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07篇 |
免费 | 4287篇 |
国内免费 | 214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67篇 |
大气科学 | 1518篇 |
地球物理 | 1925篇 |
地质学 | 6029篇 |
海洋学 | 1620篇 |
天文学 | 209篇 |
综合类 | 741篇 |
自然地理 | 113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9篇 |
2024年 | 379篇 |
2023年 | 446篇 |
2022年 | 758篇 |
2021年 | 788篇 |
2020年 | 685篇 |
2019年 | 786篇 |
2018年 | 703篇 |
2017年 | 645篇 |
2016年 | 687篇 |
2015年 | 719篇 |
2014年 | 709篇 |
2013年 | 721篇 |
2012年 | 872篇 |
2011年 | 797篇 |
2010年 | 783篇 |
2009年 | 619篇 |
2008年 | 594篇 |
2007年 | 567篇 |
2006年 | 464篇 |
2005年 | 400篇 |
2004年 | 274篇 |
2003年 | 181篇 |
2002年 | 164篇 |
2001年 | 172篇 |
2000年 | 139篇 |
1999年 | 119篇 |
1998年 | 66篇 |
1997年 | 53篇 |
1996年 | 49篇 |
1995年 | 50篇 |
1994年 | 34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39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9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5篇 |
1954年 | 3篇 |
1934年 | 2篇 |
1928年 | 3篇 |
192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以某采煤沉陷区内的典型输电铁塔及其复合防护板基础工程为背景,考虑地基-基础-上部铁塔结构的共同作用,对不同板厚复合防护板基础的抗采动变形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引入"保护作用"的概念,对独立基础和复合防护板基础的抗变形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设置复合防护板后,与独立基础相比,可明显减少铁塔支座的水平位移及上部结构的应力,支座位移与结构应力随着复合大板厚度的增大而减小,其减小的幅度随着板厚的增大而趋缓,当板厚达到一定数值以后几乎不再减小。提出的复合防护板的厚度可取铁塔基础长向根开的1/45~1/35的建议,以供采煤沉陷区内复合防护板基础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22.
本文介绍了为紫台13.7米射电望远镜跟踪系统设计制造的一套的简单实用的保护电路。实验证明该电路性能可靠、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3.
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海平面上升及风暴潮增水的耕地损失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海岸带中风暴潮灾害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下,风暴潮灾害将对该地区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在借鉴相关经验与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风暴潮增水灾害耕地产量损失评估模型,选择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区域,以该地区的DEM、土地利用等数据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获取当地的作物种植结构、轮作方式、作物单产、不同淹没高度下不同作物的损失率等数据资料,基于未来海平面上升及风暴潮增水的不同时间情景,估算并分析了2030、2050及2100年珠三角地区耕地受灾范围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产量损失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珠三角地区风暴潮影响下的耕地淹没面积比重不断上升,其中阳江、佛山和东莞等地耕地淹没面积从2030年到2100年增加较为明显,广州和珠海的耕地淹没面积增加幅度则较为缓和。从耕地淹没造成的农业产量损失来看,蔬菜、稻谷和花生等主要作物的损失产量比重呈现增加趋势,且蔬菜的增幅最大,其次是稻谷。其中广州、江门、阳江等地稻谷、花生、蔬菜的损失产量比重均表现为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24.
25.
基于观测误差后验分布的粗差探测的Bayes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观测误差出发,运用3σ-原理提出了一种粗差探测的Bayes方法--基于观测误差的后验概率法.针对非等权独立观测情形,在一定先验分布下推导了观测误差的后验分布;建立了与观测误差有关的后验概率的计算公式;给出了粗差估算的Bayes方法;提出了基于观测误差的后验概率进行粗差探测的实施过程.最后结合算例说明了其效果,并且与其他粗差探测方法进行了比较.大量试验表明,给出的探测粗差的Bayes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它不仅有效地发现了粗差,而且结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26.
辽宁省凤城市四道门沟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凤城市四道门沟铁矿床位于辽东铁、硼成矿带内。以下元古界辽河群变质岩系最为发育,褶皱构造是直接控制本区变质层控铁硼矿的重要控矿条件,其控制着矿体的产出空间位置,并控制着区内铁矿体的展布特征。该区的铁矿属于火山沉积变质-超变质热液迭生层控矿床,矿石自然类型为磁铁矿-透闪石型,局部有磁铁矿-蛇纹石型和磁铁矿-硼镁铁矿型。 相似文献
27.
针对具体台风对地区灾害风险影响的快速应急的特点,运用Shapiro台风风场模型,结合GIS技术,以201319号“天兔”台风为例,实现了台风的数值模拟、该台风具体时刻的影响区域的可视化及对广东省的灾害风等级区划,以期为应急部门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8.
Lei Li 《Acta Geophysica》2008,56(2):518-528
In the paper by Chattopadhyay and Rajneesh (2006, “Reflection and refraction of waves at the interface of an isotropic medium
over a highly anisotropic medium’, Acta Geophysica, vol. 54, no. 3, pp. 239–249), the authors proposed a process to calculate
R/T (ref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s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isotropic and triclinic half-spaces, with incident qP waves in triclinic media. Unfortunately, besides several misprints, the authors made a fatal assumption that there is no
transmitted SH wave generated in isotropic media, which led the successive analytical derivations and numerical calculations thoroughly
wrong. In this paper, the errors are analyzed at length and corrections are given. Then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proposed and numerical results are shown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9.
底栖生物生产力现场测试系统(BCSPM)的建立及其初步实验结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对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估及底栖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在胶州湾筏式养殖水域,建立了底栖生物生产力现场测试系统(BCSPM),并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测定了沉积物海水界面溶解氧随时间的变化、计算了氧通量、估算了底栖总初级生产力和群落呼吸。在光照较强的中午时刻测定的群落总生产力为20.76mgCm^-2h^-1;养殖水域沉积物中的群落呼吸要高于邻近水域。BCSPM整体运转良好,初步结果为系统的改进和进一步实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0.
Weqiang Zhang Qiang Sun Yuliang Zhang Lei Xue Fanfan Kong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8,77(9):350
The evolution of porosity and changes in wave velocity in granite after high-temperature treatment has been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in different studies.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test results shows that there is a temperature threshold value that leads to variations in porosity and wave velocity. At a temperature that is less than 200 °C, the porosity of granite slowly increases with increases in temperature, while the wave velocity decreases. When the temperature is greater than 200 °C (especially between 400 and 600 °C), the porosity quickly increases, while the wave velocity substantially decreases. The temperature ranges of room temperature to 200 and 200–400 °C correspond to the undamaged state and the micro-damage state,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confirm that there is an important link between the variations of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 response to thermal treatment. By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rock porosity, wave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this provides the basis for solving multi-variable coupling problems under high temperatures for the thermal exploitation of petroleum and safe disposal of nuclear wast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