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19篇 |
免费 | 280篇 |
国内免费 | 39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32篇 |
大气科学 | 247篇 |
地球物理 | 361篇 |
地质学 | 945篇 |
海洋学 | 122篇 |
天文学 | 119篇 |
综合类 | 113篇 |
自然地理 | 1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43篇 |
2022年 | 105篇 |
2021年 | 97篇 |
2020年 | 95篇 |
2019年 | 86篇 |
2018年 | 91篇 |
2017年 | 68篇 |
2016年 | 88篇 |
2015年 | 90篇 |
2014年 | 98篇 |
2013年 | 103篇 |
2012年 | 66篇 |
2011年 | 103篇 |
2010年 | 84篇 |
2009年 | 104篇 |
2008年 | 84篇 |
2007年 | 105篇 |
2006年 | 77篇 |
2005年 | 73篇 |
2004年 | 43篇 |
2003年 | 46篇 |
2002年 | 49篇 |
2001年 | 48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63篇 |
1998年 | 51篇 |
1997年 | 41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36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4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黑河新生地区西古兰河以北二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其形成时代为中侏罗世((163.8±1)Ma)。这些中侏罗世二长花岗岩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的Ⅰ型花岗岩,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和亏损高场强元素(Zr、Hf、Nb、Ta),元素Sr具有明显的负异常,表明其原始岩浆起源于地壳火成岩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资料同时代火成岩的组合特征和古太平洋板块的构造演化,认为该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而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可能为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造山后的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122.
基于T-S模糊神经网络的采空塌陷危险性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空区地面塌陷的危险性判别受地质因素、采矿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往往影响程度不同且部分因素之间又相互联系。为了能够较准确地对采空塌陷危险性进行评估,引入了T-S模糊神经网络模型。以北京西山地区采空塌陷为例,根据塌陷特点,分别选取了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覆盖层类型、第四系覆盖层厚度、覆岩强度、煤层倾角、采深采厚比、采空区埋深、采空区空间叠置层数8项影响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并建立了分级标准。将单因素评价指标均匀线性插值作为训练样本,建立了T-S模糊神经网络判别模型。利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对选取的8处采空区进行评估,结果分别为:Ⅰ、Ⅱ、Ⅲ、Ⅱ、Ⅲ、Ⅱ、Ⅲ、Ⅱ,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研究表明,利用T-S模糊神经网络研究采空塌陷危险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3.
Spatial associations between NDVI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The Heihe River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of Northwest China. Here,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is vulnerable, making it necessary to... 相似文献
124.
125.
胶东地区是我国最大金成矿聚集区,其金矿床的成因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很大争议,三山岛金矿床是胶东地区最大的金矿床,通过采用LA-ICP-MS分析不同阶段黄铁矿中微量元素组成,可以探讨成矿流体演化及成矿物质来源。根据野外地质特征及岩相学观察,结合SEM结构分析将三山岛金矿床的黄铁矿分为3个阶段,6个亚类,即黄铁绢英岩化带(Py1)中包裹大量绢云母和石英的Py1-a和表面光滑的Py1-b,石英—黄铁矿±菱铁矿脉(Py2)中富含矿物包裹体的Py2-a和与菱铁矿共生且表面光滑的Py2-b,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脉(Py3)中有很多细粒多金属硫化物包裹体的Py3-a和表面光滑的Py3-b。3个阶段黄铁矿晶格中金含量均很低,大部分小于1×10^-6,金主要以可见金形式存在。从早阶段到晚阶段黄铁矿中Au与Ag,Cu,Pb,Sb有较好的正相关性,且含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最早阶段黄铁矿中Co+Ni的含量很高(最高为9268×10^-6),反映了早期黄铁矿可能来源于岩浆岩源区,后期Co/Ni值逐渐降低,暗示了成矿流体温度逐渐降低。结合地质特征和黄铁矿微量元素研究,表明三山岛金矿床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深部岩浆热液储库,通过地震泵机制沿断裂构造多次侵位成矿。 相似文献
126.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SWCC)测试与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SWCC)表示了土中含水量与吸力之间的关系。文章介绍了6种常用方法,各有其适用范围。体积压力板仪可量测最大基质吸力值为1500kPa的干燥曲线和浸湿曲线;超过1500kPa时,可用盐溶液法进行量测;Tem-ple仪可量测基质吸力达100kPa的干燥曲线;滤纸法可用于测量土体的基质吸力与总吸力;Dew-point电位计可用于量测土样总吸力变化,尤其适合渗透吸力的量测;TDR探头适合于量测小于300kPa的基质吸力。用GDS非饱和土三轴仪可以进行SWCC测试,测试范围主要取决于陶土板的进气值。用准确的数学模型对测得的含水量、吸力数据进行拟合,对于预测非饱和土力学性质、渗透系数、抗剪强度及分析边坡稳定性有重要意义。由于准确测试SWCC难度较大,并且测试影响因素较多,所以根据土体孔隙大小分布和颗粒大小分布情况预测SWCC,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7.
