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81篇 |
免费 | 2535篇 |
国内免费 | 147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38篇 |
大气科学 | 897篇 |
地球物理 | 1399篇 |
地质学 | 4294篇 |
海洋学 | 1110篇 |
天文学 | 130篇 |
综合类 | 541篇 |
自然地理 | 98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7篇 |
2024年 | 237篇 |
2023年 | 266篇 |
2022年 | 396篇 |
2021年 | 479篇 |
2020年 | 396篇 |
2019年 | 415篇 |
2018年 | 390篇 |
2017年 | 366篇 |
2016年 | 394篇 |
2015年 | 425篇 |
2014年 | 413篇 |
2013年 | 475篇 |
2012年 | 544篇 |
2011年 | 518篇 |
2010年 | 526篇 |
2009年 | 498篇 |
2008年 | 518篇 |
2007年 | 474篇 |
2006年 | 461篇 |
2005年 | 350篇 |
2004年 | 266篇 |
2003年 | 201篇 |
2002年 | 213篇 |
2001年 | 199篇 |
2000年 | 179篇 |
1999年 | 128篇 |
1998年 | 89篇 |
1997年 | 98篇 |
1996年 | 59篇 |
1995年 | 66篇 |
1994年 | 49篇 |
1993年 | 55篇 |
1992年 | 50篇 |
1991年 | 33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29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4篇 |
1977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The geochemistry of ostracode shells and bulk carbonates in a 19-meter sediment core documents at century-scale resolution the evolution of water chemistry in Coldwater Lake, North Dakota, providing a continuous paleohydrologic record of Holocene climate change in the northern Great Plains. A combination of 18O, 13C, Mg/Ca and Sr/Ca in ostracode calcite aided by Sr/Ca in bulk carbonates are used to constrain the paleoclimatic reconstructions. A fresh-water phase in the early Holocene, indicated by the absence of Candona rawsoni and low concentrations of Sr/Ca in bulk carbonate, was followed by a sharp increase in salinity between 10800 and 8900 yr B.P. The climate was predominately dry during the late part of the early Holocene and most of the middle Holocene (8900–5000 yr B.P.), when the lake was very sensitive and recorded a series of dry and wet oscillations. Maximum salinity occurred around 5500 yr B.P. and was followed by a gradual decrease between 5000 and 2400 yr B.P. From 2400 yr B.P. the 18O, Mg/Ca, and Sr/Ca in the ostracodes indicate generally wet conditions interrupted by a series of lesser salinity and temperature oscillations lasting until 600 yr B.P. Ostracode geochemistry indicates that a warm and dry climate returned at about the time of the Little Ice Age (600–150 yr B.P.). Ostracode 13C shows a ong-term increasing trend during the Holocene, which suggests that lake productivity and atmospheric CO2 exchange made greater contributions to the hypolimnetic carbon pool as the lake became shallower with time. 相似文献
52.
53.
断陷湖盆隐蔽油藏预测及勘探的关键技术--高精度地震探测基础上的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76,自引:6,他引:76
近十余年世界的我国隐蔽油藏勘探取得了巨大进展,其关键技术是高精度的三维地震及在此基础上的层序地层学研究,二者的结合已被油气产业部门当作勘探中的“权威性技术”。断陷湖盆在我国东部含油气资源的重要性居首位,控制层序形成演化的诸因素中,构造,古气候和在区域古地理格局中的位置对湖盆的类型和演化起着决定作用,需要按照断陷湖盆的沉积构造演化特征建立有预测功能的层序构成模式,在成熟的勘探区,重新建立等时层序地层格架,进行体系域精度的工业制图,阐明沉积体系的分布规律,使用高精度地球物理技术对圈闭定位,并对构造坡折带和低位域扇体给予重点注意,用这种技术方法指导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已经并必将有许多重要发现。 相似文献
54.
基于K-L信息距离的多源信息融合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小子样条件下岩土参数概率分布推断的难题,并克服基于专家信息的融合法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随意性的弊端,引入信息论中K-L信息距离的概念,基于先验信息可信度,提出一种新的多源信息融合方法。利用K-L信息距离作为参数分布之间距离的度量,定义先验分布差异率,确定融合权重,进而根据Bayes原理得到后验分布,优化岩土参数分布概型。工程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法计算简单,且克服了推断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计算结果显示该法所得融合分布的方差比已有成果所得方差偏小,说明该法可实现统计意义上的参数概型优化,为岩土参数设计值的合理选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5.
