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45篇 |
免费 | 954篇 |
国内免费 | 62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71篇 |
大气科学 | 664篇 |
地球物理 | 706篇 |
地质学 | 1623篇 |
海洋学 | 331篇 |
天文学 | 120篇 |
综合类 | 335篇 |
自然地理 | 37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53篇 |
2023年 | 66篇 |
2022年 | 156篇 |
2021年 | 204篇 |
2020年 | 162篇 |
2019年 | 150篇 |
2018年 | 170篇 |
2017年 | 183篇 |
2016年 | 190篇 |
2015年 | 147篇 |
2014年 | 203篇 |
2013年 | 197篇 |
2012年 | 219篇 |
2011年 | 200篇 |
2010年 | 188篇 |
2009年 | 181篇 |
2008年 | 151篇 |
2007年 | 169篇 |
2006年 | 123篇 |
2005年 | 134篇 |
2004年 | 104篇 |
2003年 | 78篇 |
2002年 | 87篇 |
2001年 | 92篇 |
2000年 | 98篇 |
1999年 | 101篇 |
1998年 | 120篇 |
1997年 | 107篇 |
1996年 | 74篇 |
1995年 | 66篇 |
1994年 | 75篇 |
1993年 | 57篇 |
1992年 | 47篇 |
1991年 | 40篇 |
1990年 | 26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在地震预报过程中,发现有二种地震类型。一种是地震前前兆特别丰富,另一种地震是地震前兆很少。很显然第一种地震类型较易于预报,而第二种类型,预报相当困难。为什么同样的浅源地震,其前兆的差异如此大呢?我们认为这与震源顶部及其外围地壳浅层中水的丰富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前者,震源顶部层内水、汽比较丰富,而后者,水汽很不丰富。在临近地震前,震源区及其外围的介质变形将传递到震源顶部,致使震源顶层(一般为沉积 相似文献
142.
隧道锚的承载性能是隧道锚设计和工程应用需要解决的基本科学问题。隧道锚是底部大、上部小、呈倒塞体形的锚体结构,这一几何特征使得荷载作用下锚-岩界面产生附加应力。为探究不同加载阶段隧道锚承载部位和承载力的差异,通过分析各阶段附加应力变化情况建立不同加载阶段隧道锚承载力的表达式,并通过某大桥隧道锚现场缩尺模型试验对所推导公式进行实例验证。发现:隧道锚的承载阶段包括初始阶段、弹性阶段和塑性阶段3部分,隧道锚的初始承载力取决于锚碇体自重,峰值承载力则与隧道锚的破坏形态、附加应力大小直接相关。某大桥隧道锚沿锚-岩界面破坏,其初始承载力为1540 MN,是设计荷载的7倍;峰值承载力为3080 MN,是设计荷载的14倍。现场缩尺试验揭露的隧道锚临界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分别为设计荷载的9倍和13倍。以上结果表明:(1)不同加载阶段,隧道锚-岩体联合承载力的部位、岩体参与抗拔的范围、夹持锚碇体的程度均不相同;(2)隧道锚承载力的阶段性由锚-岩界面附加应力的变化引起;(3)建立的承载力估值公式与现场试验吻合性较好,可用于指导隧道锚设计。 相似文献
143.
灼烧法中有机质与总有机碳换算关系的重建及其在页岩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有机质与总有机碳(TOC)的换算关系为wo=1.724×wTOC,难以满足当前页岩气开发的现场测定要求,需要作出修正。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页岩样品为研究对象,在传统灼烧法基础上,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定页岩组成,得出影响烧失量的因素;用热重-差热仪研究页岩灼烧情况,确定了无机盐不分解而有机质分解的最佳灼烧温度和时间。通过线性拟合灼烧法测得的有机质含量与仪器法测得的有机碳含量间的换算关系,建立了一种通过测定烧失量来换算总有机碳含量的新方法。在页岩最佳灼烧温度480℃,灼烧时间1.5 h条件下线性拟合建立了两种新的换算关系,获得TOC测定值与仪器法的标准值相对误差分别为1.691%、0.486%,检出限分别为0.41%、1.60%。综合它们的优缺点,可将测定页岩类样品的换算关系重建为wo=2.125×wTOC。重建的方法通过严格控制灼烧温度,解决了传统灼烧法中烧失量因无机盐高温分解造成有机质代表性不足的问题,可用于精确测定页岩中的有机质或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144.
