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94篇
  免费   3058篇
  国内免费   4145篇
测绘学   1726篇
大气科学   1641篇
地球物理   2603篇
地质学   6617篇
海洋学   2880篇
天文学   174篇
综合类   1213篇
自然地理   2043篇
  2024年   87篇
  2023年   285篇
  2022年   786篇
  2021年   942篇
  2020年   747篇
  2019年   945篇
  2018年   839篇
  2017年   734篇
  2016年   743篇
  2015年   870篇
  2014年   797篇
  2013年   1055篇
  2012年   1055篇
  2011年   1139篇
  2010年   1057篇
  2009年   975篇
  2008年   900篇
  2007年   830篇
  2006年   772篇
  2005年   681篇
  2004年   528篇
  2003年   330篇
  2002年   344篇
  2001年   347篇
  2000年   289篇
  1999年   198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981.
鸭绿江河口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鸭绿江河口地区的56个站位沉积物的常量元素含量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常量元素含量在鸭绿江西岸潮滩地区和西部海域波动较小,而在上游地区和河口口门地区变动较大,在河口最大浑浊带内出现两个峰值。R型主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粒度控制效应对鸭绿江河口地区常量元素的含量分布起着主要作用,贡献方差达76.55%。运用Q型聚类分析将各站位归为两种类型,揭示出沉积动力环境的差异是造成这种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分区特征的最主要因素。此外,通过与附近河口对比发现鸭绿江河口及近岸地区沉积物中的常量元素含量同朝鲜半岛的河流、中朝准地台花岗岩以及朝鲜半岛花岗岩比较接近,但与长江和黄河有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82.
对2006年2,5,8,11月份长江口海域表层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SPM)进行稳定氮同位素分析,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区域内其1δ5N值的变化研究水体中氮的迁移、转化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揭示其环境行为,从而对该海域的氮循环机制进行探索。研究发现:该海域悬浮颗粒有机物的稳定氮同位素组成(1δ5Np)分布范围较宽,在0.6‰~8.2‰之间,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点,反映了不同程度的陆源输入和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口门内,表层水体中1δ5Np的变化主要受长江径流的陆源输入影响,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影响较弱;最大浑浊带,水体中的悬浮颗粒有机氮受微生物的降解活动影响明显,各季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颗粒物分解作用;外海区,陆源输入减弱,悬浮颗粒物的δ15Np值主要受微藻的同化吸收作用以及一定程度的颗粒物分解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983.
2006年秋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群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冉  孙军  白洁 《海洋科学》2010,34(4):32-39
根据2006年11月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30°30′N~32°30′N,121°E~123°30′E)39个测站采集的浮游植物水样研究了该水域浮游植物群集特征。调查区浮游植物以硅藻和甲藻为主,此外还有少量的金藻、蓝藻和绿藻。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13~59.69个/mL之间,平均为4.39个/mL,主要优势物种为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 rotula和骨条藻Skeletonema spp.,调查区两个细胞丰度密集区分别出现在靠近口门以及外海水域。浮游植物细胞在20m层出现最大值。调查区两个典型断面的浮游植物分布特征分别由骨条藻和圆海链藻所刻画。固氮蓝藻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主要出现在调查区东部水域表层。根据浮游植物物种和细胞丰度进行聚类分析后,发现存在调查区东部与近岸2个浮游植物分区。  相似文献   
984.
元基因组用于未培养微生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富超  周婕  秦松 《海洋科学》2010,34(5):79-82
<正>微生物学100多年的研究发展表明,目前能够在实验室纯培养的微生物仅占其总数的不到1%,绝大多数微生物不可培养,并且代谢功能未知。早在20世纪80年代,Lane等[1]认为简单的形态学、生理  相似文献   
985.
