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20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180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6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俄罗斯贝加尔湖区伸展构造及与中国东部伸展构造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晚白垩世-始新世夷平面基础上,由于断裂作用形成了贝加尔裂谷系。断裂作用最大幅度超过10 km。在裂谷系中心部位发育的断层长度最大、最深、最早,并以准对称形式向四周扩展。贝加尔裂谷系是在地幔隆起和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双重作用下形成。贝加尔裂谷系与中国东部新生代断陷盆地和汾渭裂谷系同时形成,并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它们的形成不仅受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制约和影响,而且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地幔流发散中心,呈扇状向太平洋区流动,可能是它们在更深层次上的共同场源基础。  相似文献   
132.
黄安宁  张耀存  朱坚 《地球科学进展》2008,23(11):1174-1184
系统地分析了不同陆面过程、辐射传输以及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中国夏季降水日变化能力的影响,发现日内最大标准化降水及其出现时刻的模拟对不同模式物理过程的组合方案敏感。陆面过程、辐射传输参数化方案只影响降水强度的模拟,而对降水日变化形式和峰值出现时间模拟的影响较小, 降水日变化形式的模拟对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敏感且与模拟区域的选择关系密切。Grell方案对青藏高原东部、长江中游地区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具有较好模拟能力,Kuo和Anthes Kuo方案较好地模拟出了东北、华南地区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BM方案仅能模拟华南地区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4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均不能模拟出江淮—华北地区夏季降水日变化的双峰值结构。  相似文献   
133.
1981-2010年中国西北地区东部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1981-201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同期西北地区东部58个气象站的日降水、蒸发资料,采用一种新的方法统计分析了该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大气可降水量与实际降水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大气可降水量空间分布极不均匀,无论年或季,均呈现为西北少东南多的分布特征。逐月大气可降水量分布呈单峰型,7月最大,1月最小; 近30年,西北地区东部年、各季大气可降水总量均呈微弱减少趋势,四季中夏季减少趋势最为显著,冬季不明显; 58个站点30年平均的实际降水量空间分布与大气可降水量分布基本一致,年际变化也呈微弱减少趋势; 大气可降水总量与实际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年平均相关系数为0.545,各季节中春季相关系数最大,秋季和冬季次之,夏季最小; 不同区域大气可降水总量与实际降水量的相关性因季节不同而不同,总体来说,甘肃东部、南部和陕西中部、南部相关性较高,大气可降水量对降水量的贡献较大; 将大气可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结合起来,更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一段时间内总的大气可降水量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34.
通过在亚热带季风区内的洞庭湖流域对降水事件取样以及气象资料的收集,采用降水同位素对流域下落雨滴蒸发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流域不同季节大气水线的理论斜率均高于观测斜率,由此可判断形成流域降水的雨滴在下落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蒸发。进一步计算表明流域下落雨滴的蒸发比率介于0.21%~19.29%之间,蒸发比每增大1.0%,过量氘(d)将减小1.38‰。从主要影响下落雨滴蒸发的气温、湿度和雨滴直径来看,流域下落雨滴蒸发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雨滴直径呈显著负相关。另外,流域下落雨滴蒸发随降水量增大呈指数函数递减,其并非指示降水量直接影响雨滴的蒸发,而是湿度、雨滴直径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5.
水体蒸发过程中稳定同位素的分形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variations of stable isotopes in atm ospheric vapor and precipitation are caused by stableisotopic fractionation during phase changes in w ater cycle. The isotopic fractionation m ainlyhappens in the m ass transportation of stable isotopes from free w…  相似文献   
136.
湘江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0-2006年湘江流域内44个气象观测站蒸发皿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相关系数分析法,以及反距离权重插值来分析湘江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湘江流域年蒸发皿蒸发量在47年间以21.29 mm/10a速率显著减少,通过了90%信度检验;且有75%的站点蒸发皿蒸发量下降趋势显著。从季节变化来看,蒸发皿蒸发量的下降趋势主要在夏季,以15.58 mm /10a的速率显著下降,并通过了99%信度检验。从空间分布来看,湘江流域蒸发皿蒸发量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且下游地区减少趋势最显著。流域饱和差的减小及风速的显著下降导致大部分站点蒸发皿蒸发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7.
古地中海植物区系在青藏高原隆起后的演变和发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青藏高原植物区系是第三纪古地中海退却,青藏高原成陆以后开始发展演变而来的。化石资料表明,在早第三纪时青藏高原具有同特提斯早第三纪喜暖的樟叶林一致的植物区系;在第三纪中期以后由于古地中海气候逐步旱化而逐步消失;在横断山及喜马拉雅和东亚其它地区得以保存和发展。新第三纪以后由于古地中海气候变得干旱,原暖湿植物区系逐步被现代旱生的地中海植物区系所取代。一些代表类群:黄花木属、沙冬青属、Anagyris、钩毛草属、无心菜属、铁筷子属,绿绒蒿属,芒苞草科,马桑属、高山栎组、沙棘属等类群分布区和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说明了这些旱生的地中海成分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进一步分化形成了中亚成分、地中海-西亚-中亚成分、旧世界温带成分、北温带成分、中国喜马拉雅成分等,并形成了一些间断、残遗和特有的分布现象。因此,古地中海植物区系是现代青藏高原植物区系的一个重要源头。通过分析也进一步论证了第三纪早期沿古地中海东西迁移路线和在此路线分别同热带亚洲、非洲和南美洲进行的南北迁移可能是青藏高原同欧洲、北美、南半球等间断分布格局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8.
Plant transpiration depends o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soil water availability is its primary control under water deficit conditions. In this study, we improve a simplified process‐based model (hereafter “BTA”) by including soil water potential (ψsoil) to explicitly represent the dependence of plant transpiration on root‐zone moisture conditions. The improved model is denoted as the BTA‐ψ model. We assess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BTA and BTA‐ψ models in a subtropical monsoon climate and a Mediterranean climate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water stress. The BTA model performed reasonably in estimating daily and hourly transpiration under sufficient water conditions, but it failed during dry periods. Overall, the BTA‐ψ model provided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for estimating transpiration under a wide range of soil moisture conditions. Although both models could estimate transpiration (sap flow) at night, BTA‐ψ was superior to BTA in this regard. Species differences in the calibrated parameters of both models were consistent with leaf‐level photosynthetic measurements on each species, as expected given the physiological basis of these parameters. With a simplified representation of physiological regulation and reasonable performance across a range of soil moisture conditions, the BTA‐ψ model provides a useful alternative to purely empirical models for modelling transpiration.  相似文献   
139.
通过列举四个探测实例(钢筋探测、防空洞探测、孤石探测和溶洞探测),简要介绍了探地雷达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及效果。  相似文献   
140.
干旱沙区陆面蒸散量与土壤水分关系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王新平  张利平 《中国沙漠》1996,16(4):388-391
利用电子称重式蒸渗仪(Lysimeter)测定田间蒸散量(ET),并用中子水分仪同步测定沙面下10~150cm土壤水分含量,求得含水率W(%)。通过研究沙区不同植被区域内,土壤剖面不同深度土体含水率W与ET的关系,估算出了三种处理(油蒿栽植区、柠条栽植区、裸露沙区)的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对蒸散过程的贡献值,模拟出了土壤含水量对区域陆面蒸散量的相关关系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