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7篇
  免费   207篇
  国内免费   198篇
测绘学   152篇
大气科学   84篇
地球物理   138篇
地质学   510篇
海洋学   78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1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概括地面沉降及其危害的特点,论述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基本原理,重点分析基于变权法的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并通过实例加以论证,总结和展望该理论在地面沉降危害评价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42.
在边角网数据处理中,运用二次定权平差法处理观测数据,以实际观测精度定权,既可克服常规定权中边角权比与观测实际不符的不足,又可避免Helmert验后方差估计处理观测数据时假定测边误差相同的缺陷,有效提高数据处理成果的质量.  相似文献   
943.
The retinal structure and visual acuity in Japanese flounderParalichthys olivaceu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were examined by light microscopy. The resolving power of the retina, the visual axis and the best visual field were estimated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cone cells in the retina. The visual system of the larvae appears poorly developed at hatching. The larvae with total length (TL) of less than 10 mm, have single cones only and the eyes were well pigmented. At 10–11 mm TL, most single cones fused to form double cones, with the single and double cones forming a mosaic pattern. From larvae to early juvenile the retina stretches, the cones increase in diameter and rods increase in number. Based on the highest density of the cones in the ventro-temporal region, the visual axis was orientated upforward. The resolving power of the retina in 40–530 mm TL Japanese flounder was found to range from 25.1 to 11.5 min. The results indicated continual improvements in the visual system of the growing fish towards higher resolving power, visual acuity and sensitivity. Project 39970578 supported by the NSFC, and also suppor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undation for University Key Teachers.  相似文献   
944.
气象参数对对流层折射影响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流层折射是卫星导航测量的重要误差源之一。针对卫星导航仿真系统高精度和强实时性的要求,本文利用Hopfield模型和Saastamoinen模型分析了不同气象环境下气象参数对计算对流层天顶折射的影响。研究表明天顶折射量是各气象参数的增函数,在相同气象环境下,对各气象参数的敏感度各不相同。当气象环境改变时,敏感度的变化也不相同:气温的敏感度变化幅度最大,相对湿度次之,而大气压的敏感度保持不变。在此基础上利用距离平方反比插值方法栅格化气象站资料建立全国范围的气象环境。栅格数据的应用可将因气象参数的不准确而导致的对流层天顶折射量误差减小一个量级,对于提高卫星导航仿真系统的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5.
基于位置服务的空间信息传输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手机的基于位置的服务(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系统发展迅速,已经成为GIS应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LBS用户所处的环境以及对空间信息的使用方式均与传统的地图有了较大的差别,因此现有的地图传输理论已不能完全适应LBS系统的工作模式.在分析LBS系统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传统的Kolacny地图传输模型应用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位置服务系统中的空间信息传输模型,这种模型具有对用户要求低、传输效率高以及表现形式多样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946.
该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4月12日08时—13日08时蒙古气旋与西南涡协同作用下,陕西省出现大范围降水,陕南局地暴雨的形成机理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乌拉尔山高脊与贝加尔湖高脊之间的蒙古低槽东移发展为蒙古冷涡,地面冷锋移入低压,形成蒙古气旋。青藏高原东侧生成的西南涡与蒙古冷涡接近同位相,西南涡前侧高温高湿的偏南气流向北输送到陕西北部,蒙古冷涡底部干冷空气南下到陕西南部。蒙古冷涡与西南涡的协同作用下,蒙古冷涡南部与西南涡北部形成2条切变线及地面冷锋过境是陕西省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2)锋生阶段暖区一侧θse受西南涡偏南暖湿气流的输送得到增大,锋区两侧能量差变大,由于两涡输送冷暖气流的持续作用,锋区移动缓慢,上升运动加强,降水范围广、持续时间长。(3)蒙古冷涡是不对称的冷性低涡,西南涡是暖性低涡,2个不同冷暖特性低值系统同位相具有协同作用的机制,蒙古冷涡底部冷空气南下侵入西南涡,增大了西南涡的气旋性涡度。西南涡增强后,向北持续输送暖湿气流到陕北地区,蒙古冷涡底部冷空气南下影响西南涡北侧切变线稳定少动是陕南暴雨的成因。  相似文献   
947.
