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9篇
  免费   581篇
  国内免费   891篇
测绘学   325篇
大气科学   300篇
地球物理   386篇
地质学   1609篇
海洋学   525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218篇
自然地理   344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160篇
  2021年   205篇
  2020年   146篇
  2019年   190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68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204篇
  2012年   232篇
  2011年   224篇
  2010年   231篇
  2009年   207篇
  2008年   169篇
  2007年   199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齐运铎 《江苏地质》2002,26(1):32-35
从潘塘断陷盆地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论证了形成地热必具的“源、通、储、盖”等要素,并与成热类型相似的北京“顺义-城区-良乡”地热带进行对比,认为潘塘断陷盆地存在较佳的地热储热条件。  相似文献   
892.
大柴旦榴辉岩和锡铁山榴辉岩同为柴达木盆地北缘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组成部分,但它们的岩相学特征、形成的PT条件及榴辉岩中石榴子石中保存的成分环带均具有明显的差异。大柴旦榴辉岩峰期变质的PT条件为T=620~730℃,P=2.3~2.8GPa,岩相学研究表明其经历了近等温降压或降温降压的后榴辉岩相历史,保存有进变质的矿物组合和石榴子石的生长环带及增生结构。相反,锡铁山榴辉岩的榴辉岩相的温度较高,岩相学研究显示其具有明显的后榴辉岩相的高温麻粒岩相的叠加,PT轨迹显示压力峰期早于温度峰期,具有略升温降压的后榴辉岩相变质历史,榴辉岩中石榴子石的成分环带表现为扩散环带,没有生长环带保留。大柴旦榴辉岩和锡铁山榴辉岩的不同的石榴子石环带特征反映了两者在形成过程中,特别是折返过程中不同的构造热历史。  相似文献   
893.
7个水分等级下棉花耗水量特征及其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棉花设定的4个生育期进行7种不同土壤水分含量(W1-W7)的水分试验,利用气象和作物观测资料对不同水分条件下的棉花耗水量进行了模拟,建立了棉花的耗水量模型,并用实测资料进行验证,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94.
准噶尔大型坳陷湖盆坡折带的类型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64,自引:3,他引:64  
王英民  刘豪等 《地球科学》2002,27(6):683-688
在海相盆地和断陷湖盆中都发育坡折带,并对层序和沉积起重要控制作用,这一观点已得到广泛关注并被普遍接受。对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的研究表明,在大型坳陷湖盆中也发育坡折带,其成因带型丰富,可划分为构造坡折、沉积坡折和侵蚀坡折。并且分布广泛,表现为多级坡折的特点,在剖面上具有正向阶梯状组合、逆向阶梯状组合、沟谷组合、山梁组合和沟梁组合等组合样式;在平面上具有梳状组合、帚状组合、斜交组合、喇叭状组合和平行组合等组合样式。于一定构造背景下发育的一组有成因联系并具类似组合样式特征的坡折带可构成一个构造坡折域。在准噶尔盆地侏罗纪湖盆中共划分出6个构造坡折域。坡折带对层序、沉积和非构造圈闭的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在不同构造坡折域形成不同的水系和沉积体系特征。  相似文献   
895.
非饱和渗流基质吸力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41  
降雨入渗是致使边坡岩土体稳定性下降并最终导致崩滑地质灾害发生最为常见的环境因素。通常对边坡中地下水的影响分析采用的是经典的静水压力假定 ,并考虑适当的折减系数。本文研究了非饱和土强度随基质吸力变化的规律 ,对基质吸力影响边坡稳定性的机制进行探讨 ,并提出了相应的分析方法。运用上述方法分析了某露天矿边坡实例。结果表明 ,该方法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896.
3维地学模拟与虚拟矿山系统   总被引:79,自引:1,他引:79  
3维地学模拟(3D Geoscience Modelling,简称3DGM)与虚拟矿山系统(Virtual Mine System,简称VMS)是数字矿山(Digital Mine,简称DM)战略实施的关键技术,其中3DGM是VMS及所有真3维地学虚拟现实系统的基础。基于国内外VMS研究与应用分析,指出目前2.5维VMS的缺陷和不足;同时,对当前国际学术界3DGM理论与方法进行了评析。进而,从3DGM与VMS耦合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新的3DGM方法:类三棱柱(Analogic Tri-Prism,简称ATP)法。ATP模型由点、TIN边、TIN面、棱边、侧面TIN和ATP体共6组基本元素组成。本文设计了ATP的数据结构,并给出了基于实验钻孔的3DGM可视化图。  相似文献   
897.
兰州市低空风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空气污染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9,他引:7  
对1988年至1992年兰州市环境监测站自动监测系统监测到的近地面逐时风和空气污染浓度资料以及对应时段的兰州市低空风资料乃至城,郊近40年的地面风资料做了深入的分析,并将城区与郊区对照点(榆中站)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了风向频率变化特征和风速日变化,年变化,年际变化以及风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对应时段空气污染的分布状况及其与风速的相关关系,为研究兰州市边界层大气动力稳定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开展空气污染预报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98.
地层水矿化度检测的地球物理测井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传统的水文地质研究方法在进行地下水的矿化度评价时,是通过地层水的取样进行室内分析化验,确定含水岩组中地层水的矿化度,目前,在利用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西部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研究中,鉴于大多数石油井不含有浅层地层水的水样化验资料,因而本文介绍一种利用石油测井数据(主要为自然电位曲线)计算地层水矿化度的方法,并将之应用于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地层水的矿化度估算,方法研究和应用实例证明这种方法是较为可靠的,虽然求取的地层水的矿化度的数值存在一定的误差,但完全可以满足地层水矿化度分级评价的需求,从而开发了石油测井数据在水文地质中的应用,也降低了单纯利用水文取样,由于样点少,矿化度预测精度低的缺点。  相似文献   
899.
基于DEMATEL-ANP模型的中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阐释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内涵的基础上,基于合理化、高级化、高效化和生态化视角构建四维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评价体系,运用系统集成的DEMATEL-ANP评价模型,以2000-2018年中国大陆30个省域为研究对象,识别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评价体系中不同指标之间的复杂网络关系,在此基础上评价和分析中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及其动态演化规律,进一步运用泰尔指数判别中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合理化与高级化在中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具有基础作用,高效化是推动中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指标,生态化是新时期中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新要求和新方向;2)中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呈现初始起步、稳步增长、波动提升、迅猛发展的阶段演化特征,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高效化和生态化4个维度之间的耦合协调状态由濒临失调向良好协调演变;3)中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且区域差异主要源于东部地区区域内的差异.  相似文献   
900.
长江经济带生态用地变化类型识别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用地能够为人们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健康与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生态用地被大量侵占、受损严重,许多土地生态功能丧失。本研究基于1995-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探究长江经济带生态用地变化时空演变规律,并使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于生态用地变化的驱动机制分别开展全局效应与局部效应分析。本研究将生态用地变化划分为5个类型:严重受损、轻微受损、保持不变、轻微恢复、明显恢复。研究结果表明:1995年至2015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用地面积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但是总体的趋势是减少的,受损面积大于恢复面积。其中,减少的面积主要来自于林地和耕地。在这20年间,从生态用地变化类型来看,保持不变类型的面积最大,其次是轻微受损和轻微恢复类型。生态用地变化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任何两个驱动因子共同作用的解释力都大于单一的驱动因素。此外,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不同驱动因子对于生态用地变化的影响也不同。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土地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更好地制定区域和地方的相关土地利用政策。相关经验教训也可以推广到其他地区,以更好地管理生态用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