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205篇 |
免费 | 10323篇 |
国内免费 | 575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826篇 |
大气科学 | 3421篇 |
地球物理 | 4728篇 |
地质学 | 16386篇 |
海洋学 | 4091篇 |
天文学 | 424篇 |
综合类 | 2110篇 |
自然地理 | 329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2篇 |
2024年 | 878篇 |
2023年 | 985篇 |
2022年 | 1479篇 |
2021年 | 1816篇 |
2020年 | 1500篇 |
2019年 | 1653篇 |
2018年 | 1543篇 |
2017年 | 1497篇 |
2016年 | 1497篇 |
2015年 | 1735篇 |
2014年 | 1571篇 |
2013年 | 1878篇 |
2012年 | 2076篇 |
2011年 | 1876篇 |
2010年 | 1920篇 |
2009年 | 1848篇 |
2008年 | 1809篇 |
2007年 | 1682篇 |
2006年 | 1619篇 |
2005年 | 1369篇 |
2004年 | 979篇 |
2003年 | 732篇 |
2002年 | 756篇 |
2001年 | 699篇 |
2000年 | 619篇 |
1999年 | 424篇 |
1998年 | 264篇 |
1997年 | 245篇 |
1996年 | 203篇 |
1995年 | 141篇 |
1994年 | 141篇 |
1993年 | 133篇 |
1992年 | 129篇 |
1991年 | 82篇 |
1990年 | 78篇 |
1989年 | 56篇 |
1988年 | 56篇 |
1987年 | 41篇 |
1986年 | 41篇 |
1985年 | 32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17篇 |
1981年 | 14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10篇 |
1958年 | 10篇 |
1957年 | 10篇 |
1954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三维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是野外地震采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影响着后期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的各个工作环节.因此,高质量的观测系统设计是地震勘探工作的关键,然而在无限制的追求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地震资料,高难度的野外施工的同时,这往往会带来较大的成本投入.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文章着重分析质量最优和成本最优的观测系统设计,通过寻找观测系统参数与采集质量和采集成本的关系,结合二者的优点,提出了最优性价比的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并通过一个实际工区的试验,体现出该方法的应用效果,为高质量的观测系统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2.
浅谈中国后奥运时期选择性旅游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众旅游一直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给旅游接待地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因此人们开始寻求新的旅游形式,选择性旅游应运而生。选择性旅游积极倡导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该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在后奥运这样的特殊时期如何开展选择性旅游,选择性旅游一方面能尽量避免大众旅游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另一方面能更好地适应各个国家不同旅游者到中国旅游求新求异的特点。通过对后奥运时期旅游趋势以及旅游市场的分析,中国在后奥运时期开展选择性旅游具有可行性。优先开展选择性旅游,可促进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73.
74.
土质场地重力式挡土墙地震土压力振动台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汶川震区路基挡土墙震害表明,地震动荷载作用下重力式挡墙的位移、破坏与基础场地形式有关,除岩质场地和土质场地挡墙所共有的外倾形式,土质地基挡土墙还表现有整体推移及下部向外推移的倾转变形等复杂模式,因此地震土压力大小及分布也将受到这种复杂土-结相互作用的影响。基于碎石土及风化花岗岩填料的土质场地重力式挡土墙大型振动台模型实验,对挡土墙地震土压力及变形模式开展了对比研究,发现在强震作用下,土质地基挡墙因基础约束较弱而产生位移,并伴随明显的墙—土分离现象,致使实测地震土压力较之抗震设计规范计算值偏小(0.4g峰值加速度下约小6%~15%),但作用点高度变化不大。由实验结果与现行抗震规范计算值的安全系数对比,认为对土质场地挡墙的地震土压力计算,按现行国内抗震设计规范基本能满足实际工程抗震设计需要;对于地震区挡墙设计,在允许挡墙发生少量容许位移的前提下可采用内摩擦角较大、自稳能力更好的墙背填料以减少地震土压力。 相似文献
75.
76.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Since the Three Gorges Dam (TGD) was put into operation, the flood water level at an identical discharge rate has not displayed a decreasing trend along the... 相似文献
77.
极不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下沉规律及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煤矿开采的不断加深,地表呆动程度(开采宽度D与开采深度H之比DIH)不断降低,并逐渐趋向于极不充分采动,同样长度的工作面对地表的影响程度极不同于浅部开采。因此,需要重新认识深部开采时的地表下沉规律。极不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下沉规律具有特殊性。经过对国内外大量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当开采宽度小于地表下沉起动距时(极不充分采动),地表的下沉或地表下沉率(q′/q)为零。当开采宽度达到地表移动起动距时,地表下沉缓慢增长;达到临界采动距时,地表下沉急剧增大。地表下沉率(q′/q)与开采宽、深比D/H之间为负指数函数关系。在极不充分采动条件下进行地表下沉预计时必须对概率积分法的下沉系数进行修正。算例证明了本文给出计算方法的可行性。但这种修正方法如何与概率积分法相统一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8.
79.
80.
依据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两口先导孔中地热测量和岩石样品热物性参数,对5000m深钻的可能钻遇温度进行了预测.先导孔中地温梯度介于1-26℃/km;岩石热导率变化为2.64-8.81W/(m@K),平均(3.4±1.26)W/(m@K);实测热流值为76-80mW/m2;30块岩石样品放射性生热率变化为(0.0-2.17)μW/m3,450m深度以上层平均(0.76±0.5)μW/m3,以下层段平均(0.48±0.2)μW/m3,生热率随深度递减,但变化趋势难以明确判定.分别对热流和热导率取上、下限,采用不同的生热率随深度的分布函数,区分考虑或不考虑热导率的温度相关性,分别计算出5000m深度内可能的温度分布剖面.计算结果表明,超深井于5000m垂直深度上的温度将达到110-140℃,2000m深度的探井钻遇温度将介于54-64℃.此外,考虑热导率的温度效应后预测的温度一般高于未考虑热导率温度效应5-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