2001年 | 475篇 |
2000年 | 385篇 |
1999年 | 174篇 |
1998年 | 71篇 |
1997年 | 51篇 |
1996年 | 36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17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6篇 |
1979年 | 14篇 |
1978年 | 6篇 |
1976年 | 5篇 |
1964年 | 2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在开展数字龙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一期工程——黑河测区工作中,利用航空和卫星影像进行1∶10 000地形图的测绘与更新,本文针对具体工作中的一些关键及重要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2.
84.
佳木斯地块西缘金矿带的形成受左行走滑断裂带和深部流体控制,壳-幔作用和地球动力体制转换是成矿物质活化→运移→聚集→成矿的基本动力学保障,构造应力场转换是其重要表现形式。深切地幔牡丹江岩石圈断裂的活动发生了深熔作用,使成矿物质得以活化、运移的重要驱动力,是成岩成矿作用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地幔流体通过壳-幔相互作用形成了含矿流体,为流体成矿作用提供了矿源,并沿深断裂运移到更高的层位,在物理化学条件发生改变时沉积成矿。佳木斯地块西缘金矿带是受深断裂控制的,矿床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是在一个构造应力体制下完成它们的成矿作用的。北北东向和伴生的北西西向断裂,并有中生代浅成-超浅成岩体或脉岩侵位是今后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85.
86.
87.
空间扰动引力的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重力场的频谱理论,给出了扰动引力在全球平均意义下的功率谱表达式,揭示了扰动引力的传播特性。通过数值试验,给出了扰动引力随高度变化规律,并分析了不同高度上,扰动引力恢复重力场的最高阶数及相应分辨率。从理论上分析了航空重力测量探测重力场中高频信息的能力,对制定飞行方案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8.
89.
选取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发生后一周内政府收集和上报的灾情档案资料中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两类主要信息为基础资料,对该次地震的灾情信息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灾情信息来源的主体为县级政府部门,描述方式以定量为主.在地震发生后4h内以定性描述为主,4~12h期间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都有,12 h后以定量描述为主;单位时间内灾情信息获知和上报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先逐渐增加,到达峰值后逐渐减少,最后趋于平稳;从信息随时间变化情况来看,最先掌握死亡人员数量,接着是重伤人员数量,最后是受伤人员数量;与地震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评估结果比较,房屋损失信息更直接地反应本次地震损失. 相似文献
90.
1961 - 2017年中国东北地区降雪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东北地区162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量和天气现象数据,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 对近57年(1961 - 2017年)降雪的气候特征和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降雪量和降雪日数最多出现在12月, 小雪和中雪最多出现在11月或12月, 大雪和暴雪在冬末春初出现概率最高。降雪分布为山地大于平原, 平原地区自北向南、 自东向西减少, 降雪高值区主要位于大兴安岭北部、 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降雪强度中心位于长白山区和辽宁中部平原地区。年、 秋季、 冬季、 春季降雪量占同期降水量比例分别为4.7%、 7.0%、 84.4%和7.6%; 辽宁省西部山区和南部大连地区日最大降雪量占年总降雪量比例最高, 最长连续降雪日数在2 d以下, 降雪较高纬度地区更为集中。近57年降雪量和降雪强度分别以1.93 mm?(10a)-1和0.11 mm?d-1?(10a)-1的速率显著增加, 降雪日数以2.08 d?(10a)-1速率显著减少; 降雪量增加主要表现为各等级降雪量的增加, 降雪日数减少主要是微量和小雪日数的减少, 降雪强度增加主要为大雪和暴雪降雪强度的增加。年、 秋季和冬季降雪量占同期降水量比例平均每10年增加0.36%、 0.48%和0.45%, 春季以0.11%?(10a)-1的速率减少。中雪、 大雪和暴雪对降雪贡献率均呈增加趋势, 小雪降雪量和微量降雪日数贡献率减少; 1987年降雪量和降雪日数突变后, 微量降雪日数和暴雪日数、 小雪降雪量贡献率改变显著。就区域平均而言, 2001 - 2017年的降雪量较1961 - 1980年增加了27.8%, 降雪日数减少了22.4%。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