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36篇 |
免费 | 832篇 |
国内免费 | 104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95篇 |
大气科学 | 837篇 |
地球物理 | 1214篇 |
地质学 | 2150篇 |
海洋学 | 531篇 |
天文学 | 153篇 |
综合类 | 427篇 |
自然地理 | 50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82篇 |
2022年 | 181篇 |
2021年 | 243篇 |
2020年 | 157篇 |
2019年 | 194篇 |
2018年 | 205篇 |
2017年 | 222篇 |
2016年 | 244篇 |
2015年 | 209篇 |
2014年 | 262篇 |
2013年 | 242篇 |
2012年 | 224篇 |
2011年 | 214篇 |
2010年 | 205篇 |
2009年 | 233篇 |
2008年 | 229篇 |
2007年 | 200篇 |
2006年 | 140篇 |
2005年 | 123篇 |
2004年 | 140篇 |
2003年 | 189篇 |
2002年 | 203篇 |
2001年 | 175篇 |
2000年 | 185篇 |
1999年 | 208篇 |
1998年 | 135篇 |
1997年 | 161篇 |
1996年 | 163篇 |
1995年 | 133篇 |
1994年 | 102篇 |
1993年 | 98篇 |
1992年 | 77篇 |
1991年 | 57篇 |
1990年 | 59篇 |
1989年 | 41篇 |
1988年 | 34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3篇 |
1977年 | 2篇 |
1962年 | 4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TOGA—COARE强化观测期间,对赤道暖池区海流作了多种方法、多层次的观测;根据美国释放的漂流浮标不同时刻位置的资料,分别对赤道及其南、北海域的表层漂流状况作了计算分析,指出:从1°N向北存在单一的北向流;从1°N~1°S这个近赤道区域内为东向流;1°N~2°S区域为过渡区,以东向流为主,个别浮标出现涡旋状运动。2°S以南为一反时针运动的大涡旋。 相似文献
42.
西菲律宾海沉积物铁族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对取自西菲律宾海区的三个柱状沉积物岩芯的铁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元素的含量及剖面变化、元素的相关性及组合特征,铁族元素与主元素的关系以及元素的赋存状态等方面探讨了物质来源、沉积作用和古气候,并据此进行了地层划分。沉积物有4种来源:海底火山源、生物源、自生源和陆源。海底火山物质提供了较多的铁族元素,相形之下,自生沉积作用较弱。元素地层学研究表明,在全新世温暖期和晚更新世寒冷期铁族元素表现出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尤以Mn和亲生物(Ca)元素对气候的反映灵敏。WP_2孔和WP_(40)孔铁族元素特征相似,与WP_1孔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43.
厄尔尼诺(El Ni(?)o)现象是海-气耦合系统异常变化的表现,其起因可能不是唯一的,行星运动对地球运动的影响可能会导致El Ni(?)o的发生。根据4个半世纪内El Ni(?)o发生的历史资料,分析其发生和行星运动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木星赤纬的变化和火星大冲与El Ni(?)o。的发生有显著的关系,表明这2颗行星的运动可能影响El Ni(?)o的发生。文中还根据分析结桌和El Ni(?)o混沌机制的观点,探讨了行星运动对海-气系统变化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44.
东亚岛弧地形横剖面与板块运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史学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7,17(4):91-99
通过对东亚岛弧横剖面形态的系统分析,并结合弧前的构造应力的分析,作者认为,东亚岛弧形成于板块东移的构造环境中,横剖面形态存在两种基本类型即内缓外陡型和内陡外缓型,这两种不同的横剖面具有不同的弧前应力,前者表现弧前挤压,后者表现弧前引张,这反映地貌形态与构造应力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5.