Forced regression and its sedimentary response to continental lacustrine rift basin: A case of the Member 3 of Shahejie Formation in Laizhouwan sag,Bohai Bay Basin
下载免费PDF全文
![点击此处可从《古地理学报》网站下载免费的PDF全文](/ch/ext_images/free.gif)
Falling stage systems tract(FSST)is an offlap strata with strong relationship with hydrocarbon exploration,which is driven by relative lake-level fall and developed above the highstand systems tract and below the lowstand systems tract of a new sequence. It has no relationship with sediment suppl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dimentology,3D seismic data,drilling core data,and well-logging data we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FSST strata was formed in the Member 3 of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Laizhouwan sag. The FSS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units,namely as units P1,P2,and P3 from bottom to top. The P1 is the first unit of progradation downlap the bottom of the FSST. The top of the unit P3 is a sequence boundary exhibits subaerial unconformity. The seismic profile along the source direc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low-angle oblique progradation reflection that downstream the center of lake basin from west to east. Incised valleys developed on the top of the FSST perpendicular to the source direction. Gamma-ray logging response is manifested by a series of funnel-shaped complex,indicating that the sedimentary response of the FSST was a cycle of coarsening-upward parasequence sets. Comprehensive studies on core interpretation and well-logging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FSST was a fluvial-delta sedimentary system with slumped fan deposits associated with the delta front. Consequently,the FSST is a common result of relative dry climate and falling of lake level,considering regional tectonic evolution,sediment supply,and paleo-climate change. The discovery of the FSST in the Laizhouwan sag has an important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sedimentological interpretation,and it offers a guidance for further oil exploration in the study area. In addition,it also serves as a significant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on the FSST development and exploration in the continental lacustrine rift basin. 相似文献
145.
通过地震、钻测井及生物地层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系发育6套层序、两个构造层序。层序及沉积相空间分布的差异反映八道湾期至西山窑期以北部物源为主,下部构造层序揭示了北部抬升、南部均衡沉降的构造格局,头屯河期至喀拉扎期以南部物源为主,上部构造层序反映南部抬升、湖盆急剧收缩的构造格局。研究区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其次为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早中侏罗世,本区以暖温带潮湿气候为主,但在三工河早期及头屯河中期有两次气候变干变热过程,晚侏罗世为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晚期的干旱气候还是导致湖盆急剧萎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6.
先天免疫是宿主抵抗病原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在病原的传播和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甲壳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仅具有先天免疫,而不具备适应性免疫,其主要依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来实现免疫防御功能,抑制病原体增殖。JAK/STAT途径是调节无脊椎动物免疫反应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主要从细胞因子受体(Dome)、JAK酪氨酸激酶(JAK)、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调节因子的结构、在宿主体内的表达及发挥的功能等来综述在养殖甲壳动物中JAK/STAT信号通路的研究现状。目前已在对虾、螯虾和蟹等近十种甲壳动物中报道了此通路的元件,而且各元件均具有保守的典型结构域,同类元件在不同种类甲壳生物中的结构有所差异,但是功能基本相似。这些元件均被证实通过调节JAK/STAT通路的信号转导来影响抗病能力。目前仅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中鉴定出JAK/STAT信号通路的所有元件,对其他甲壳动物中剩余元件的鉴定仍有必要,并且甲壳动物JAK/STAT信号通路对其他信号通路的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通过本文希望能为该通路在甲壳动物中调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7.
塔北隆起的轮西地区具有以裂缝、溶蚀裂缝和溶洞为主的下奥陶统潜山储集体,且继承型古隆起一直成为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指向区,因此具有较为优选的成藏地质条件。海西晚期是轮西地区稠油藏的主要成藏期,海西末期石炭-二叠系地层遭受强烈剥蚀使海西晚期聚集的奥陶系潜山原油降解,成为重质稠油油藏,并不受印支晚期至喜马拉雅期运动的影响。印支晚期之后Ⅰ级断裂活动停滞,使轮西地区奥陶系潜山以稠油为主的油藏基本上未受晚期油气充注的影响。对轮西奥陶系潜山油藏研究得到的重要启示是:应加强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地区早期成藏勘探潜力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8.
土地覆盖对岩溶地下河碳汇的影响——以广西打狗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以广西打狗河为例,对比分析河流东、西两岸地下河的土地覆盖差异及其对岩溶碳汇的影响。打狗河东岸林地占56.13%,耕地占15.15%;而西岸林地、耕地分别只占20.8%、12.95%。但西岸的裸岩和荒地比例大,分别占29.57%和25.95%,而东岸分别占14.19%和10.98%。植被和土壤覆盖差异导致了东、西两岸碳循环的地球化学指标有明显的差异,东岸地下河水的HCO3-、Ca2+、PCO2(平均分别是233.71mg/L、85.5mg/L、909.46Pa)明显高于西岸(分别为177.26mg/L、64.65mg/L、257.37Pa),而东岸的SIC、pH值(分别为0.12和7.40)又低于西岸(分别是0.38和7.85)。因此,东岸有更强的岩溶动力条件,东岸地下河的平均碳汇强度比西岸高14%,其中,东岸下桥地下河的碳汇强度是西岸旦峒地下河的3.7倍。东西岸地下河水的δ13CDIC、TOC资料也进一步证明了土地覆盖条件对地下河岩溶碳汇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9.
150.
在海图上早就以“砾石”符号表示了南黄海一带钙质结核(下文简称结核)的存在。但1958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之后,它们的分布范围才初步被确定下来,并以明确的符号标於底质图上。不过始终没有人去探索这些结核的特征和成因。近年来,由於海洋调查的广泛展开,它的存在引起了不少海洋地质工作者的兴趣,相继对它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在它的成因方面,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海底自生的,至今仍在不断地生长;有的则认为,除了自生之外,还有一种结核是属于被海水淹没的黄泛区物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