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31篇 |
免费 | 1802篇 |
国内免费 | 124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74篇 |
大气科学 | 1402篇 |
地球物理 | 1795篇 |
地质学 | 3414篇 |
海洋学 | 1047篇 |
天文学 | 222篇 |
综合类 | 834篇 |
自然地理 | 79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102篇 |
2023年 | 158篇 |
2022年 | 342篇 |
2021年 | 373篇 |
2020年 | 381篇 |
2019年 | 314篇 |
2018年 | 360篇 |
2017年 | 363篇 |
2016年 | 428篇 |
2015年 | 296篇 |
2014年 | 394篇 |
2013年 | 358篇 |
2012年 | 336篇 |
2011年 | 364篇 |
2010年 | 404篇 |
2009年 | 358篇 |
2008年 | 299篇 |
2007年 | 308篇 |
2006年 | 265篇 |
2005年 | 202篇 |
2004年 | 188篇 |
2003年 | 206篇 |
2002年 | 198篇 |
2001年 | 183篇 |
2000年 | 204篇 |
1999年 | 311篇 |
1998年 | 291篇 |
1997年 | 276篇 |
1996年 | 229篇 |
1995年 | 241篇 |
1994年 | 211篇 |
1993年 | 170篇 |
1992年 | 152篇 |
1991年 | 92篇 |
1990年 | 91篇 |
1989年 | 73篇 |
1988年 | 51篇 |
1987年 | 39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25篇 |
1984年 | 29篇 |
1983年 | 15篇 |
1982年 | 18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12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5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本文回顾和总结了不同纬度带大河三角洲全新世相对海平面曲线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以相近纬度带的长江、尼罗河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为例,剖析了全新世中期无\"高于现代平均海平面\"的\"壅水\"现象,认为直布罗陀海峡、加勒比海岛屿和白令海峡对北极圈南下融水进入地中海、墨西哥湾和西太平洋起到了限制作用.大量的研究还表明,距今约7ka时尼罗河三角洲相对海平面低于现今约14m,而此时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相对海平面约为-10m,长江三角洲仅约为-5m;随后,它们的差距逐渐减小,反映了沉降作用对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论文提出一种利用全新世三角洲沉积层序、结合相对海平面曲线来判断区域沉降差异的方法; 总结了三角洲古地形对海平面上升的响应模式,以及利用三角洲新石器遗址\"最低居住面\"重塑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的路径.这些均为三角洲地区全新世海平面变化与地貌环境演化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2.
珊瑚礁是发育于热带海洋环境中由生物作用和地质作用共同形成的地质体,具有独特的新构造运动意义。南海西北部珊瑚礁记录所反映的新构造运动主要有火山活动、地壳升降运动和地震活动等。珊瑚礁区第四纪火山活跃,到现代已停止活动,部分火山构成珊瑚礁的基座,个别出露海面为火山岛;地壳升降运动差异较大,雷州半岛西南部珊瑚礁呈上升趋势,上升率为0.02~0.05mm/a;西沙群岛等岛礁地壳运动则呈下降趋势,下降率为-0.07~-0.10mm/a,岛礁中的造礁石珊瑚生长率、礁顶和灰沙岛的堆积率均相当于或大于地壳下降率与现代海平面上升率的总和;南海西北部珊瑚礁区内地震活动较强,尤其是1994年12月31日和1995年1月10日在雷州半岛西南部海域发生了6.1级和6.2 级地震,这两次地震对该区珊瑚礁的发育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3.
干湿交替的回灌方法常被用于解决地面回灌补给地下水的堵塞问题。研究干湿交替条件下地面回灌对地下水的影响对于指导再生水回灌地下水具有重要实际意义。通过室内土柱模拟实验,在入渗强度为10.5 mm/h的条件下,日均进水量3 888 mL;用干湿交替的地面回灌模式持续运行136 d,累计灌入氨氮含量为5 mg/L的模拟再生水23 894 L,研究包气带土柱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及氮素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表明,充分利用包气带的好氧、兼氧和厌氧环境,生物脱氮是地下水回灌过程中脱氮的主要途径。包气带对氨氮的去除机理主要为土壤对氨氮的吸附作用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回灌过程中累积在土颗粒表面的氨氮在干期发生硝化作用,干湿交替会加强氮素在包气带的迁移转化,导致干期后的回灌初期大量硝态氮迁移到饱和带地下水中。 相似文献
134.
