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73篇
  免费   3924篇
  国内免费   2109篇
测绘学   1574篇
大气科学   1415篇
地球物理   1962篇
地质学   6278篇
海洋学   1520篇
天文学   185篇
综合类   886篇
自然地理   1086篇
  2025年   14篇
  2024年   290篇
  2023年   360篇
  2022年   585篇
  2021年   626篇
  2020年   550篇
  2019年   667篇
  2018年   602篇
  2017年   590篇
  2016年   611篇
  2015年   619篇
  2014年   606篇
  2013年   768篇
  2012年   785篇
  2011年   791篇
  2010年   738篇
  2009年   726篇
  2008年   701篇
  2007年   656篇
  2006年   670篇
  2005年   491篇
  2004年   375篇
  2003年   339篇
  2002年   414篇
  2001年   393篇
  2000年   241篇
  1999年   182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4年   2篇
  1957年   5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地理学时空数据分析方法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随着地理空间观测数据的多年积累,地球环境、社会和健康数据监测能力的增强,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时空数据集大量生成,时空数据分析实践呈现快速增长。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总结了时空数据分析的7类主要方法,包括:时空数据可视化,目的是通过视觉启发假设和选择分析模型;空间统计指标的时序分析,反映空间格局随时间变化;时空变化指标,体现时空变化的综合统计量;时空格局和异常探测,揭示时空过程的不变和变化部分;时空插值,以获得未抽样点的数值;时空回归,建立因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时空过程建模,建立时空过程的机理数学模型;时空演化树,利用空间数据重建时空演化路径。通过简述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输入输出、适用条件以及软件实现,为时空数据分析提供工具和方法手段。  相似文献   
52.
基于GIS的黄河上游龙羊峡库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项研究以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龙羊峡库区为研究区,应用遥感与GIS一体化的方法,建立了库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在系统的支持下,利用多时相、多波段TM遥感数据,对库区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监测分析,揭示了库区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现状,以及建库近十年来生态环境时空演化的过程与发展趋势,为库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项研究利用遥感和GIS技术,采用生态环境综合分类系统,在一次分类处理中通过多层次不同级别的组合获得了基于同一信息源的土地沙漠化、草场盖度、土地利用处地覆盖等多种环境类型信息,并利用环境信息模型对库区的土壤侵蚀进行了评价。基于GIS的分类后再处理使遥感分类精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研究表明,在GIS的支持下充分利用遥感信息监测与评价生态环境,是区域生态环境定量化研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3.
通过莫高窟窟顶野外风洞实验对不同覆盖度砾石床面风速梯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床面砾石平均高度以下风速梯度随砾石覆盖度变化比较杂乱,而砾石平均高度以上风速梯度随覆盖度增加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从覆盖度5%到35%风速逐渐减小, 40%~80%趋于稳定,35%最小。据此,大气边界层可明显分为两层,约以砾石平均高度为界,下层定义为粗糙亚层,上层定义为惯性亚层。粗糙亚层风速梯度随砾石间距高度比D/H值的变化同样比较杂乱;惯性亚层风速梯度随砾石间距高度比D/H值的变化规律比较一致:风速在D/H值0.3~1.5段趋于稳定,2.0~4.0段风速逐渐增大,1.5处风速最小。另外,对砾石床面不同高度阻风效应的计算表明,砾石床面的阻风作用在砾石床面表面附近最强(0.75 H~1.1 H),粗糙亚层阻风作用随高度增大而增大,惯性亚层阻风作用随高度增大逐渐减小。该粒径砾石阻风效应最优间距高度比D/H值为1.5,最优间距为3 cm,最优覆盖度为35%,为砾石防沙工程的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4.
煤层瓦斯渗透率是影响瓦斯抽采和动力灾害防治的重要参数。为了研究煤体损伤和剪胀变形对渗透率的影响,首先引入损伤变量反映煤体损伤破坏状态,建立了基于体应变增量的煤体损伤本构模型。并采用Hurst指数表征裂隙表面粗糙度,基于裂隙表面的分形特征,建立了裂隙渗透率在压缩和剪切作用下的演化模型。通过对TOUGH2和FLAC3D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基于双重孔隙模型的TOUGH2(CH4)-FLAC气-固耦合数值分析工具。采用本软件对煤样单轴压缩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煤体的破坏是损伤单元累积和贯通的结果,最终形成贯通煤体的损伤带是造成煤体失稳破坏的主因;围岩内的渗透率增加区域与损伤区位置基本一致,其中裂隙系统的渗透率增加幅度最大可达2个数量级;剪切破坏区的裂隙发生剪胀变形,引起裂隙渗透率大幅增加。建立的理论模型与数值计算工具为制定瓦斯治理措施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5.
