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89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95篇
地质学   209篇
海洋学   50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Organic-inorganic interaction exists universally and is important in the process of mineral resources formation.It is the essential reason why organic oil,gas,coal and inorganic uranium coexist,accumulate,and mineralize in the same sedimentary basins.Hydrocarbon-generating simulatio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sing low-matur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containing kerogen type III with uranium(UO2CO3 solution)add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uranium on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uranium can enhance the yield of gas hydrocarbon,promote the total gas output,and increase the total hydrocarbon production(mass or volume).Uranium may lower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threshold temperature and lead to the generation of liquid hydrocarbon in the relative low temperature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Uranium can enhance the yield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promote the low molecular weight hydrocarbons generating,and in turn increase the content of CH4 and the content of dry gas of the generated hydrocarbons.Uranium is one of the potential inorganic accelerating factors of the immature hydrocarbons.  相似文献   
412.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中海洋内波的特征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内波在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中具有特定纹理分布,因此可以根据海洋内波SAR图像的纹理分布特性,进行内波海面特征检测。利用功率谱对具有不同纹理特征的SAR图像进行分析,并对特征进行分类统计得出内波的功率谱特征。在海洋内波区域,利用多孔小波变换及多尺度融合提取海洋内波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波-流散射系数进行提取。提出了"内波特征的功率谱特征-多孔小波综合检测算法",为海洋内波参数反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13.
叶灿  成泽毅  高宇  宋金宝  李爽 《海洋与湖沼》2023,54(6):1537-1550
当水流经过海洋地形时,水流的不稳定性会引起垂向混合并伴随大量湍流过程。针对传统海气耦合模式缺少在湍流尺度上讨论海洋地形与风速对海气相互作用影响的问题,使用并行大涡模拟海气耦合模式(the parallelized large eddy simulation model, PALM)在5 m/s的背景风场下,引入理想立方体地形,对比有无地形的影响;设置地形边长为L,高为3L (其中大气部分高L), L与水深H之比为L/H=1/2;然后保持地形条件不变。设置5、10和15 m/s三种风速,讨论风速对小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表明:地形在大气部分减弱顺风向速度,增强侧风向速度,影响0~5L的高度区域,而对垂向作用较小;无地形条件下湍流垂向涡黏系数Km在-0.3L时,水深达到最大值0.024 m2/s,有地形条件下Km在-0.8L时,达到最大值为0.16 m2/s,地形的存在使得上层海洋混合加强, Km最大值增加1个数量级。随风速增大海洋和大气中的净热通量、淡水通量和浮力通量都相应...  相似文献   
414.
概述了2014年12月15~19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秋季大会,充分展示了此次大会上震磁研究的的新进展与新成果,讨论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前景。震磁研究是地震预测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结果显示,局部地区岩石圈磁异常变化含有震磁前兆信息,是研讨与预测区域地震活动性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15.
单齿冲击作用下破岩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灿  伍开松  廉栋  袁晓红 《岩土力学》2015,36(6):1659-1666
研究牙齿冲击下破岩机制是提高冲旋破岩效率的理论基础,目前对牙齿低速冲击下的岩石力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仿真和试验,因此,有必要研究牙齿低速冲击下的破岩机制。首先分析了单齿冲击下岩石破碎坑的形貌,提出了分区建立物理模型和力学模型。考虑到单齿冲击的低速条件和岩石围压效应,得到修正的球形空腔膨胀理论,推导了岩石破碎坑的密实区、开裂区、弹性区3个区域的应力与位移解析解。利用Matlab对各区域解析解进行数值求解,得到了围压、质点运动速度以及岩石物理性质参数等对破碎坑各区域无量纲应力和位移变化的影响,采用仿真试验验证结果的正确性。该模型不仅解释了岩石破碎坑的形成,而且也提供了一种分析牙齿冲击破岩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416.
在深入研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产权转移过程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地票制度下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基于"属地管理"原则,采用"纵向监管、横向协作"方式设计了省、市、县三级联动一体化产权产籍监管数字平台。实现了土地产权登记、拆迁复垦管理、产权转移监管和产权信息统计查询等一系列功能,为土地流转的管理和相关决策提供信息化手段与支持。依托课题项目在重庆城乡统筹示范区开展农村土地流转过程数字化监管技术集成及应用示范,实现了地籍数据一体化、业务流程连续化、监督执行分离化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417.
采用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全球最终分析格点资料和地球环境静止卫星资料对2006年7月27日威海地区暴雨成因进行了观测分析。发现0605号台风格美东侧和副高西侧的急流携带大量水汽的暖湿空气,与西北小槽前的干冷空气在山东半岛上空交汇,引发了该地区的特大暴雨。分析表明水汽输送对该暴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采用区域大气模式(RAMS)对该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合理地反映了降水范围和降水量。模拟结果表明,山东半岛附近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为暴雨的爆发提供了直接的动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418.
侯淑梅  孙敬文  孙鹏程  谷山青  邱粲  刘程 《气象》2020,46(2):200-211
利用2008—2017年4一10月山东省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简称全部站)和国家气象观测站(简称国家站)逐小时1 mm以上降水量资料,通过对比分析,探究不同分辨率数据对极端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的刻画效果。结果表明如下:全部站小时降水量的偏态特征比国家站明显,若分析小时降水量的平均状态,两者均具有代表性,若分析短时强降水的极端性,全部站数据更具有优越性。将各站第99.5%分位数作为极端短时强降水的阈值最合理,全部站和国家站对于30~45 mm阈值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45 mm以上的阈值,全部站的数值和范围均大于国家站。山东省大部地区的极端短时强降水强度集中在40~60 mm·h~(-1),全部站和国家站在此区间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国家站数据不能刻画40 mm·h~(-1)以下和60 mm·h~(-1)以上的极端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极端短时强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密切相关。鲁东南地区的极端短时强降水强度、日最大降水量及夏季降水量、年降水量均居山东省之首,鲁西北地区虽然强降水频次高、强度大,但与年降水量和夏季降水量没有正相关关系。全部站与国家站极端短时强降水频次的月变化和日变化特征一致,但国家站不能完全代表山东省极端短时强降水强度的月变化和日变化平均状况,全部站数据能更准确地反映山东省的时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19.
<正>2014年4月,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WGⅢAR5)正式发布[1],由58个国家的235位主要作者和38位编审共同起草完成,其中有14名中国专家。报告共4部分16章,引用文献总数为9276篇次,其中引言部分(第1章)236篇次,框架性问题(第2~4章)1970篇次,减缓气候变化的路径(第5~12章)5070篇次,政策、体制和资金评估(第  相似文献   
420.
2007年8月10—12日山东半岛持续性特大暴雨的维持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8月10—12日发生在山东半岛持续性特大暴雨的特征及维持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持续性特大暴雨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稳定少动和其边缘不断有冷空气侵入有关;雷达回波强度图上,10—11日最强回波>50 dBz,12日回波强度在40~45 dBz,其径向速度的零速度线表现不同,但均反映为暖平流;暴雨前期山东半岛具备了发生强雷暴所需的不稳定大气层结,副高边缘的低空东南急流为山东半岛输送了充足的水汽,从而有利于山东半岛暴雨的维持;暴雨维持的动力场特征为:散度场维持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垂直速度场为较强的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