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85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110篇
地质学   214篇
海洋学   47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柴轶凡  张灿  孔令阳  赵成 《湖泊科学》2018,30(6):1732-1744
高海拔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对气候变化和营养输入的响应十分敏感.在人类活动逐渐加强的背景下,高山湖泊高分辨率的沉积物记录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演变过程.选取云南西北部典型高山湖泊——错恰湖,获取长度37 cm的连续湖泊沉积序列,基于铅铯测年法得到年代深度模型,并对湖芯样品进行总有机碳、总氮及正构烷烃的多指标测定和元素测量,结合气象监测数据探讨分析错恰湖的有机质来源和流域环境演化特征.根据气候代用指标的变化,两百年来错恰湖泊环境及区域气候演化可以分成4个主要阶段:1807-1900年:湖泊水位上升、湖面扩大,有机质丰度下降,有机质以外源贡献为主,内源比例上升;1900-1950年:湖泊水位开始下降、湖面收缩,有机质丰度下降,外源有机质来源增加;1950-1982年:湖泊水位下降、湖面进一步收缩,有机质丰度下降,外源输入比例继续增加;1982-2007年:湖泊水位下降、湖面收缩,有机质含量上升且以陆源输入为主,同时内源贡献比例开始增加.在元素测定结果中,人类活动对应了湖泊沉积重金属含量变化的3个阶段:1950年以前,重金属含量低且稳定,可视作自然背景阶段,人类影响忽略不计;1950年以后,湖泊流域工农业逐渐发展,人为干扰凸显;直到1982年以后,冶炼工业的进步加强了重金属的污染态势,并通过大气传输沉降被湖泊沉积物记录.错恰湖沉积记录的分析讨论在总结该区域气候环境演化历史的同时,加深了对气候人类活动湖泊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过程的理解,为高山湖泊响应人类活动影响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82.
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实践:2003-2012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始于2003年,每年汛期(5~9月)向公众社会发布预警信息,警示群众注意防范降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本文概略介绍了2003-2012年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工作机制、技术方法和预警效果等方面的成就。工作机制方面,采用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的分级运行管理方式,并不断健全和完善了预警合作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技术方法方面,创建了隐式统计预警(临界降雨量判据法)和显式统计预警(地质环境与降雨多参数耦合判据)两代预警模型,并研发了相应的业务运行系统,有效指导了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典型地区专业监测预警研究。预警成效方面,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多种媒体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使社会公众特别是基层社区居民的防灾意识显著增强,减灾知识逐渐增长,合理利用地质环境,主动防治地质灾害已在中国取得广泛的共识。  相似文献   
83.
泡沫混凝土隧道减震层减震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泡沫混凝土隧道减震材料,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密度、围压、应变率条件下泡沫混凝土材料的力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试样的单轴破坏形态由骨架坍塌破坏逐渐转化为劈裂剪切破坏,峰后应变软化与材料脆性增强;随着围压的增加,材料强度增加且延性增强,峰后由应变软化逐渐转换为应变硬化。在中等应变率范围内(10?5/s ~10?3/s),随着应变率的增加,泡沫混凝土材料的强度近似呈指数增长,同时峰后残余应力增长明显,且塑性应变越大,应变率对峰后应力的影响越大。基于上述试验结果初步建立了泡沫混凝土材料的本构模型。依托嘎隆拉隧道,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减震层剪切模量、厚度及减震层-衬砌界面特性3个因素对减震效果的影响规律,相关研究成果可为高烈度区隧道工程减震层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
针对室内空间特点以及人类对室内位置服务的迫切需求,探讨了适合室内空间语义查询的方法。基于全息位置地图室内空间本体模型,描述室内空间对象及与之相关的人、事的属性信息及其关系,以室内空间本体概念及其属性作为查询原语,增加查询函数实现室内特有的空间关系(如“对面”、“楼上”和“楼下”等)的计算与查询,扩展了SPARQL查询语言基本语法。设计了室内本体查询语言IndoorSPARQL,开发自定义查询语言解析器,初步实现了顾及空间计算的室内空间语义查询。最后,利用Protégé本体建模工具对试验区进行本体实例建模,采用自定义查询语言IndoorSPARQL进行室内语义查询,并将结果可视化。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自定义语言IndoorSPARQL的查询方法可有效地支持顾及室内空间计算的复杂语义查询。  相似文献   
85.
帕米尔东北缘地壳结构的P波接收函数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位于新疆帕米尔东北缘地带12个固定数字地震台和天山动力学Ⅱ期10个流动宽频带数字地震台记录的高质量远震波形数据,应用接收函数H叠加方法研究了帕米尔东北缘的地壳厚度-泊松比特征和部分台站下方的壳内界面深度.研究发现:(1) 帕米尔东北缘的Moho面起伏变化剧烈,其总体分布呈现东薄西厚、南厚北薄的特征,由塔里木盆地向天山延伸,地壳厚度约从45 km加深到55 km,从塔里木盆地向西昆仑山延伸,地壳厚度约从45 km加深到69 km;(2)沿着天山动力学Ⅱ期剖面,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台站的壳内间断面的深度约为13~16 km,向北进入天山南麓加深到20 km左右,继续向北进入南天山山区壳内间断面不明显,可能暗示塔里木盆地基底向北俯冲,俯冲距离可能到达南天山的山前;(3)研究区地壳泊松比变化复杂(约从0.20到0.31),显示地壳物质组成的复杂性和显著的不均匀构造;(4)整个研究区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天山动力学Ⅱ期剖面的结果表明,从塔里木盆地北缘到西南天山,地壳厚度和泊松比之间存在反相关关系,意味着天山地壳的增厚可能主要是通过以长英质岩石为主要组成成分的上地壳叠置而成;(5) 研究区全部地震台地壳厚度与海拔高程的线性回归方程表明地壳厚度与海拔的相关性相对较弱(相关系数为0.66),天山动力学Ⅱ期10个台站的地壳厚度与海拔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5),可能表明沿该剖面地壳整体上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86.