羟-氟磷灰石是介于氟磷灰石与羟磷灰石之间的变种。这次在山东枣庄发现的羟氟-磷灰石产在沙沟杂岩体内的同化混染作用形成的岩石中。本文研究了它的产状、物理化学特征及稀土元素模式等,讨论了它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56.
???й?????????????????????????????????5?????壬????????????????С???????÷?????С?????????????????????3????????????????о??й?????????????????????????????????????????????????????С???????÷????????壨??????????????????壩????????????????????|?????????????????????????????????????????????????С???????÷?????й????1°×1°?????????????????????????????????С?? 相似文献
57.
为实现水土流失区植被遥感信息的准确提取,本文采用2007年ALOS 10 m多光谱影像,利用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和MSAVI,对福建长汀水土流失区马尾松林不同植被覆盖密度的3个实验区进行植被提取,并选用不同的土壤调节因子(L=0.25,0.5,0.75,1)做实验,将结果和以NDVI植被指数提取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提取效果及受土壤噪音的影响程度。实验表明,SAVI指数能提高水土流失区的植被提取精度。在中、低植被覆盖区,其提取的总精度比NDVI高出2%~7%,Kappa系数高出7%~18%;而土壤调节因子L的取值对植被信息的提取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随着L从0向1递增,SAVI提取稀疏植被的能力上升而探测阴坡植被的能力下降。总体来看,对于低植被覆盖和中等植被覆盖地区,可分别用SAVI(L取0.75)和SAVI(L取0.5)来提取植被信息,对于高植被覆盖区,仍可直接用NDVI进行植被信息提取;研究发现MSAVI在植被信息提取中并不具有特别的优势。 相似文献
58.
利用遥感监测和分析珠江三角洲的城市扩张过程——以东莞市为例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珠江三角洲近年来出现了迅速的城市化以及乡村城市化的过程。沿着城镇边缘和公路两旁,大片的农田被侵占来单方面地满足城市开发的需要,忽略了粮食产量减少以及环境质量恶化等问题。利用遥感可以有效地监测珠江三角洲的城市扩张过程。在遥感多时相监测的基础上通过熵的计算,可以定量地描述城市扩张的空间规律及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59.
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立地条件下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于2007-2011年对甘肃河西走廊中部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立地条件下植被样方的调查,应用 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研究了不同立地条件下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CCA)研究植物物种分布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荒漠绿洲过渡带丘间低地的植被盖度和Margalef、Simpson、Shannon-Wiener、Pielou指数值均最大,流动沙丘条件下最小;Hill多样性指数排序结果显示,随着土壤水分条件的变差,物种多样性同样表现出降低的趋势。按多样性从高到低的顺序,其相应的立地条件分别为丘间低地、缓平沙坡、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选取的土壤因子对过渡带植被分布的影响程度大小为土壤含水量>pH值>全钾>有机质>速效氮>全氮>速效钾>全磷>土壤盐分>速效磷。土壤含水量和pH是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分布空间差异的最主要影响因子,前3个轴的环境解释率为98%,证明排序可信。 相似文献
60.
对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沉积特征进行了精细研究,探讨了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浅层生物气成藏条件、特征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发育3期下切河谷,形成了3套沉积层序;因后期河流的强烈下切破坏,早期沉积层序往往被剥蚀殆尽,仅残留下部的河床相粗粒沉积,造成不同期河床相的叠置;相对而言,末次冰期以来形成的下切河谷沉积层序以相对完整的沉积相组合被保存下来。长江三角洲浅层天然气是未经运移的原生生物气,其主要富集于末次冰期以来的沉积层序内,气藏为自生自储同生型的岩性圈闭。河口湾—河漫滩和浅海相泥质沉积物既是气源岩,又是盖层,后者可作为良好的区域盖层;河口湾—河漫滩和河床相砂质沉积物为主要储集层。因此,研究区晚第四纪多期下切河谷沉积层序有利于浅层生物气藏的形成,特别是晚期下切河谷内河口湾—河漫滩相砂质透镜体以及河床相砂体可作为优先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