JIN Mingming SHI Jiuxin LU Yong CHEN Jianfang GAO Guoping WU Jingfeng ZHANG Haisheng 《海洋学报(英文版)》2005,24(6):88-96
The phenomenon of nutrient maximums at 70~200 m occurred only in the region of the Canada Basin among the world oceans. The prevailing hypothesis was that the direct injection of the low-temperature high-nutrient brines from the Chukchi Sea shelf (<50 m) in winter provided the nutrient maximums. However, we found that there are five problems in the direct injection process. Formerly Jin et al. consider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nutrient maximums can be a process of locally long-term regeneration. Here we propose a regeneration-mixture process. Data of temperature, salinity, oxygen and nutrients were collected at three stations in the southern Canada Basin during the summer 1999 cruise. We identified the cores of the surface, near-surface, potential temperature maximum waters and Arctic Bottom Water by the diagrams and vertical profiles of salinity, potential temperature, oxygen and nutrients. The historical 129Ⅰ data indicated that the surface and near-surface waters were Pacific-origin, but the waters below the potential temperature maximum core depth was Atlantic-origin. Along with the correlation of nutrient maximums and very low oxygen contents in the near-surface water, we hypothesize that, the putative organic matter was decomposed to inorganic nutrients; and the Pacific water was mixed with the Atlantic water in the transition zone. The idea of the regeneration-mixture process agrees with the historical observations of no apparent seasonal changes, the smooth nutrient profiles, the lowest saturation of CaCO3 above 400 m, low rate of CFC-11 ventilation and 3H-3He ages of 8~18 a around the nutrient maximum depths. 相似文献
46.
使用氧同位素方法 ,测试了西太平洋马里亚纳岛弧、马里亚纳海槽、冲绳海槽和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裂谷的海底热液烟囱和硫化物全岩样品。结果表明 :马里亚纳岛弧上的埃斯梅拉尔达破火山口的热液硫化物的形成温度最高 (达 2 75℃ ) ,而成为高温产物的代表 ;冲绳海槽和加拉帕戈斯裂谷烟囱 ,表现为中高温类型 ,其氧同位素温度在 1 5 0℃左右 ;马里亚纳海槽以蛋白石为主要矿物的烟囱物 ,则显示出典型的低温热液类型 ,少量黄铁矿砂试样则表现出中温类型特征。但上述区域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等中高温热液矿物 ,说明研究区除马里亚纳海槽明显有中低温热液活动类型外 ,其它区域皆具备中高温热液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47.
48.
辽西地区中生代义县旋回火山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辽西地区广泛发育中生代火山岩,其中以义县旋回火山岩最为发育。本文在对辽西地区义县旋回火山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义县旋回火山岩具有同源性质,由壳幔混溶物质作用于统一的火山活动过程中产生。 相似文献
49.
早中新世东沙隆起带上发育了大规模的流花碳酸盐台地,上覆巨厚未固结-弱固结泥岩。基于三维地震数据,利用相干体及可视化等方法,在台地上发现了由溶蚀垮塌作用形成的数量众多的椭圆形的灰岩坑。灰岩坑直径一般为200~700 m,最大超过900 m,深度10~90 m;灰岩坑在地震反射上表现为碳酸盐岩顶部垮塌,并导致上覆泥岩地层塌陷;灰岩坑一般沿NWW向断层分布,这些NWW向断层切割中新世碳酸盐岩和上覆海相泥岩地层,绝大多数终止于T10的不整合面。综合分析东沙海区构造和沉积过程认为:发生在晚中新世末期的东沙运动形成了NWW向张扭性断层,为酸性流体提供了运移通道和物质交换场所;东沙运动伴生的基底岩浆活动可能产生了酸性热液流体;东沙运动末期发生强烈的构造抬升和大规模海底暴露,造成地表水沿断层注入,加快了碳酸盐岩的溶蚀速率。在台地底部珠海组砂岩层的高压流体、地表水和岩浆活动可能产生的酸性热液流体的共同溶蚀作用下,碳酸盐岩地层内部产生溶洞,并且越来越大,最终顶部无法承载上覆巨厚泥岩而发生垮塌,形成灰岩坑。流花碳酸盐台地灰岩坑的形成不是简单的暴露溶蚀,而是构造活动影响下深埋藏溶蚀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50.
灌浆工程为地下隐蔽工程,其地质条件约束着实际的现场施工工艺,且不同地质条件对应不同的岩石属性,并将直接影响着防渗帷幕的优化设计,同时地质条件分析不足也将给整个灌浆工程带来很多不确定的风险。目前,地质条件预测在隧洞开挖过程中的研究较充分,但在灌浆工程中地质因素的研究较少。本文以乌东德水电站大坝防渗帷幕工程为例,分析了对防渗帷幕成幕有影响的岩溶、角砾岩、断层、岩层走向与帷幕走向大角度相交及长大结构面等地质因素,并针对不同地质因素的特点,提出了采取浓浆回填、灌浆孔加密加深、灌浆压力及浆材动态调整等处理措施,为帷幕灌浆工程优化提供了必要支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