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168篇 |
免费 | 3091篇 |
国内免费 | 177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74篇 |
大气科学 | 1119篇 |
地球物理 | 1732篇 |
地质学 | 4884篇 |
海洋学 | 1302篇 |
天文学 | 137篇 |
综合类 | 655篇 |
自然地理 | 102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3篇 |
2024年 | 254篇 |
2023年 | 312篇 |
2022年 | 514篇 |
2021年 | 589篇 |
2020年 | 519篇 |
2019年 | 558篇 |
2018年 | 535篇 |
2017年 | 445篇 |
2016年 | 503篇 |
2015年 | 494篇 |
2014年 | 516篇 |
2013年 | 571篇 |
2012年 | 641篇 |
2011年 | 628篇 |
2010年 | 589篇 |
2009年 | 460篇 |
2008年 | 498篇 |
2007年 | 476篇 |
2006年 | 421篇 |
2005年 | 374篇 |
2004年 | 308篇 |
2003年 | 216篇 |
2002年 | 358篇 |
2001年 | 309篇 |
2000年 | 215篇 |
1999年 | 170篇 |
1998年 | 88篇 |
1997年 | 61篇 |
1996年 | 81篇 |
1995年 | 59篇 |
1994年 | 41篇 |
1993年 | 31篇 |
1992年 | 38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7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4篇 |
1979年 | 6篇 |
1965年 | 3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4篇 |
1928年 | 3篇 |
192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31.
云南大坪大型金多金属矿床叠加成矿作用地质、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云南元阳县大坪大型金多金属矿床矿脉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表明,矿区内大量的矿脉是叠加成矿的产物,空间上具有并置、侧列(现)、再现等复杂关系,成矿可分石英.黄铁矿(主要形成金矿化)和石英.方铅矿(主要形成铜铅银矿化,并叠加有金矿化)两个阶段共7个亚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流体包裹体以个体小,数量多。杂乱分布为特征,以二相气液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变化区间为165℃~393℃,平均258℃;流体密度为0.648—0.7984g/cm^3,盐度变化为13,72%~18.96%NaCleqv,平均17.13%NaCleqv,捕获压力为64MPa左右。流体为含CO2的NaCl-H2O体系,在成分上相对富集Na^+、Cl^-、CH4和N2、NO3^-等组分,从早到晚,具有Na^+、Ca^2+、SO4^2-略有升高,而K^+有所降低的趋势。石英方铅矿阶段流体包裹体大小混杂,杂乱分布或呈线性排列,以CO2包裹体为主,并有二相气液和少量单相包裹体。均一温度177℃~372℃,平均284℃,流体密度为0,7413~O.9518g/cm^3,盐度变化为10.86%~21.26%NaCleqv,平均14.16%NaCleqv,捕获压力为60MPa左右。流体属为NaCl-H2O-CO2体系,在成分上以相对富集Na^+、K^+、SO4^2-为特征,部分脉体的流体包裹体中还含有一定量的Ca^2+、Mg^2+等离子。矿区不同(亚)阶段矿石氧同位组成总体变化较小(2.65‰~6.0‰),氢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120%~-40‰),其中石英-黄铁矿阶段H、O同位素组成变化均较小,以岩浆源为主,而石英.方铅矿阶段氢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表明有新的流体加入,但也以深源流体为主;石英-方铅矿阶段一个铁白云石的δ^13C值为-4.81%o,而石英.黄铁矿阶段晚期方解石碳同位素组成变化为-2.79‰~-4.34‰,平均-3.75‰。不同矿脉黄铁矿、方铅矿的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为0.3‰-4.4‰,其中石英-黄铁矿阶段为0.3‰~4.4‰,石英-方铅矿阶段为0.5~4.3‰,总体上与深源(地幔)碳、硫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综合对比研究认为,大坪金多金属矿床为源于深部的多源成矿热液在同一容矿空间充填的结果,叠加成矿作用与区内长期的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矿床为中-高温热液硫化物.石英薄脉型金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832.
Dai Shi-Kun Jia Jin-Rong Qiang Jian-Ke Chen Qing-Rui Ling Jia-Xuan Zhang Ying 《应用地球物理》2021,(4):435-450
Large-scale,fine,and effici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geothermal fiel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eothermal energy development.Confronted with the problem o... 相似文献
833.
834.
