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931篇 |
免费 | 6644篇 |
国内免费 | 344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905篇 |
大气科学 | 2059篇 |
地球物理 | 2571篇 |
地质学 | 9378篇 |
海洋学 | 2890篇 |
天文学 | 221篇 |
综合类 | 1068篇 |
自然地理 | 192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1篇 |
2024年 | 526篇 |
2023年 | 628篇 |
2022年 | 949篇 |
2021年 | 1167篇 |
2020年 | 929篇 |
2019年 | 968篇 |
2018年 | 899篇 |
2017年 | 881篇 |
2016年 | 868篇 |
2015年 | 1045篇 |
2014年 | 973篇 |
2013年 | 1178篇 |
2012年 | 1263篇 |
2011年 | 1221篇 |
2010年 | 1137篇 |
2009年 | 1086篇 |
2008年 | 1217篇 |
2007年 | 1050篇 |
2006年 | 1108篇 |
2005年 | 871篇 |
2004年 | 695篇 |
2003年 | 468篇 |
2002年 | 479篇 |
2001年 | 463篇 |
2000年 | 358篇 |
1999年 | 184篇 |
1998年 | 62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40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15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5篇 |
1976年 | 2篇 |
1964年 | 2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GIS的社会化及公众GIS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GIS(地理信息系统 )的发展继专业化和行业化阶段之后 ,正处于社会化发展阶段。在该阶段 ,GIS的主要作用是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文章在分析了GIS的这种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公众GIS”的概念 ,即 :直接面向公众 ,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和辅助公众进行行为决策的地理信息系统。与传统GIS相比 ,公众GIS更具有信息服务业的特点。公众GIS的建设应该突出信息的全面性、现势性和准确性、系统的友好性以及数据的易维护性等原则。公众GIS的关键技术包括数据采集、网络、数据库、多媒体以及系统的友好性设计等技术。公众GIS在建设全国城市公众信息服务网、全国交通旅游信息网以及汽车导航信息系统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对公众GIS的实例———“今日武汉”公众查询系统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2.
利用流动台网和固定台站的地震观测数据,采用有限差分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腾冲及邻近地区的地壳P波速度结构,分析了腾冲火山区的岩浆活动和龙陵七级地震的深部构造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腾冲火山区的地壳结构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浅表层偏低的速度主要为盆地内部的松散沉积层、新生代火山堆积及断裂附近的流体裂隙和热泉活动所致;5~15 km之间的高速体可能代表了早期火山通道内冷却固结的岩浆侵入体或难挥发的超铁镁质残留体;地壳深部的低速体则反映了熔融或半熔融的岩浆体,推断火山区下方的岩浆活动与龙陵七级地震震源区地壳深部的岩浆侵入来自同一源区——现今壳内岩浆活动的主要区域.龙陵震源区的地壳速度结构横向变化较大,怒江断裂东侧和龙陵断裂西侧为高速特征,介质应变强度较大,为应力积累的主要载体;两断裂之间的低速区向下延伸至下地壳,可能与地壳深部的岩浆侵入有关;龙陵断裂和怒江断裂明显控制了这一区域的岩浆活动,七级地震正是发生在断裂下方的速度边界附近.地壳介质强度的横向变化导致了震源区应力积累的不均一性,深部岩浆的聚集和动力作用是龙陵地区发生强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3.
Hill Instability Analysis of TLP Tether Subjected to Combined Platform Surge and Heave Mot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Hill instability analysis of Tension keg Platform (TLP) tether in deep sea. The 2-D nonlinear beanl model, which is undergoing coupled axial and transverse vibrations, is applied.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are reduced to nonlinear Hill equation by use of the Galerkin' s method and the modes superposition principle. The Hill instability charted up to large parameters is obtained. An important parameter M is defined and can be expressed as the functions of tether length, the platform surge and heave motion amplitudes. Some example studies are performed for various envirotnnental condition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nonlinear coupling between the axial and transverse vibrations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response of structure. It needs to be considered for the accurate dynamic analysis of long TI2 tether subjected to the combined platfolna surge and heave motions. 相似文献
34.
