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45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清代西南地区耕地空间格局网格化重建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以现代耕地分布格局为基础, 通过量化地形(海拔、坡度)、气候生产潜力(光照、温度、水分)和人口密度等因子与耕地空间分布的关系, 重建了清代西南地区6 个时点分辨率为10 km×10 km的耕地数据。结果表明:①就整体而言, 清代西南地区耕地空间格局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垦殖范围的扩张, 1661-1911 年土地垦殖率在0~10%的网格占比减少了约24%, 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二是垦殖强度的提高, 1661-1911 年垦殖率大于30%的网格占比提高了10.3%, 最为显著的是四川盆地和云南中东部地区。②就清代西南地区耕地数量增减来看, 整个时段可划分为3 个阶段:前期(1661-1724 年) “复原性”垦殖, 60 多年间土地垦殖率在0~10%的网格占比减少了11.4%;中期(1724-1820 年)缓慢“拓展性”垦殖, 全区垦殖率在0~10%的网格占比下降约7%, 在30%以上的网格占比提高约7%;后期(1820-1911 年)局部抛荒与再垦, 垦殖率在0~10%的网格占比从75.0%降至72.2%, 在30%以上的网格占比从9.1%提高至10.9%。相关分析表明, 本文网格化重建的清代西南地区的耕地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2.
Based on data on taxed-cropland area and on the number of households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a probabilistic model of cropland distribution and a cropland area allocation model were designed and validated. Cropland areas for the years AD976, 997, 1066, and 1078 were estimated at the level of Lu (an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the cropland area of the whole study region for AD976, 997, 1066, and 1078 was about 468.27 million mu (a Chinese unit of area, with1 mu=666.7m2), 495.53 million mu, 697.65 million mu, and 731.94 million mu, respectively. The fractional cropland area (FCA) increased from 10.7% to 16.8%, and the per capita cropland area decreased from 15.7 mu to 8.4 mu. (2) With regard to the cropland spatial pattern, the FCA of the southeast, north, and southwest regions of the Northern Song territory increased by 12.0%, 5.2%, and 1.2%, respectively. The FCA of some reg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Plain increased to greater than 40%, and the FCA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increased to greater than 20%. However, the FCA of the southwest region (except for the Chengdu Plain) in the Northern Song territory was less than 6%. (3) There were 84.2% Lus whose absolute relative error was smaller than 20% in the mid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valid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our models are reasonable and that the results of reconstruction are credible.  相似文献   
133.
安徽齐云山丹霞地貌成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齐云山丹霞地貌主要发育于中白垩统小岩组K2x1红色砂砾岩层中, 该区地貌发育主要受景德镇-祁门断裂带、江湾-街口挤压破裂带和开化-淳安褶断带三大断裂带控制。在白垩世该区经历了地块沉降, 成为陆上的断陷湖盆, 由此接受了巨厚的白垩系红层堆积。在新构造运动中, 该区经历了隆升过程, 巨厚的白垩系沉积物变成了海拔500~600 m的山体。白垩系红色砂砾岩在经历了垂直节理发育、风化破坏阶段及剥蚀搬运阶段后, 同时受岩性本身砂岩与砾岩在组分和结构上的影响, 差异性风化剥蚀显著, 因此形成了壮观的峰林、崖、洞、方山、城堡及天生桥景观。该区585 m、400 m和150 m处的三级裂点, 大致反映了该区新构造运动中三次主要的抬升过程。  相似文献   
134.
最新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IGRF11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详细阐述了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IGRF11的建模原理、 数据来源、 球谐系数及误差来源等. 以NOAA/NGDC候选地磁场模型为例, 分析了数据的选取原则和校正方法. 在MATLAB环境下, 研制了该模型的可视化软件, 为制备地磁仿真基准图提供了最有可能和最为便捷的途径, 能有效使用国际公开数据, 减少外场地磁实测工作量和成本, 对地磁导航工程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对模型检验值和实测值与模型计算值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软件计算结果是正确的、 可靠的; 对IGRF11与WMM2010模型的异同点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WMM2010的模型精度要高于IGRF11, 具有更为广阔的适用范围. 最后, 从模型长期变化估算角度入手, 分析了引起IGRF11模型计算精度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5.
大型,超大型金矿床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标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大型、超大型金矿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这些金矿床成矿预测的标志问题,为大型、超大型金矿床统计预测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