叶龙翔  张达玉  汪方跃  陈雪锋  张飞  席晓晨  周涛发 《地质论评》2022,68(3):2022062035-2022062035
青阳—九华山复式岩体是安徽南部地区出露面积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复式岩体,该复式岩体的岩浆源区、岩石成因和成矿联系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查明。在前期对青阳—九华山复式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开展了锆石微量元素与Hf同位素分析与研究。结果显示,青阳—九华山复式岩体4个阶段从早到晚(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细粒花岗斑岩),晚期(第三、第四阶段)比早期(第一、第二阶段)岩浆岩的锆石εHf(t)值呈显著增高趋势,岩浆形成温度升高(705.3℃ 715.9℃ 827.1℃ 805.5℃),氧逸度降低(93.8 149.170.1 69.9)。进一步分析认为,青阳—九华山复式岩体源于同一具有壳幔混源的岩浆源区,随着时间的演化,岩浆房中幔源组分比例逐渐增高,幔源物质的加入,不仅提高了晚期岩浆形成温度,一定程度改变了源区组成。青阳—九华山复式岩体4个阶段花岗岩均经历了榍石、角闪石、金红石、斜长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晚期(第三、第四阶段)花岗岩相比早期(第一、第二阶段)花岗岩具有更高的分异程度。青阳—九华山复式岩体中第一、第二阶段花岗岩具有较好的W—多金属矿床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948.
南木火山盆地位于大兴安岭中北段的林西-扎兰屯多金属成矿带中,是华北板块北部大陆边缘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的交汇部位. 侵入岩以岩株、岩脉出露为特征,岩性以花岗斑岩、石英斑岩为主. 蚀变类型主要有绢云母化、褐铁矿化、硅化和绿泥石化,构成多条蚀变带. 在1:5万矿产调查评价工作基础上,采用激电中梯与激电测深两种方法进行金属矿产勘查. 研究发现低阻、高极化异常带与地表岩脉矿化部位及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吻合良好. 研究区圈定激电异常4处,测深穿过JD2高极化、中低阻层,推测地下存在含铜石英斑岩体. 综合地质、化探及物探特征,南木地区斑岩体、孔雀石化和激电异常均有存在,具有一定的深部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49.
姜勇彪  郭福生  黎广荣  李蓉  楼法生  汪震  陈留勤  郄海满  闫罗彬  李益朝  凡秀君 《地质论评》2023,69(5):2023050014-2023050014
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期间,江西省内沿区域性断裂构造发育30余个断陷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红色陆相碎屑岩,为丹霞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已发现的228处丹霞地貌点主要分布于江西东部武夷山北麓和西麓的红层盆地内。利用面积—高程积分法,对江西省9个盆地的丹霞地貌演化阶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省内丹霞地貌景区的面积—高程HI为0.17~0.52,平均为0.38,即其演化阶段处于壮年晚期至老年早期,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由南向北,由壮年期转为老年期的趋势。该趋势可能与武夷山的构造隆升有关。构造分析显示,节理与武夷山的隆升对江西丹霞地貌演化起控制作用,具体表现为:① 龙虎山、九仙湖、仙岩、蛤蟆坞、赭亭山、龟峰等地发育的崖壁、一线天、巷谷、石墙、石寨、峰丛、峰林等丹霞典型景观均与节理有关。② 流水侵蚀等外营力的作用对丹霞地貌的剥露、削平起重要作用,统计表明距离武夷山越近,丹霞地貌山峰越密集、崖壁越陡峻,指示武夷山的隆升与丹霞地貌的发育有直接关系。总体来看,江西省内的红层为丹霞地貌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武夷山的隆升控制了丹霞地貌的分布。值得注意的是,丹霞地貌区的节理构造是否与武夷山的隆升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50.
大洋斜长花岗岩一般作为蛇绿岩的组成部分,发育规模往往较小,目前世界上不与蛇绿岩共生或有成因关系的斜长花岗岩实例较少,关于不发育蛇绿岩的大规模大洋斜长花岗岩的报道更是少见。本文通过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研究,论证西昆仑造山带西北缘发育着大规模由英云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奥长花岗岩组成的大洋斜长花岗岩带。以该斜长花岗带中奥依塔克岩体和萨罗依岩体为研究对象,测得其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322.8±2.2Ma、319.0±1.7Ma,锆石均具较高的正εHf(t)值(11.06~16.93),模式年龄为320~540Ma(平均值为396.1Ma),大于其形成年龄。岩石具低的Al2O3、高Ca O和Mg O含量,强烈的富钠贫钾,稀土元素总量较低,LREE稍亏损或平坦型配分型式,通过与世界典型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对比,该斜长花岗岩带属于典型大洋斜长花岗岩,但相对具负Eu异常,富集K、Rb,亏损Nb、Ta元素。对该大规模斜长花岗岩的成因研究进行了探索,认为该斜长花岗岩带不是传统的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成因,而是在低压(0.1GPa)低温(737~781℃)条件下镁铁质洋壳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残留相为斜长石+角闪石±斜方辉石±钛铁矿(无石榴石)。结合区域资料,西昆仑西北缘斜长花岗岩带是在晚石炭世弧后盆地的伸展裂解环境下以乌鲁阿特组(玄武岩夹沉积岩)为代表的早石炭世新生镁铁质洋壳部分熔融所形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