西江流域致洪暴雨的准双周振荡及大气环流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做好西江流域致洪暴雨的中期预报,采用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分析了1961—2008年西江流域13次致洪暴雨期间降水与850 hPa风场的低频振荡特征,研究了850 hPa风场的10~30天低频传播对致洪暴雨的影响,并采用合成分析建立了由西风带系统导致的致洪暴雨准双周振荡的大气环流模型。结果表明,致洪暴雨期间降水主要以10~20天的准双周振荡为主,它们多数与西江流域850 hPa风场8~35天振荡的正位相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来自西江流域以南逐渐向北传播的低频纬向风或来自30 °N附近逐渐南传并加强的低频纬向风与多数来自西北太平洋向西传播的低频纬向风在西江流域相遇,是导致致洪暴雨具有准双周振荡的可能原因之一。当500 hPa巴尔喀什湖以东的高压脊开始隆起并逐渐东移,我国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逐渐转为明显的华北低槽控制,华南由青藏高原东部弱的西风槽转为明显的高空槽控制,副高不断加强西伸,同时850 hPa上空来自孟加拉湾穿过中南半岛的西南风不断加强,位于华南急流轴以西弱的气旋性弯曲也不断加强,地面上转为东高西低、等压线经向度明显,西江流域致洪暴雨开始并逐渐达到强盛期。这些特征可作为西江流域致洪暴雨的中期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5.
国外农情遥感监测系统现状与启示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大范围的可靠农情信息对粮食市场及相关政策的制定至关重要,是保障区域及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依据,在全球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剧烈的背景下,对这一信息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传统农情信息的获取依赖于庞大的调查队伍和大量的调查工作,信息的获取存在成本高、时效性差和结果受主观影响大的缺点.伴随着近30年遥感技术本身及其在农情信息获取领域能力的提升,一些国家与国际组织建设了各自的农情遥感监测系统,并开展了运行化的监测.对美国、欧盟、FAO、加拿大、巴西、阿根廷、俄罗斯、印度等主要的农情遥感监测系统进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对这些系统的分析得到一些农情监测系统建设的启示.指出作物种植面积估算、单产预测、长势监测、旱情监测是农情遥感监测中最主要的4个主题.在面积估算方面,各个系统在遥感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对地面调查的依赖并没有减少,甚至得到了强化,这与遥感降低地面调查的初衷相违背,导致遥感技术在大范围农情监测中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单产预测方面,需要发展独立的遥感预测方法.提升遥感的作用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农情遥感监测系统建设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36.
37.
38.
39.
DWG三维模型作为一种成熟的三维模型格式已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将其放置到多种三维设计平台中,而许多平台并不直接支持该格式,这限制了DWG格式三维模型的重复利用。本文首先分析了DWG三维模型格式,而后利用DWG.SDK二次开发包,实现了将DWG三维模型转换为X三维模型的方法并通过实例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该方法拓宽了DWG三维模型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40.
应用分析模型是面向专业应用领域GIS的关键模块之一,其设计和实现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移植性,从而达到软件复用、降低系统维护成本的目标。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对辽宁省鞍山市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系统中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分析模型模块进行分析和设计,提出分别封装表达地质灾害分析模型方法的抽象类(class CModel)、描述灾害评价因子的抽象类(class CFactor),以及描述灾害分析单元格的抽象类(class CGridLayer)的设计方案,达到模块划分的“高内聚、低耦合”要求,便于模块的修改和扩展。以描述单元格的抽象类(class CGridLayer)作为模块与GIS平台的中间层,面向模块屏蔽不同GIS平台的实现细节,使得模块具备良好的可移植性。最后,以MapGIS 6.5为平台,按上述设计方案构建鞍山市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系统并投入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