目的:探讨基于体表面积(BSA)和固定碘速率给药,不同浓度对比剂对CT肝静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11月符合纳入标准,行上腹部增强CT扫描的患者130例,根据所用对比剂浓度不同,分为高浓度组(62例)和低浓度组(68例),高浓度组对比剂为碘帕醇(含碘370mg/mL),低浓度组对比剂为碘佛醇(含碘320mg/mL);根据BSA计算患者所用对比剂的总量,固定碘速率注射,进行分期动态扫描。选取肝静脉期数据行肝静脉血管重建,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测量两组图像肝静脉和肝实质的CT值及其标准差值,计算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客观评价指标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主观评分的差异。结果:高、低浓度组图像评分分别为(3.74±0.47)分和(3.77±0.5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肝静脉左、中、右三支主干和同层面肝实质的CT值、SD值、SNR及肝静脉相对于肝实质的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BSA及固定碘速率注射对比剂,两种不同浓度对比剂在肝静脉CT成像中的效果同样清晰利于诊断。 相似文献
835.
本文通过利用海南三亚站(1834°N, 10962°E)GPS闪烁/TEC接收机2004年8月到2005年7月间观测数据,在对三亚地区闪烁初步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观测数据中S4(幅度闪烁指数)和C/N(载噪比),S4和ROTI(TEC变化率标准差)的关系,同时对2004年11月7日的闪烁事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通过比较分析得出:(1)三亚地区全年的闪烁强度具有明显的半年变化,在春秋季出现全年闪烁强度的最大值;(2)S4与C/N具有很好的负相关性;(3)ROTI可以作为由小尺度不规则结构引起闪烁出现的指示剂. 相似文献
836.
青藏高原内流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得对本区域冰川体积变化的研究相比中国西部其他冰川发育区难度大很多.而作为本区域重要水源补给,同时又是区域气候变化重要指示器的冰川,其储量的变化又是迫切需要获知的信息.在此前提下,本文基于RS、GIS技术平台提取了本区域冰川面积变化数据,并结合冰川目录数据、本区域冰川面积变化的研究资料,采用冰川体积与面积之间的统计关系模型,探讨了本区域冰川自1970年至2000年的体积变化.结果表明在这30年间,区域内冰川体积大约减少了36.25亿m3,相比整个高亚洲区域的冰川退缩速度,本区域冰川的退缩表现的更缓慢.然后,对内流区6个二级流域的冰川体积变化做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发现整个内流区冰川体积变化有较大的区域差别:其中5Z3流域冰川体积的退缩率最大,年均退缩率达-11.19%,而变化最小的5Z1流域年均变化率仅为-0.79%.各二级流域在体积变化方面的相同点是,体积退缩率均大于面积退缩率.通过对冰川面积、体积变化特点及其原因的分析,认为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是该区域内各二级流域冰川变化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根据本文得到的结果,讨论了冰川体积变化对本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37.
低矮路堤下膨胀土地基渗流与变形耦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维渗流与变形耦合控制方程是基于流体质量守恒、Darcy定律及膨胀土弹性本构方程得出的。结合云桂高速铁路低矮路堤下膨胀土地基现场浸水试验,并采用考虑耦合和不考虑耦合两种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低矮路堤下膨胀土地基的膨胀变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耦合情况下地基表面膨胀变形呈双曲线变化,非耦合情况下地基表面膨胀变形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对同一时间而言,未考虑耦合效应数值模拟得到的膨胀变形落后于考虑耦合影响的膨胀变形;耦合与非耦合情况下地基的相对膨胀率沿深度方向呈衰减变化。数值计算结果与现场试验结果比较表明,不考虑耦合影响的数值模拟方法难以描述人工浸水条件下膨胀土地基的膨胀变形规律,而考虑耦合影响的数值模拟方法与现场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838.
839.
滇池水中铝的形态分布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铬天青S光度法对滇池水中的总铝和各主要形态铝进行分析,并利用简单易行的紫外吸收表征水中有机物污染程度和颗粒物含量,初步探讨了各因素的变化对铝形态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40.
高桩码头桩基负摩擦力现场试验研究 ——上海洋山深水港工程现场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桩码头接岸结构中的桩基础,在抛石的作用下将产生负摩擦力。通过支撑桩及自由桩上负摩擦力的现场试验研究,获得抛石过程中基桩内力随深度变化的基本规律。抛石过程中基桩上的负摩擦力主要产生在抛石段。同时,抛石作为附加荷载,将引起下方软弱土层的固结沉降,桩土之间产生相对位移,从而在抛石段下方一定范围内也产生负摩擦力作用。承台荷载对负摩擦力的大小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提出的负摩擦力分布规律和采用有效应力法计算层状土负摩擦力的公式,可为桩基础的设计,尤其对水下单面抛石施工的设计及采取消减负摩擦力的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