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78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宗会明  谷艳博  桂林 《热带地理》2012,32(6):652-657
统筹城乡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学术界对其研究方兴未艾,但统筹城乡发展与规划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使规划管理与实践工作面临诸多问题.研究以重庆市江北区为案例分析了近几年来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在产业规划、社会政策及城乡规划调整方面的管理政策和举措,并对这些举措的实施对农村地区的战略定位、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合理评价.研究发现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的各项规划政策内容丰富,在城乡经济,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规划体系等方面都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但其管理和操作过程属于一种“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市场力量和公众参与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在一定程度制约了重庆统筹城乡模式推广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42.
一次西南低涡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针对2007年7月8~10日四川盆地南部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利用逐小时红外云顶黑体亮度温度结合地面加密雨量资料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指出此次特大暴雨是由西南低涡内几个中尺度对流云团连续生消造成的,在其开始阶段有一中尺度对流复合体沿基本气流方向强烈发展,此阶段云团虽发展旺盛,但由于雨团随系统移动较快,并未造成洪灾。此云团减弱后,低涡环流仍维持并少动,又依次触发了3个中尺度对流的生成,这3个中尺度对流云团逆基本气流向SSW方向缓慢移动,造成的降水落区集中,中心雨强大,持续时间长,由此导致了暴雨洪涝的产生。强降水位置对于前向传播系统,一是在其发展的前端,二是在冷云中心的略偏后的位置,最大雨强出现在云团成熟之前发展最剧烈时,而后向传播的低涡云团强降水主要在冷云中心附近,最大雨强出现在云团发展最旺盛(冷云中心TBB最低)时。  相似文献   
43.
近20年卫星遥感资料在我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申彦波 《气象》2010,36(9):111-115
卫星遥感资料的应用是提高太阳能资源评估时空分辨率的有效手段。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将卫星遥感资料应用于太阳能资源(地面太阳总辐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计算和评估中,至今已取得较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卫星遥感资料的直接利用(统计反演法),(2)卫星遥感资料的间接利用(物理反演法)。通过对近20余年我国在这两个方面研究成果的总结和论述,说明卫星遥感资料在太阳能资源评估应用中的优点是提供了一种自上而下的、时空分辨率较高的观测资料,可以弥补当前地面气象观测站的不足,而难点则主要在于对云和气溶胶的处理还不够完善。  相似文献   
44.
本文在分析国内地震系统应急视频会议建设、组网和应用的基础上,根据云南地震应急视频会议部署现状,提出日常、演练和应急3种视频会议组网模式,并在2018年8月13日、14日2次通海5.0级地震和2018年9月8日墨江5.9级地震应急视频会议组网中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符合云南省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45.
近几十年来,全球和我国大部分区域的地面太阳辐射都经历了一个从减少到增加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地球"变暗"到"变亮";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复杂多样,总云量的变化无法完全解释,而气溶胶的变化则有可能在某些地区(包括中国)起着重要作用;地面太阳辐射的这种变化会产生重要的气候效应,在"变亮"的过程中有可能使温室气体的增暖效应表现得更加明显.从以上3个方面,对近几年国内外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和卫星遥感资料所得到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这些研究所揭示的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的基本事实也可以为我国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46.
通过调用新浪微博官方API的方式,获取了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震后微博信息,对获取到的数据进行了分类统计、微博词频统计与时空特征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分类统计方面,地震发生之后24h内,与地震相关微博中人的反应占比达到73%,救援行动占比达到11%,这时由于微博本身特点以及民众对救援的期望造成的。在词频统计方面,高频名词表明震后24h内微博上的热点事件,而高频动词与形容词表明民众会在震后变得焦虑和不安并通过在网上互相激励来缓解震后的不安和焦虑。时间特征表明震后0~4h内,有大量和地震相关的灾情信息会通过微博博文内容的方式发布,而随着应急救援行动的进行,在震后12h以后,民众的情绪会逐渐平复,社会及民众的关注度也随之降低。空间特征表明,由于震后通信中断与网络堵塞,微博灾情基本成点状分布,随后随着通信与网络的恢复、应急救援的进行微博灾情逐渐变为带状分布并进而趋向于形成一个面。  相似文献   
47.
论乡村聚落转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曲衍波 《地理科学》2020,40(4):572-580
在人类聚居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土地利用转型等理论基础上,从物质-社会空间耦合的视角阐释乡村聚落转型的概念内涵及其表征要素,揭示不同历史阶段乡村聚落空间从同质同构转向异质异构的基本特征,剖析外缘拉力、内生推力和系统突变力综合作用下的乡村聚落转型驱动机制,设计乡村振兴目标导向下乡村聚落转型分区、分类、分模式的路径体系。研究认为,乡村聚落转型应该调节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协同演进,着力提升乡村聚落的内生动力和应对外界干扰抵御、适应和转型的能力,分类、有序的推进乡村聚落多元化发展并驱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8.
