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880篇 |
免费 | 24295篇 |
国内免费 | 1313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481篇 |
大气科学 | 6980篇 |
地球物理 | 9741篇 |
地质学 | 36125篇 |
海洋学 | 10489篇 |
天文学 | 590篇 |
综合类 | 4408篇 |
自然地理 | 749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13篇 |
2024年 | 1995篇 |
2023年 | 2254篇 |
2022年 | 3772篇 |
2021年 | 4331篇 |
2020年 | 3709篇 |
2019年 | 3906篇 |
2018年 | 3424篇 |
2017年 | 3271篇 |
2016年 | 3246篇 |
2015年 | 3938篇 |
2014年 | 3653篇 |
2013年 | 4473篇 |
2012年 | 4775篇 |
2011年 | 4665篇 |
2010年 | 4601篇 |
2009年 | 4226篇 |
2008年 | 4252篇 |
2007年 | 4048篇 |
2006年 | 3863篇 |
2005年 | 3204篇 |
2004年 | 2437篇 |
2003年 | 1735篇 |
2002年 | 1787篇 |
2001年 | 1578篇 |
2000年 | 1294篇 |
1999年 | 535篇 |
1998年 | 202篇 |
1997年 | 149篇 |
1996年 | 95篇 |
1995年 | 67篇 |
1994年 | 57篇 |
1993年 | 48篇 |
1992年 | 52篇 |
1991年 | 32篇 |
1990年 | 52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35篇 |
1987年 | 53篇 |
1986年 | 60篇 |
1985年 | 45篇 |
1984年 | 40篇 |
1983年 | 31篇 |
1982年 | 30篇 |
1981年 | 23篇 |
1979年 | 28篇 |
1977年 | 6篇 |
1963年 | 6篇 |
1957年 | 18篇 |
1954年 | 3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川西可尔因矿集区稀有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可尔因矿集区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查明矿集区地质找矿方向,对矿集区内成矿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研究表明稀有金属成矿主要与印支晚期—燕山早期的中-酸性花岗岩有关,岩浆侵位与成矿伟晶岩脉之间具有结晶分异演化关系。含矿岩浆不均一的结晶分异作用,导致了稀有金属矿化多分布在可尔因岩体东部和南部。在过铝质高挥发分的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岩浆侵位和结晶分异演化过程中,在岩体与地层的接触带构造发育地段,形成了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体,具有\"岩浆岩-地层-构造\"控制成矿的特征。据此提出了矿集区内的找矿标志和岩体与地层接触部位为今后找矿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992.
Gaubau等人于1978年提出的参考台技术,从理论上完全消除了计算张量阻抗时所具有的偏倚误差。但在实际测量中,参考台的距离多大才合适,尚无定论。本文所给的实例,采取了固定主测台、移动参考台的方法。结果表明,参考台距离从20 km变到40 km不会给测量结果带来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3.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有关国家专项的支持下,中国先后研制了分别取自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共9个大陆架沉积物地球化学标准物质,基本构成了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国海及大陆架沉积物标准物质系列,为中国海洋国土及专属经济区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本文简介了这些标准的研制背景、概况,着重评介了这些标准物质的特点,特别说明了该标准物质系列在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中应用及在地质分析技术发展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4.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在中国西北地区晚第四纪沉积地层中检测出一类特殊的类脂物分子--一元正脂肪酸酰胺.根据其碳数分布特征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一元正脂肪酸酰胺来源于各种生物体,产生于生物的某些生理活动过程,而不是来源于石油残余物及各种可能的污染.通过对比3个不同区域相近时期古湖相及黄土沉积地层中的脂肪酸酰胺分布特征,认为柴达木盆地可能不是黄土沉积的主要物源区,而额济纳盆地及邻近区域对黄土堆积有着重要的贡献或具有相同的物源.典型黄土沉积地层中UFAA值(不饱和与饱和脂肪酸酰胺相对含量的比值)与粒度、磁化率等指标具有很好的可对比性,特别是在相对暖湿阶段UFAA值呈现了明显的低值.这一现象表明脂肪酸酰胺在沉积地层中的变化受控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成岩作用强度的变化,从而记录了气候变化信息.通过研究,认为生物生理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元正脂肪酸酰胺与构成细胞膜的类脂物分子一样,可记录古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995.