滨里海盆地内充填了巨厚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物。在剖面上可分为三套地层组合,即盐下层系、含盐层系和盐上层系。盐下层系为下古生界-下二叠统,包括巨厚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在泥盆纪-早二叠世,滨里海盆地周缘广大地区普遍发育碳酸盐岩,在许多古隆起上还发育生物礁体,说明这一时期盆地的滨、浅海地带具有浅、清、暖的沉积环境,盆外陆源碎屑供应较少。含盐层系为下二叠统上部孔谷阶。早二叠世中-后期由于持续构造抬升,盆地气候变得干旱,海水变浅,潮上带蒸发环境发育,以致这一时期广泛发育盐类沉积,形成含盐层系,主要由盐岩和硬石膏层构成,并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盐丘构造。盐上层系为上二叠统-第四系。晚二叠世-三叠纪盆地又经历了一次大的海侵,为浅海陆棚环境,局部为海陆过渡三角洲相。侏罗纪-白垩纪在总的浅海陆棚环境下,盆地不同地区也形成了湖泊和瀉湖环境。晚二叠世以后形成的盐上层系沉积,主要为碎屑岩,在局部地区有碳酸盐岩。 相似文献
135.
含油气盆地碎屑岩次生优质储集层的发育,除了与广泛发育的方解石胶结相有关外,在中国西部还有一类与沸石族自生矿物胶结的成岩相有关,其中以溶蚀方沸石胶结相形成的次生优质储集层与油气聚集成藏又有十分密切的关联。经实例分析:与自生方沸石胶结有关的成岩相主要受控于扇(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带、火山岩物源和成岩早期的碱性环境;次生优质储集层的形成在时间上主要处于成岩中期A阶段,在空间上受控于邻近的烃源岩、圈闭和输导体的沟通。方沸石矿物在物理性质上具有抗压易溶(有机酸)作用,较其他常见的自生矿物(胶结物)相对优越,就方沸石易于溶蚀的特点而言是较为理想的自生矿物(胶结物)。其溶蚀对孔隙度的贡献率在50%~75%之间,发育几率占绝对优势。所以,在方沸石发育的相带中寻找以粒间溶蚀孔为主的优质储集层,具有可靠的操作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36.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he building types and damage caused to them by the Hutubi MS6.2 earthquake on December 8, 2016, we analyzed the da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buildings. In conclusion 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the earthquake affected area in future. 相似文献
137.
新的2010年海水热力学方程TEOS-10采用1990年国际温标以及考虑世界大洋海水组成空间差异的绝对盐度,与旧的1980年海水状态方程EOS-80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更广的适用范围,能够直接计算包括熵、焓、热容量在内的旧方程无法计算的热力学变量,将给海洋学研究带来重要的影响。借助气候态平均数据计算的结果表明,新旧方程计算的密度之差,在全球大多数海域可超过10-2kg/m3。在赤道以北的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包括中国东海和南海的深海区域,该差别尤为显著,在精度要求较高的研究中必须予以考虑。新方程对密度计算的这一修正主要归因于其首次提出的绝对盐度,考虑了包括中性溶质在内的所有溶质的作用,弥补了实用盐标的缺陷。新旧方程计算冰点等其他物理量也有相应的修正。应尽快推广应用TEOS-10以及绝对盐度,充分发挥其对海洋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8.
139.
中国嫦娥工程三期将进行月球样品的采集与返回,这是继美国Apollo和前苏联Luna之后,国际上最新的月球样品返回计划。月球样品的存储与管理方法将成为中国探月工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特别是如何最大程度地保持月球样品的科学研究价值,避免或减少可能的样品污染等问题,不仅为工程部门所关心,也是月球科学家所极为关注的问题。文中主要回顾和总结了美国Apollo月球样品的处理与保存方法,包括月球样品实验室简况、月球样品初步处理方法、月球样品初步测试分析及相关实验简介和月球样品的保存方法等内容,以期为中国月球样品的返回和地面存储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0.
Mineraliz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Early Proterozoic Copper Deposits in the Zhongtiao Mountain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In the Zhongtiao Mountains, all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copper deposits occur in the early Proterozoic mobile belt. They are the meta-sedimentary copper deposit in meta-pelite semi-pelite formation and the meta-volcanic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in meta-potassic volcano-sedimentary formation, belonging respectively to the lower and middle-upper Jiang-xian Group(2, 500--2, 300 Ma); and the meta-sedimentary-remoulded copper deposit in metacarbonate-black shale formation of the Zhongtiao Group(2, 300--1, 830 Ma). The Zhongtiao Movement(about 1, 800 Ma B. P.) had caused regional metamorphism and hydrothermal action added to the early Proterozoic mobile belt, thus reformedthe original ore deposits of different genetic types to give similar hydrotherm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s. However, primary features of the ore deposits as controlled by the original sedimentary or volcano-sedimentary formation are basically unalter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