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8篇
  免费   348篇
  国内免费   427篇
测绘学   224篇
大气科学   361篇
地球物理   422篇
地质学   962篇
海洋学   266篇
天文学   59篇
综合类   187篇
自然地理   26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我国目前在碳酸盐岩油气勘探阶段常用的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已难以满足溶蚀孔洞缝广泛存在及构造裂缝发育的古岩溶储层评价的实际需要。选择塔中西部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古岩溶储层, 在系统分析储层特征的基础上, 通过表征残余岩溶和开展构造裂缝预测, 引入残余岩溶强度(R)和岩体破坏接近度系数(η)2个参数, 作为古岩溶储层评价的重要定量指标;并与多项储层地质参数综合, 进一步完善了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的分类评价标准, 并用于对该地区良里塔格组叠加型古岩溶储层的评价预测。将本区良里塔格组古岩溶储层划分为Ⅰ、Ⅱ、Ⅲ、Ⅳ4类, 并应用多因素综合分析叠合成图法在平面上进行储层评价预测, 认为Ⅰ、Ⅱ类储层主要分布于S2井TZ45井TZ12井一带和 Z11井TZ10井TZ11井一带。  相似文献   
992.
黄河上游德恒隆-锁子滑坡堵塞黄河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两岸岸坡形成了众多残留体积超过108 m3的古巨型滑坡,最大体积近30×108 m3,且大部分堵塞过黄河。但部分巨型滑坡至今未有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其中包括德恒隆滑坡和锁子滑坡。结合区域地质环境条件,通过对德恒隆-锁子两个巨型滑坡基本特征和滑坡堵塞黄河的野外7个地质现象进行分析,并对德恒隆-锁子滑坡形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认为德恒隆-锁子滑坡为地震型滑坡,且形成原因与青藏高原8万 a的构造期有密切关系。通过分析黄河沿岸堰塞湖湖相沉积,认为堰塞湖形成时间为8万 a左右,这与德恒隆-锁子滑坡的形成年代一致。因此德恒隆-锁子滑坡在地震作用下触发并堵塞黄河。  相似文献   
993.
The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understorms in three different altitude regions of the Chinese inland plateau have been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 according to the polarity of the surface electric (E) field, that the thunderstorm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in the study regions: one showing the normal tripole electrical charge structure (normal-type), and the other showing the special tripole charge structure with a larger-than-usual lower positive charge center (LPCC) at the base of thunderstorm (special-type), where the induced surface E field is controlled by the LPCC when a thunderstorm is overhead. We find that the two types of thunderstorms have different occurrence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the percentage of special-type thunderstorms increases with the altitude. On the whole, the flash rate of thunderstorms is quite low, and the mean value is about 1-3 fl/min, while the flash rate of special-type is slightly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normal-type thunderstorm.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cloud-to-ground flash (CG) numbers indicate that the ratio of +CG flash increases with the altitude, with the value about 14.7 percent through 25.4 percent.  相似文献   
994.
佟洞  宋玉兵 《现代测绘》2004,27(6):12-14
结合实例探讨了在江苏省(似)大地水准面的基础上采用多项式拟合的方法精化小区域(市、县级)(似)大地水准面,以提高小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度,充分利用GPS测量大地高成果,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95.
996.
通过4片带构造柱混凝土多孔砖墙片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分析了该种材料墙体的破坏特征及其强度、滞回曲线、延性等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墙片两端设置构造柱后,即能较大幅度提高极限荷载,又能改善其变形,延性等性能.另外分析了墙片的高宽比、轴向压力、构造柱等对抗剪承载力的影响,对<抗震结构设计规范>(GB5001-2001)中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提出补充建议,得出这类墙体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997.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心叶驼绒藜种群更新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心叶驼绒藜(C. ewersmanniana)是干旱区优质牧草和防风固沙植被的主要物种。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选择两个200 m×200 m具代表性样地,采用Ripley’s K(d)函数分析了心叶驼绒藜种群更新空间特征以及与群落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琵琶柴(Reaumuria soongorica)、新疆绢蒿(Seriphidium kaschgaricum)等三种主要灌木物种间作用关系。发现两个样点心叶驼绒藜大株(繁殖株)的空间分布对后代以及整个种群的空间分布影响极大,两个样点心叶驼绒藜大株、中株均与幼株间呈不同尺度的正关联,全部植株以及幼株都与新疆绢蒿呈正关联,与梭梭呈负关联,与琵琶柴关联性在两个样点结果相反。分析认,为心叶驼绒藜种群更新对成株依赖性极强,空间扩展能力很低。在0—35 m范围内种群更新的空间自相关性明显。四种灌木空间分布关系除受各自生态位决定外,主要受水等环境因素作用。最后对心叶驼绒藜等生态恢复方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98.
水文地质条件探查是任楼煤矿矿井防治水工作的首要任务。本文就作者近几年采用矿井物探技术探查水文地质条件的经验予以总结,并重点以实例介绍了应用矿井音频电透视技术探查任楼煤矿水文地质条件的效果,实践证明矿井音频透视技术是该矿探查工作面或盘区内部顶、底板内含、导水构造最有效的物探方法。   相似文献   
999.
永登陆盆第三纪沉积相分析与陆盆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在永登陆盆内 1∶ 5万区域地质填图和对永登县红城镇风凰村正层型剖面的重新测制 ,分析了第三纪的充填特征 ,划分出冲积扇沉积组合、辫状河沉积组合、间歇性盐潮沉积组合。并总结了陆盆的发展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1000.
The Straits of Malacca is subjected to a great variety of environmental stresses due to its strategic location as a major international shipping lane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urbanisation which predominate on the west coast of Peninsular Malaysia. This paper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study conducted in the Malacca Straits as part of the GEF/UNDP/IMO Regional Programme on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Marine Pollution in the East Asian Seas, in particular pertaining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land and sea-based sources of pollution in Malaysia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pollution load in the Straits, as well as the assessment of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each sour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