996.
城市的发展对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引发了地铁的快速发展, 而地铁车站的存在, 会对原本稳定的地下水流场产生阻挡效应, 因此, 很有必要研究地下结构物对地下水流场造成的影响。本文采用数值方法研究地下结构物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 基于单元中心有限差分法软件Visual, MODFLOW。为了明确地下结构物影响地下水流场的因素, 对计算模型进行了简化, 模型计算针对的是单层土层中地下结构物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研究表明:地下结构物不仅能够影响地下水流场的稳定时间, 而且使得迎水面水位上升, 背水面水位下降, 其中, 对背水面的影响程度大于迎水面。地下结构物左右侧上下游之间的水位差, 也是其中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97.
本文以阿尔及利亚Salah场地为例, 利用CGS-THCM耦合模拟程序建立数值模型, 模拟不同方式注入CO2引起地表位移的变化规律, 提出将数值模拟手段与inSAR监测数据结合起来综合评估CO2地质封存工程中的CO2逃逸问题, 并建立了CO2逃逸-地表位移评估体系, 评估CGS工程中被封存的CO2是否逃逸以及逃逸量的大小。通过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工程初期引起地表位移较小, 随着时间的增加, 引起的地表位移越来越明显, 而且注入量大、注入压力大都会引起相对较大的地表位移。 相似文献
998.
毗邻烃源岩的细粒储层,由于其岩石结构、组分及沉积环境的特殊性,成岩作用表现出一定差异。本文以张家垛油田阜三段细粒碎屑岩储层为例,通过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相关分析,研究其成岩作用的特殊性。研究结果表明:(1)细粒储层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高,常被泥岩包裹,在压实作用中若存在欠压实,粒间孔可以被很好地保留下来;(2)细粒储层形成时水动力较弱,杂基含量高导致微孔较多;(3)大量的粘土矿物使孔隙比表面增加,抑制了后期硅质和碳酸盐胶结物的析出;(4)比表面的增加减缓了孔隙流体的对流速率和扩散速率,不利于次生孔隙的形成,粒度越细,次生孔隙越不发育。细粒碎屑岩储层有别于常规储层,对其特殊的成岩作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99.
本文运用野外露头考察、沉积岩石学、地质统计等方法,对灵山岛的负载构造和球-枕构造进行研究。这些负载构造和球-枕构造侧向延伸好,在整个剖面上连续分布,具有多尺度、多形态、多组合等特点。形成负载构造和球-枕构造的前提条件是地层密度的倒置(上大下小),变形的根本驱动力是沉积物自身的重力。球-枕构造和负载构造的形成机制相同,只是变形程度和阶段不同。根据不对称负载构造受横向剪切力分析,证明早白垩世时该盆地存在古斜坡,并且SE高、NW低。综合考虑地震触发形成震积岩的标志特征和灵山岛的构造地质背景,认为本研究区的负载构造和球-枕构造系古地震触发形成。 相似文献
1000.
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内分布着一系列小型斜长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岩岩体,锆石U-Pb年龄分别为97.4±1.1Ma和91.94±0.78Ma,具埃达克质岩特征,高SiO2、Al2O3和Sr,低Y和Yb,Sr/Y>35,轻重稀土分异明显,亏损Nb、Ta和Ti,Cr和Ni含量很低,推测为玄武质岩浆底侵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辉石闪长岩脉分布于南侧日土花岗岩内,推测年龄为80~76Ma,岩石地球化学显示亏损Zr、Hf、Ti、Y等高场强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且具较高的Sc、Y、Cr、Co、HREE和Mg#值(>40),源区为经过熔体交代的上地幔。结合前人资料,本文认为班公湖地区在97~92Ma仍处于持续碰撞造山、地壳加厚过程中;92Ma之后,构造体制从碰撞期的挤压转变为碰撞后的板内伸展;80~76Ma,板内的伸展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