许艳博  李毅  崔醒宇  王名洋 《北京测绘》2021,35(10):1338-1342
分别阐述了星基增强系统和连续运行参考站(Continuously Operating Reference Stations,CORS)系统的基本原理与优缺点,研究了星基增强加持CORS数据断点续航的原理,通过实验验证断点续航数据的可靠性,为通信网络不稳定的区域进行精准卫星定位提供了技术支撑,可极大提高数据采集效率和社会化应用深度.  相似文献   
49.
The ore deposits of the Mesozoic age in South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each with different metal association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and each related to major magmatic events. The first event occurred in the Late Triassic (230–210 Ma), the second in the Mid–Late Jurassic (170–150 Ma), and the third in the Early–Mid Cretaceous (120–80 Ma). The Late Triassic magmatic event and associated mineraliz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peraluminous granite-related W–Sn–Nb–Ta mineral deposits. The Triassic ore deposits are considerably disturbed or overprinted by the later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tectono-thermal episodes. The Mid–Late Jurassic magmatic and mineralization events consist of 170–160 Ma porphyry–skarn Cu and Pb–Zn–Ag vein deposits associated with I-type granites and 160–150 Ma metaluminous granite-related polymetallic W–Sn deposits. The Late Jurassic metaluminous granite-related W–Sn deposits occur in a NE-trending cluster in the interior of South China, such as in the Nanling area. In the Early–Mid Cretaceous, from about 120 to 80 Ma, but peaking at 100–90 Ma, subvolcanic-related Fe deposits developed and I-type calc-alkaline granitic intrusions formed porphyry Cu–Mo and porphyry-epithermal Cu–Au–Ag mineral systems, whereas S-type peraluminous and/or metaluminous granitic intrusions formed polymetallic Sn deposits. These Cretaceous mineral deposits cluster in distinct areas and are controlled by pull-apart basins along the South China continental margin. Based on mineral assemblage, age, and space–time distribution of these mineral systems, integrated with regional geological data and field observations, we suggest that the three magmatic–mineralization episodes are the result of distinct geodynamic regimes. The Triassic peraluminous granites and associated W–Sn–Nb–Ta mineralization formed during post-collisional processes involving the South China Block,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the Indo-China Block, mostly along the Dabie-Sulu and Songma sutures. Jurassic events were initially related to the shallow oblique subduction of the Izanagi plate beneath the Eurasian continent at about 175 Ma, but I-type granitoids with porphyry Cu and vein-type Pb–Zn–Ag deposits only began to form as a result of the breakup of the subducted plate at 170–160 Ma, along the NNE-trending Qinzhou-Hangzhou belt (also referred to as Qin-Hang or Shi-Hang belt), which is the Neoproterozoic suture that amalgamates the Yangtze Craton and Cathaysia Block. A large subduction slab window is assumed to have formed in the Nanling and adjacent areas in the interior of South China, triggering the uprise of asthenospheric mantle into the upper crust and leading to the emplacement of metaluminous granitic magma and associated polymetallic W–Sn mineralization. A relatively tectonically quiet period followed between 150 and 135 Ma in South China. From 135 Ma onward, the angle of convergence of the Izanagi plate changed from oblique to parallel to the coastline, resulting in continental extensional tectonics and reactivation of regional-scale NE-trending faults, such as the Tan-Lu fault. This widespread extension also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NE-trending pull-apart basins and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es, accompanied by volcan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epithermal Cu–Au deposits, granite-related polymetallic Sn–(W) deposits and hydrothermal U deposits between 120 and 80 Ma (with a peak activity at 100–90 Ma).  相似文献   
50.
韩增林  仝燕波  王耕 《地理科学》2022,42(7):1166-1175
基于2006—2016年统计数据,以中国11个沿海地区为例,构建了中国海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中国海洋生态安全时空分异的状况,基于标准差椭圆分析了中国海洋生态安全格局重心转移的状况,最后运用Hurst指数进行了中国海洋生态安全演化趋势的研究。结果显示:在2006—2016年,中国海洋生态安全状况总体呈上升的趋势,海洋生态安全指数均值逐年增加,由0.346 2增加到0.421 0,增长率为21.6%。中国海洋生态安全整体具有阶段性。中国海洋生态安全区域差异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在空间格局上,中国海洋生态安全整体状况良好,且大致呈现出“以上海为中心南北对称”的空间分布特征。中国海洋生态安全重心变化幅度较小,基本在31°10′N附近南北偏移,呈现以上海为重心的南北偏移,北移的趋势较南移相对明显。在演化趋势上,中国海洋生态安全以很弱的反持续性为主,Hurst指数总体位于?2~2等级,整体变化幅度相对较小,演化趋势呈现空间上的不均衡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