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2篇
  免费   264篇
  国内免费   293篇
测绘学   75篇
大气科学   279篇
地球物理   393篇
地质学   769篇
海洋学   157篇
天文学   53篇
综合类   142篇
自然地理   15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The results of two balloon soundings during the summer and autumn of 1993 from the Xianghe Observation Station are being utilized in a study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atmospheric aerosols.The balloon,gondola,instrumentation and atmospheric conditions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 are described.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aerosol concentration,size ratio,mixing ratio,and size distribution for both troposphere and strato-sphere are presented and analyzed.  相似文献   
192.
2019年中国气候主要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9年我国气候总体呈现暖湿特征。全国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79℃,为1951年以来连续第五暖年,四季气温均偏高,春、秋季明显偏暖;年降水量为645.5 mm,较常年同期偏多2.5%,冬、春、夏季降水偏多,秋季偏少。华南前汛期开始早、结束晚,为1961年以来最长前汛期,雨量为1961年以来次多;西南雨季开始和结束均偏晚,雨量偏少;入梅晚、出梅早,梅雨量偏少;华北雨季开始晚,结束与常年一致,雨量偏少;东北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量偏多;华西秋雨开始早、结束晚,雨量偏多。2019年,台风生成多,登陆强度总体偏弱,仅台风利奇马灾损重;暴雨洪涝、干旱、强对流、低温冷冻害和雪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均偏轻。  相似文献   
193.
利用2000—2016年的县域台风灾害历史灾情数据,选取受灾人数、死亡人数、倒损房屋数、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为评估指标,在对各项指标进行分级的基础上,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了以县域为单位的台风灾害综合灾损指标,对所选取市县的台风灾害损失情况进行了分级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所选取的指标能够快速实现不同台风灾害、不同市县间的台风灾害严重程度的对比分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灾害等级分布结果显示,东南沿海市县为台风灾害多发区,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的各市县为严重灾害(特大型、大型灾害)的易发区;8月、9月为严重灾害的多发时间。以不同登陆地点、不同影响范围的1210号“达维”台风和1513号“苏迪罗”台风为例,对灾情评估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94.
Shi  Feng  Yang  Bao  Linderholm  Hans W.  Seftigen  Kristina  Yang  Fengmei  Yin  Qiuzhen  Shao  Xuemei  Guo  Zhengtang 《Climate Dynamics》2020,54(7):3387-3404
Climate Dynamics - Tree growth trends can affec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ponse of tree-ring proxies (especially tree-ring width) to climate in the low-frequency band, which in turn may limit...  相似文献   
195.
Oceanic eddies may cause loc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height, and salinity anomalies in remote sensing(RS) images. Remote sensed SST imagery has proven to be an effective technique in oceanic eddy detection, because of its high temporal and spatial resolution. Various techniques have been used to identify eddies from SST images. However, mainly owing to the strong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of oceanic eddies, there is arguably no uniquely correct eddy detection method. A scheme of algorithm based on quasi-contour tracing and clustering of eddy detection from SST dataset is presented. The method does not impose fixed restrictions or limitations during the course of "suspected" eddy detection, and any eddy-like structures can be detected as "suspected" eddies. Then, "true" eddies can b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intensity and spatial/temporal scale criteria. This approach has been applied to detect eddies in the East China Sea by using Operational SST Sea Ice Analysis(OSTIA) dataset. Experiments proved that oceanic eddies ranging in diameter from tens to hundreds of kilometers can be detected. Th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2007–2011 OSTIA daily SST dataset from the Kuroshio region in the East China Sea, we found that the most active regions for oceanic eddies are those along the Kuroshio path, northeast of Taiwan Island, the Yangtze Estuary and the Ryukyu Islands. About 86% of the cyclonic eddies and 87% of the anticyclonic eddies have the size of 50–100 km in diameter. Only 25% of the anticyclonic eddy and 26% of the cyclonic eddy have the strength more than 0.4°C in the sea surface layer.  相似文献   
196.
197.
通过统计1978—2000年北京东南低地形区有关台站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逐日平均气温和水汽压的结构函数, 分季节分析了该地区这两个二类气象要素的线段及平面内插精度和台站间距的对应关系, 并根据内插标准误差不超过观测标准误差的原则, 对上述两要素在北京东南低地形区的合理布站方案及间距进行了估算, 可以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中气象台站布网建设提供一定的依据。结果表明, 正三角形排列方案为北京东南地区二类气象台站的最佳布站方案, 且布站精度应小于等于16 km。  相似文献   
198.
利用2008—2010年杭州西溪湿地和馒头山空气负离子观测资料,分析了杭州市空气负离子的季、月和日变化特征,以及空气负离子与气象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湿地负离子浓度要好于市区;杭州市空气负离子浓度冬季最大,夏季最小;一日中早晨空气负离子浓度最高,15时左右最低;夜间高于白天。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温度、日照时数和空气污染物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风速、云量和降雨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9.
依据一种基于建筑用地比例和土地利用信息熵的城乡站点划分方法,将西安市环境与气象站点划分为城区、郊区和两类乡村站,讨论其PM2.5的城乡分布特征及与城市热岛效应强度(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UHII)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季节西安市呈现不同的PM2.5城乡分布特征和日变化特征,两类乡村站点PM2.5差异明显且下风向乡村站点(乡村D)对应的UHIID对城区和乡村的影响程度大于上风向乡村站点(乡村U)对应的UHIIU。在城区较多本地排放的影响下,乡村PM2.5浓度与 UHIIU(或UHIID)相关系数均大于城区。随着UHIID的增加,城乡PM2.5相对浓度差值(RUPIID)整体呈下降趋势且UHIID与RUPIID在春夏秋季显著负相关。UHIID增大,城区近地面PM2.5的水平扩散能力减弱,但PM2.5的垂直扩散能力较乡村更强,从而UHIID通过影响PM2.5的传输扩散特征,进一步影响西安市RUPIID。  相似文献   
200.
通过对长治市1977年-2004年6月-8月出现≥35℃的高温天气的地理分布特征、时间和强度等统计研究,给出了高温天气的气候背景。从500hPa高空形势分析,归纳出造成高温天气的四种主要环流形势(两槽一脊型、纬向环流型、大陆暖高型、副高控制型);分析了风、云、降水等气象要素与高温天气的内在联系。通过850hPa高温预报指标站的选取及数值预报产品的统计分析,给出了高温天气的综合性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