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全文 | 12608篇 |
免费 | 2512篇 |
国内免费 | 3810篇 |
测绘学 | 1446篇 |
大气科学 | 2353篇 |
地球物理 | 2841篇 |
地质学 | 7498篇 |
海洋学 | 1601篇 |
天文学 | 430篇 |
综合类 | 1333篇 |
自然地理 | 1428篇 |
2024年 | 99篇 |
2023年 | 312篇 |
2022年 | 629篇 |
2021年 | 740篇 |
2020年 | 602篇 |
2019年 | 686篇 |
2018年 | 812篇 |
2017年 | 718篇 |
2016年 | 798篇 |
2015年 | 726篇 |
2014年 | 783篇 |
2013年 | 874篇 |
2012年 | 839篇 |
2011年 | 885篇 |
2010年 | 914篇 |
2009年 | 844篇 |
2008年 | 838篇 |
2007年 | 787篇 |
2006年 | 702篇 |
2005年 | 583篇 |
2004年 | 453篇 |
2003年 | 429篇 |
2002年 | 467篇 |
2001年 | 485篇 |
2000年 | 394篇 |
1999年 | 403篇 |
1998年 | 316篇 |
1997年 | 299篇 |
1996年 | 264篇 |
1995年 | 210篇 |
1994年 | 184篇 |
1993年 | 185篇 |
1992年 | 140篇 |
1991年 | 114篇 |
1990年 | 77篇 |
1989年 | 78篇 |
1988年 | 66篇 |
1987年 | 38篇 |
1986年 | 36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15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12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7篇 |
1975年 | 7篇 |
1960年 | 4篇 |
1958年 | 8篇 |
1957年 | 3篇 |
准确认识深部条件下气体和水分的赋存状态、相对含量及分布特征,对煤层气高效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理论模型、分子模拟和气水演变分析,明确了煤层中气、水的赋存状态,揭示了气、水动态运聚界限和动态演化过程。考虑煤−水界面作用、水的可动性及赋存状态,煤中水可分为可动水(重力水和毛细水)、束缚水(吸附水、沸石水、结晶水和层间水)、结构水,其中毛细水、重力水和吸附水由孔隙主导,沸石水、结构水、结晶水和层间水由矿物主导。分子模拟结果显示,水分子在0.7 nm孔隙中可以饱和充填,吸附和解吸路径一致,在更大孔隙中出现弱吸附层和自由态。水分子吸附过程表现为单分子含氧基团吸附、单层强吸附、多层弱吸附、水团簇形成和充填孔隙等阶段。甲烷分子在1.5 nm孔隙可存在3层稳定充填吸附,在较大孔隙中(>1.5 nm)即以单层吸附和游离态共存,游离态在介孔及更大孔隙中普遍存在。结合上述吸附−游离气存在界限,改进了游离气和吸附气理论计算公式,为含气量计算提供新思路。深部热成因煤层气是煤大规模生排烃之后的残余气,在排烃过程中发生气驱水和水分蒸发扩散,残余水分为束缚水和结构水,后期无法改变。假定静水压力20 MPa,在0、5、10、15和20 MPa储层压力下,外来水分可入侵最大孔径为7、9、13、27 nm和不侵入。受差异保存条件控制,煤成气除了形成超压和欠压等差异含气系统外,还可能在煤系形成多类型含气模式。上述研究明确了煤层气、水微观赋存机制及形成演化模式,对深部煤层气富集特征及高效开发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nterna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e Program,简称ISCCP)提供的1998—2007年共10 a的深对流路径跟踪资料,统计分析了影响江淮地区对流系统(Convection system,简称CS)的时空分布及其参数特征。结果表明:影响江淮地区的CS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大多生成于江淮本地及我国中西部地区,呈现以江淮地区为中心的带状分布特征,越靠近江淮区域CS分布越为密集。依据源地不同,将影响江淮地区的CS分为5类,受气候条件与地形地貌的共同作用,各源地CS参数特征差异显著,总体来说CS的水平尺度越大,其生命史、对流云团(Convective clusters,简称CC)数目及水平云温度梯度也越大。其中江淮中心区域(MID)区域CS水平尺度、生命史和CC数目的平均值均为最小;东南(SE)区域CS生命周期以中长周期为主,水平尺度、最大对流比和云温度梯度的平均值最大。梅雨期内江淮地区对流活动频繁,CS的水平尺度大、生命史长、CC数目多。
相似文献410 km和660 km地幔间断面在地球内部动力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地幔间断面的方法中, SS前驱波由于具有全球采样优势得以广泛应用. SS及其前驱波模拟可利用有限差分和谱元法等数值模拟方法, 它们在模拟全球尺度地震波传播时具有高精度的特点, 但往往计算量很大. 因此, 该类方法难以应用于反射点广泛分布的情形. 而基于传播矩阵发展的SS及其前驱波模拟方法在保持高精度计算的同时, 可大幅提高计算效率. 本文针对SS及其前驱波的传播特征, 改进了基于传播矩阵方法的波形合成算法FASHSHWF. 通过简单层状模型对该算法进行了测试, 验证了算法及相应程序的正确性. 计算效率测试表明改进算法相较常规传播矩阵算法可节约50%以上的计算时间. 通过与AxiSEM计算的波形对比, 验证了FASHSHWF用于SS及其前驱波模拟的有效性.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 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新算法在研究全球近地表结构对地幔间断面复杂性探测影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