对湖北大洪山地区一套紫红色砂-砾岩系沉积年代的再认识——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大洪山地区花山群六房咀组之上不整合覆盖了一套紫红色砂-砾岩。这套岩石的沉积时代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是南华纪早期;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晚侏罗世。利用LA-ICP-MS分析技术,对这套碎屑沉积岩进行了碎屑锆石U-Pb测年,获得有效年龄数据125组,年龄值变化范围较大(3223~771Ma),主要集中于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早期(约2500Ma)、古元古代(约2000Ma)和新元古代(约800Ma)3个时间段。对比鄂东南地区和三峡地区莲沱组岩石学特征和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认为其具有相似的物源,这套岩系沉积时代应该为南华纪早期而非晚侏罗世。综合分析扬子地块的前寒武纪年龄,认为扬子地块可能存在大量未岀露的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早期(约2500Ma)基底,约2500Ma的岩石应该是扬子地块深部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子地块存在广泛的古元古代(约2000Ma)岩浆活动,这期岩浆活动可能是Columbia超大陆聚合在扬子地块的响应。新元古代(约800Ma)扬子地块北缘存在Rodinia超大陆裂解同期裂谷,裂谷内基性岩可能为大洪山地区南华纪地层中基性岩砾石的物源。 相似文献
128.
坡体地下水位上升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实时排出地下水是防治边坡地质灾害的有效手段。虹吸排水具有免动力和流动过程由液位变化自动控制的物理特性,可满足实时排出坡体地下水的需要,但虹吸管中空气积累会导致虹吸过程中断,制约了边坡虹吸排水技术的推广应用。溶解于水的空气因虹吸管内压力降低而释出是形成气泡的物理基础。实验结果表明,虹吸进水口水面以上垂直高度3.5 m以上就会出现大量气泡,经过虹吸顶点后,气泡发生强烈的兼并形成大气泡。当虹吸管的进出水口的水头差较大时,气泡间的水弹容易推动气泡从出水口排出。当虹吸管直径大于5 mm时,缓慢的虹吸流动,会发生管内气泡的积累,最终破坏虹吸过程;虹吸管的直径小于4 mm时,可以形成基本稳定的弹状流。因此,为保持边坡虹吸过程长期有效,经常性降雨并且坡体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可选用直径为5 mm的虹吸管,非经常性降雨的地区应选择小于等于4 mm的虹吸管。 相似文献
129.
喻雄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9,32(1)
笔者结合高速公路勘测设计中的实践,介绍高速公路接线处中线偏差的处理及调整方法,介绍了其在AutoCAD中处理的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130.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and driving forces of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in Jing River Basin,northwest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Lihong Xu Zhongjie Shi Shulan Zhang Xinzheng Chu Pengtao Yu Wei Xiong Haijun Zuo Yunni Wang 《水文研究》2015,29(23):4846-4862
Evapotranspir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hydrological cycle, which integrates atmospheric demands and surface conditions. Research on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ETo) enables understanding of climate change and its effects o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water resources. In this study, ETo was estimated by the FAO‐56 Penman–Monteith method in the Jing River Basin in China, based on daily data from 37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from 1960 to 2005. ETo trends were detected by the Mann–Kendall test in annual, seasonal, and monthly timescales. Sensitivity coefficient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contribution of important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to ETo. 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especially irrigation on ETo was also analyzed. We found that ETo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in most of the basin in all seasons, except for autumn, which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was generally the most sensitive parameter for ETo, followed by relative humidity, solar radiation, mean minimum temperature, and wind speed. Wind speed was the most dominant factor for the declining trend in ETo. The more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ETo for agricultural and irrigation stations was mainly because of the more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wind speed and sunshine hours, a mitigation in climate warming, and more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relative humidity compared with natural stations and non‐irrigation stations. Changes in ETo and the sensitivity coefficient of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in relation to ETo were also affected by topography.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ETo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will enable efficient us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water resources, which coul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Jing River Basin.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