渤海主要渔业资源结构的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现有资料的系统分析,简化了渤海生态系统食物网,并剖析了近50年来渤海主要渔业资源结构的变化特征,这对进一步阐明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的变化特征以及研究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表明,渤海主要鱼类可聚为4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和腐屑食性鱼类,在此基础上渤海生态系统食物网可简化为3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第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和碎屑→底栖动物→底栖动物食性鱼类和头足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第二条食物链);碎屑→腐屑食性鱼类(第三条食物链)。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第一条食物链渔业资源已取代第二条食物链渔业资源成为最主要的渔业资源,第三条食物链渔业资源生物量百分比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已成为继第一条食物链渔业资源的第二大类渔业资源。渔业捕捞、渤海次级生产力结构的变化以及各渔业资源生物自身生长和繁殖特点的不同是导致渤海主要渔业资源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86.
结合海洋平台实测的pH值、温度、溶解氧、盐度、生物附着等数据,通过灰色关联算法分析了海水腐蚀因子对平台钢腐蚀的影响,并按实际影响大小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海水腐蚀因子对于A537-1钢和SM50B-ZC钢平均腐蚀速率的影响主次顺序不同。对平台钢的腐蚀规律研究及现场应用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987.
为了探讨麻痹性贝毒(PSP)对肝脏和肾脏损伤的机制,采用膝沟藻毒素GTX-1,4对小鼠进行急性暴露,剂量为1μg/kg,时间分别为60、90、120min。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肝脏染毒组中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在肾脏中,60 min时染毒组GSH含量没有明显变化,90、120 min时GSH含量降低;两器官中抗氧化酶(GSH-Px、SO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变化(P0.05)。从而推断,GSH参与了PSP对肾脏损害的毒性过程;肾中GSH含量有可能作为PSP早期检测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988.
利用显微镜观察长蛸Octopus variabilis Sasaki胚胎的发育过程,并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长蛸胚胎发育过程中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及组成变化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组成变化与其胚胎发育的过程密切相关。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着胚胎发育的进行,可溶性蛋白的组成由高分子质量向低分子质量的蛋白转化,相对分子质量为37kDa的谱带从黑珠期起缺失,相对分子质量为47 kDa的新谱带在器官形成期时出现,黑珠期和胚胎逆转期新谱带的表达量增加,相对分子质量为44.5 kDa的新谱带在黑珠期时出现,相对分子质量为41 kDa的新谱带在胚胎逆转期时出现。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组成的这些特征变化,可作为胚胎发育早期营养代谢的指标,指导人工育苗生产,提高胚胎孵化率。  相似文献   
989.
通过小波变换可对信号的不同频率成分进行分解,为弱信号特征提取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db7小波对分属7个门32个属的43种浮游植物的三维荧光光谱进行分析,后经Bayes判别分析选择小波分解后的第三层尺度分量作为最佳荧光识别特征谱,并通过系统聚类法将最佳特征谱在不同的条件下聚类进而得到门、属上的标准谱库。基于此,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辅以非负最小二乘法建立浮游植物三维荧光光谱识别技术。利用该技术对4128个单种浮游植物样品和636个混合浮游植物样品进行识别分析。单种浮游植物样品在属水平上的识别正确率为75%,门水平上的识别正确率为95%;浮游植物混合样品中的优势种在属水平上的识别正确率为83%,门水平上的识别正确率为91%。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实现对浮游植物的快速准确识别。  相似文献   
990.
自动表面船用于岛礁水深测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岛礁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对其附近水深的调查手段却不充分。比较了几种水深测绘手段的优缺点,设计了一种小型自动表面船用于岛礁水深测绘。该表面船底部安装声学测深仪,具备自动定位、导航与运动功能;其尾部安装两个电动推进器提供动力,通过独立控制两个推进器的转速,可实现船体的前进、后退和转向;利用无线电与岸基单元进行数据通讯。根据不同水深测绘条件,该船可以用三种控制方式进行水深测量:直接控制、间接控制和自主控制。测量数据实时传输到岸基单元,并自动存储于船载存储单元。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自动表面船测量系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