谭成印    王根厚  李永胜   《地质通报》2010,29(0203):436-445
近年来,多宝山成矿区先后发现了小泥鳅河金矿、三道湾子金矿、争光金锌矿、铜山金矿、上马厂金矿、小新屯金矿点等一大批金银钼锑资源潜力很大的化探异常。依据这些新的矿产勘查和区域地质调查新成果,总结了多宝山成矿区近年来取得的新近展及其地质意义。目的是为多宝山地区的整装勘查与资源潜力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6.
赵燕  第五春荣  孙勇  朱涛  王洪亮 《岩石学报》2013,29(5):1698-1712
敦煌杂岩位于塔里木克拉通的东部,探寻和研究其中的早前寒武纪地质体对于探讨敦煌地块早前寒武纪地壳的形成和演化及其构造归属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甘肃敦煌水峡口地区的敦煌杂岩主要由英云闪长质片麻岩、花岗闪长质片麻岩以及表壳岩石组成.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测得水峡口英云闪长片麻岩和花岗片麻岩原岩的形成年龄分别为2561±16Ma和2510±22Ma,确证了在敦煌杂岩中存在太古宙岩石.此外,还获得斜长角闪岩的变质年龄为1806±14Ma,推测其原岩岩浆可能来自古老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根据已有的资料提出在古元古代晚期(1.80 ~ 1.85Ga)敦煌杂岩经历了一期较广泛的变质作用.锆石Hf同位素显示~2.5Ga的岩石年龄在敦煌地块代表新太古代晚期重要地壳生长时期,而~1.8Ga的构造-热事件则是以古老地壳物质循环再造为主.这些资料显示敦煌地块和华北克拉通在早前寒武纪经历了类似的地壳形成和演化过程,且共同记录了全球性的Columbia碰撞造山事件信息.  相似文献   
57.
二红洼镁铁-超镁铁杂岩体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哈密二红洼镁铁-超镁铁杂岩体地表分南北两个岩体,深部可能连为一体,可划分为两个侵入期、四个岩相.第一侵入期构成岩体的主体部分,分异良好,由重力结晶分异形成自橄揽岩相、橄榄辉长岩相向含石英苏长辉长岩相的分异趋势,基性程度依次降低.岩浆多次贯入使得纵向上橄榄岩相和橄榄辉长岩相重复出现.第二侵入期辉长苏长岩相分异程度低,岩性稳定,为岩浆快速冷凝的产物.岩浆属于拉斑玄武岩系列,发生过金属硫化物熔离,有利于铜镍硫化物成矿.  相似文献   
58.
对CPLD(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技术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作了简要介绍,揭示了该技术在现代数字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利用CPLD对时统设备IRIG-B码产生器进行集成,其实验结果表明,集成了的B码产生器不但简单、可靠,而且便于调试,克服了以往硬件电路复杂的缺点.  相似文献   
59.
太行山南端浅层速度结构成像和隐伏断裂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太行山南端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运用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该区域的浅层P波速度结构和基底面展布形态,发现剖面浅部的P波速度变化与沉积盖层厚度和断裂分布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利用跨断裂完成的浅层地震反射剖面,对区域内2条第四纪隐伏活动断裂进行高分辨率成像。结果表明,汤西断裂为东倾的正断层,控制汤阴地堑的西边界,活动年代为中更新世;汤东断裂为西倾的正断层,是汤阴地堑的主控边界断裂,活动年代为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60.
Sea cucumbers are traditional marine food and Chinese medicine in Asia. The rapid expansion of sea cucumber market has resulted in various problems, such as commercial fraud and mislabeling. Conventionally, sea cucumber species could be distinguished by their morphological and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their identification becomes difficult when they are processe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new convenient method of identifying and distinguishing sea cucumber specie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 analysis of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I gene (COI) was used to identifing five sea cucumber species (Apostichopus japonicus, Cucumaria frondosa, Thelenota ananas, Parastichopus californicus and Actinopyga lecanora). A 692 bp fragment of COI was searched for BamHI, KpnI, PstI, XbaI and Eco31I restriction sites with DNAMAN 6.0, which were then used to PCR-RFLP analysis. These five sea cucumber species can be discriminated from mixed sea cucumbers. The developed PCR-RFLP assay will facilitate the identification of sea cucumbers, making their source tracing and quality controlling feasi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