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114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6 毫秒
51.
潮水盆地下白垩统庙沟组铀的预富集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正其  管太阳 《铀矿地质》2004,20(5):279-285
潮水盆地早白垩世经历了干旱型、相对潮湿型、干湿型古气候的演变过程。庙沟组下段主要由冲积扇 扇前平原辫状河沉积体系构成 ,上段则以曲流河或河湖交替沉积为特征。干湿型气候条件下“相对滞流环境”有利于铀的聚集与浓缩 ,并主要以吸附铀和解吸铀的形式预富集在庙沟组上段厚层红色或红、灰相间的细碎屑岩及其孔隙水中。笔者认为在压实成岩过程中 ,上述预富集的铀逐渐排出并迁移到孔隙度较高、渗透性较好的砂岩中 ,构成砂岩型铀成矿的直接铀源 ,对庙沟组砂岩型铀成矿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 ,笔者提出与厚层红色或红、灰相间的细碎屑岩直接接触的砂体是砂岩型铀矿找矿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52.
一维固结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计算在整个计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固结度及固结系数的确定均有一定的影响。目前,孔隙水压力的计算均采用级数计算,而由于级数计算中Gibbs现象的存在,使得孔隙水压力的计算中会出现振荡。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以误差函数作为基础,对孔隙水压力的计算进行了分析,发现在一定的精度范围内,采用误差函数可以有效地消除由于Gibbs现象带来的振荡。  相似文献   
53.
东滩矿一采区范围内村庄较多,施工的12束地震测线都经过大小不同的村庄,为保证村庄下叠加次数达到设计要求,利用KLseis采集系统进行特观设计,具体为:在大、小中疃,由于目的层埋深在660m左右,故采用村外加大炮检距放炮的方法,在后屯和东、西程家庄,由于目的层埋深浅,最大炮检距不宜超过550m,因此采用村内小药量(0.3~0.5kg)放炮的方法,确保障碍物下煤层反射波有足够的叠加次数。  相似文献   
54.
岩石力学联锁咬合岩块结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首次建立了岩石力学中的多种联锁咬合岩块结构模型,介绍了块体理论的进展,并采用改进的DDA(块体不连续变形分析)法对块体进行了稳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55.
粮食作物产量估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建林  太华杰 《气象》1996,22(12):6-9
文章分析了我国自然植被净第一生产力的分布状况和粮食作物生物量的时空变化,以及自然植被净第一生产力与粮食作物生物量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我为粮食作物产量的估算的方法。  相似文献   
56.
从分析单粒岩屑受力情况出发,研究了旋流除砂器的工作机理,指出了其中心部位出现的涡旋气柱将对泥浆净化效果产生显著影响。提出了可手动或自动调节结构参数的旋流除砂器改进设计,通过关于临界粒度、最小泥浆损耗量和预防排砂口堵塞的实验,验证了新型除砂器的净化效果非常了,尤其在西部缺水地区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7.
Heavy minerals deposited on river terraces can be used to reflect source rock properties and reveal river evolutionary processes.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heavy minerals deposited in the lower Min Jiang River terraces and in the modern deposits. We studied paleo-current dire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eavy mineral assemblages, characteristic metamorphic minerals and heavy mineral characteristic indi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Min Jiang River Ⅴ- to Ⅲ-level terrace deposits consist dominantly of magmatic rock type, which mainly comes from the Longmen Shan mountain tectonic belt. The heavy minerals deposited in modern sediment come from the Songpan-Ganzi fold belt. The heavy mineral characteristic indices suggest that this change is due to headward erosion of the Min Jiang River. Affected by the phase B of the Kunhuang movement, the Min Jiang River was incised to the Wenchuan area at 0.73-0.7 Ma and the Ⅴ-level terrace formed. The Min Jiang River was strongly cut down at 0.5-0.3 Ma due to the phase C of the Kunhuang movement, and as a result the Ⅳ-level terrace formed. Influenced by Gonghe movement, the Min Jiang River was incised to the stone mark and Ⅲ-level terrace formed in 0.11-0.09 Ma. After that, the modern Min Jiang River was formed at around 27 ka.  相似文献   
58.
Recently, bivalves have been massively killed by anoxia or hypoxia in summer at the northern part of Isahaya Bay, Japan, which constituted a major problem for fisheries. However, the mechanism behind the occurrence of hypoxic water masses is unclear. It is known that the bottom water dissolved oxygen (DO) in this area is affected by the inflow of seawater into the northern mouth of Isahaya Bay.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hypoxia, it is necessary to determine the physical processes that cause changes in the bottom DO concentrations in this area.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re is a neap-spring tidal variation in bottom DO due to a change in vertical tidal mixing, and it also suggests that the decrease in bottom DO was generated by a baroclinic flow, which is due to the internal tide, and a shear flow, which is induced by the external tide in the bottom boundary layer. In addition,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source of cold and hypoxic water that appears in the bottom layer at low tide is the inner area of the Ariake Sea.  相似文献   
59.
共轭伸展褶劈理夹角的定量解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90 年代初以来,中国地质学者先后在浙、皖、赣、湘的“板溪群”及震旦系中发现了古生代的生物化石。因此,再次将“板溪群”是否是前震旦纪的一个变质地层单位、江南古陆是否存在以及华南大地构造格局是否需要重新厘定等问题提了出来。1993 年笔者于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内的“双桥山群”岩块中,首次发现了含晚古生代的放射虫硅质岩。1996 年又在该混杂岩带多处的“双桥山群”岩块和“下震旦统志棠组”中找到了含晚古生代的放射虫硅质岩,还首次在“登山群拔竹坑组”中发现了早古生代的几丁虫化石。经数年野外多次观察和对室内化石鉴定、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结果以及岩石学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所发现的含晚古生代放射虫硅质岩及其岩石组合是一套洋盆深水相沉积;登山群拔竹坑组,是早古生代的一套浅水陆棚 深水陆棚 半深海相沉积。结合同行学者在邻区“板溪群”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果,笔者认为:“板溪群”不是前震旦纪的一个变质地层单位,而是一个复杂的构造岩带,江南古陆是不存在的,华南从早古生代到中生代早期还经历了一次洋盆演化过程,现在的构造格局是印支运动奠定的  相似文献   
60.
邹镇宇  江在森  王启欣  刘泰  崔月菊 《地震》2019,39(4):118-126
在经典走滑断层位移公式基础上引入时间变量, 研究断层运动中地表位移与时间的动态变化关系, 得到走滑断层地表位移时空动态演化公式。 当观测点处于断层近、 中场或者孕震阶段处于孕震中、 晚期时, 地表位移近似正比于时间对数函数。 得到以下结果: ① 走滑断层随时间的位移是不收敛的, 但发散速度十分缓慢。 ② 目前多数GPS水平方向的时间序列良好的线性特征为时间对数函数的局部线性近似。 ③ 在孕震中、 晚期的任意时刻, 断层近、 中场的地表任意一点的位移与其距断层的距离成正比, 即垂直于断层方向的地表位移曲线近似一条直线。 ④ 从震前的某个时刻开始计时, 震前距断层远的站点产生的位移比距断层近的站点产生的位移大; 震后距断层近的站点产生的位移比距断层远的站点产生的位移大。 走滑断层地表位移动态演化公式适用于断层的近中场, 孕震的中晚期, 可为断层地震危险性的判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