Empirical prediction of coseismic landslide dam form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 an empirical method to estimate the volume threshold for predicting coseismic landslide dam formation using landscape parameters obtained fro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DEMs). We hypothesize that the potential runout and volume of landslides, together with river features, determine the likelihood of the formation of a landslide dam. To develop this method, a database was created by randomly selecting 140 damming and 200 non‐damming landslides from 501 landslide dams and > 60 000 landslides induced by the Mw 7.9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in China. We used this database to parameterize empirical runout models by stepwise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We find that factors controlling landslide runout are landslide initiation volume, landslide type, internal relief (H) and the H/L ratio (between H and landslide horizontal distance to river, L). In order to obtain a first volume threshold for a landslide to reach a river, the runout regression equations were converted into inverse volume equations by taking the runout to be the distance to river. A second volume threshold above which a landslide is predicted to block a river was determined b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iver width and landslide volume of the known damming landslides. The larger of these two thresholds was taken as the final damming threshold. This method was applied to several landslide types over a fine geographic grid of assumed initiation points in a selected catchment. The overall prediction accuracy was 97.4% and 86.0% for non‐damming and damming landslides, respectively. The model was further tested by predicting the damming landslides over the whole region, with promising results. We conclude that our method is robust and reliable for the Wenchuan event. In combination with pre‐event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and frequency–size assessments, it can be used to predict likely damming locations of future coseismic landslides, thereby helping to plan emergency response.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87.
Mercury concentrations (HgT) in fine-grained fraction (<63 μm) of core sediments of the Hugli–Matla–Bidyadhari estuarine complex, India were analyzed. Results revealed a wide range of spatial variations (<4–93 ng g−1 dry weight) with a definite enhancement level at the lower stretch of the estuarine complex infested with mangrove plants, which might act as a sink to HgT. An elevated concentration of Hg was encountered in surface/subsurface layer of the core in majority of the cases resulting from physical, biogenic and postdepositional diagenetic processes that remobilized and resuspended the metal from deeper sediments.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Hg and clay fraction content of the sediments, while the correlations of Hg with Al, Fe and Mn were poor. Based on the 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I geo) and effects range-low (ER-L) value,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sediments are less polluted and thus there is less chance of ecotoxicological risk to organisms living in sediments.  相似文献   
88.
随着中国住房改革的推进,城市居民通过居住迁移进行住房调整的行为日趋频繁。居住迁移作为城市空间分异和重构的微观机制在城市地理学、住房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现有研究主要考察居住迁移的发生概率和驱动因素,较少论及居住迁移中的区位选择。论文基于2018年“上海市居民住房和生活空间调查”问卷,采用生命历程和时间地理学视角,刻画居民居住迁移的时空轨迹,并使用多项逻辑斯蒂回归模型探究居住迁移前后居住区位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上海市居民居住迁移的主要区位选择为跨环线向外迁移,但不同世代、不同户口、不同住房产权的居民的居住区位选择有较大差异。生命历程中的年龄、可达性中的工作单位区位以及住房属性中的产权性质都是影响居住迁移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9.
通过引入地质灾害潜势度,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统计模型解决了雨量判据法不能明确表达地质环境条件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潜势度计算、大气降雨变量设计、预警方程优化3方面的改进方法。为提高潜势度计算的准确性,增加了基于卡方检验的地质环境因子独立性判别步骤;对地质环境因子确信程度初始值和权值计算中确信程度变化量初始值设置进行了规定;并将预警模型中累计雨量修正为更为合理的有效累计雨量。在现有的预警方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联合概率分析的预警方程,避免了其与基本地质认识和物理规律存在一定距离、方程系数的意义不明确的局限。以2009年7月2日发布的24 h雨量预报为例,计算结果表明:虽然预报区域面积从101 008 km2减小到27 553 km2,但是地质灾害点落入预报区的比例从44%增加到62%。这说明通过改进的预警模型理论上更加严密,空间准确率有所提高,空报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90.
以天山乌鲁木齐河上游作为研究对象, 结合乌鲁木齐河上游近50 a的实测月均径流变化资料, 对未来的月均径流进行了预测. 基于对重现水平的95%置信区间进行估计的结果表明, 乌鲁木齐河上游重现期为10 a、25 a、50 a和100 a的月均径流量极大值分别约为35.4 m3·s-1、39.9 m3·s-1、43.2 m3·s-1和46.3 m3·s-1;重现期为10 a、25 a、50 a和100 a的月均径流量极小值分别约为0.60 m3·s-1、0.43 m3·s-1、0.30 m3·s-1和0.18 m3·s-1. 在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 乌鲁木齐河上游在2058年前后枯水期时可能发生断流现象. 该研究对乌鲁木齐河径流变化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