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4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128篇
测绘学   57篇
大气科学   66篇
地球物理   280篇
地质学   425篇
海洋学   64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136篇
自然地理   6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201.
利用海南岛18个气象观测站1966—2001年逐日20cm口径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气象要素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海南岛年和四季的蒸发量变化特征及气象因子对蒸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海南岛年蒸发量变化呈波动式下降,蒸发量的减少主要出现在春季,冬季和夏季次之。从空间上看,年蒸发量呈东北少、西南多的分布,其大值区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小值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和中部地区。M-K检验说明年与春冬两季蒸发量的变化呈下降趋势且在1994年前后发生突变。影响蒸发量变化的因子中,日照时数和风速是造成蒸发量减小的主要因子,降水量的影响仅次于风速和日照时数,而气温不是造成海南岛蒸发量减小的主要因子,相对湿度可能是海南岛的蒸发量减小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02.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水文泥沙监测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水平  李云中 《水文》1999,(1):6-10
鉴于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水深大,流量大,抛投量大和截流期不断航等显著特点。水文泥沙监测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监测导流与截流过程中水流泥沙和水下地形的变化,为截流设计优化,调整施工方案与措施等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也为导流明渠分流与通航,围堰度汛,截流水力学试验研究及水文预报,水文分析计算等提供水文原型观测资料。本文介绍了水文泥沙监测的目的、任务和水文数据采集,传输,处理与信  相似文献   
203.
哲杜斯贝是一种以高丰度和低物种分异度为显著特征、在全球广泛独立分布的小嘴贝类。笔者对华南台地相和台间盆地相5个含哲杜斯贝类上泥盆统剖面进行沉积环境和埋藏特征研究,确定华南哲杜斯贝类的原生沉积环境为台地的正常浅水,这与美国和摩洛哥生长在冷泉环境中的哲杜斯贝不同,表明其既可在浅海环境中生长,也可以在冷泉环境中生长,具有较强的生态可塑性。台地相(原地埋藏)的3个哲杜斯贝种群具有以下特征:(1)均呈现出壳体呈层状紧密堆积、集群生长特点,丰度极高,并且有相当数量的个体呈现出由于拥挤生长而导致的壳体生长畸形现象;(2)缺乏其他底栖后生生物,显示了极低的生物多样性;(3)壳体大小—频率分布和生存曲线揭示了3个哲杜斯贝种群都具有非常低的幼年期死亡率特点,同时同一介壳层内哲杜斯贝个体大小均一,表明绝大多数的个体能够达到或接近自然寿命后死亡。上述证据表明,哲杜斯贝具有密集群居生活的习性,其生活在一个独特的、不适合其他后生底栖生物生存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4.
The Qinling Group was previously interpreted as the oldest Precambrian basement unit of the North Qinling Terrain, recording its formation and early crustal evolution. The Qinling Group consists predominantly of gneisses, amphibolites, and marbles, which underwent multi-phase deformation and metamorphism. In order to better constrain the provenance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is group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North Qinling orogenic belt, in situ U–Pb dating and oxygen isotopic analysis of zircons in combination with whole-rock geochemistry and Sr–Nd isotop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the two dominant rock types, amphibolite and felsic gneiss. Felsic gneisses exhibit enrichment of LREEs and LILEs (Rb, Ba, Th, K, Pb), negative Eu anomalies and depletion of HFSEs (Nb, Ta, P, Ti). The rocks have slightly elevated δ18O values (6.5–9.3 ‰) and initial ε Nd values of ?4.6 corresponding to two-stage Nd model age of 1.99 Ga. Amphibolites are also enriched in LILEs and LREEs and depleted in Nb and Ta and have homogeneous δ18O values (5.0–6.0 ‰), but higher initial ε Nd values (2.8–3.3) and younger two-stage Nd model ages (1.29–1.24 Ga) compared to the gneisses. The zircon age record indicates that the gneisses and amphibolites were formed in a ~960 Ma volcanic arc environment rather than in a rift setting as previously suggested. A major metamorphic event took place during the Early Paleozoic. Based on the age spectrum of detrital zircons, the Qinling Group is interpreted as an autonomous geological unit, which was mainly derived mostly from 1,000 to 900 Ma old granitoid rocks. The North Qinling Terrain can be regarded as a remnant of the Grenville orogenic belt with an early Neoproterozoic evolution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blocks.  相似文献   
205.
针对基于WebGIS的气象信息显示和查询系统在应用中存在交互性差、响应速度慢、可扩展性不强等问题, 引入MapServer开源应用框架pMapper,对框架的技术路线进行探讨,并提出在pMapper框架下实现基于Ajax的WebGIS方案,最后通过修改源代码和开发嵌入式组件快速构建基于Ajax的WebGIS气象综合显示系统,实现原业务系统的升级。通过在实际业务中使用证明,改进后的系统可有效提高WebGIS的运行效率,可支持100~150用户并发;多数页面平均响应时间在3 s之内。基于pMapper框架开发WebGIS仅需要15~30 d,提高了开发效率,为WebGIS开发人员提供了一种快速构建WebGIS应用系统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6.
对南澳风电场1996~2010年的雷灾实例进行了统计分析,找出影响雷电防护水平不一的主客观因素;得出雷灾特点:雷灾事故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按照受损坏的位置划分,风电场的各个部分都可能因雷击遭受损坏,其中监控系统是受损几率最高的部分,其次是叶片和箱式变压器.  相似文献   
207.
迁移型层序是陆相湖盆中一种特殊的层序构型,但是其特征以及主控因素尚不清楚.通过对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文昌组层序地层学研究,发现下文昌组三级层序PSQ1~PSQ4主要发育在凹陷南部,上文昌组三级层序PSQ5~PSQ7主要发育在凹陷北部;三级层序PSQ1~PSQ7逐渐由南东向北西发生跨洼陷迁移.这种迁移型层序是由幕式构造活动差异性造成的,在裂陷IA幕,惠州凹陷南部控凹断裂活动强度大,发育以下文昌组为主的T型层序构型;在裂陷IB幕,北部断裂活动加强,南部的断裂活动减弱,造成沉积、沉降中心迁移到惠州凹陷北部,发育以上文昌组为主的H型层序构型.迁移型层序及其控制下的砂体和烃源岩在侧向迁移、叠加过程中,更利于生、储、盖等油气成藏要素的有效配置,形成多区块、多层段油气藏组合.   相似文献   
208.
内蒙古乌拉山石英-钾长石脉金矿床铅和硫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内蒙古乌拉山金矿床是近年在我国北方发现的大型金矿床之一。矿床主要由赋存在太古界乌拉山群变质岩地层中一系列石英-钾长石脉和石英脉组成。矿区范围内晚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类分布广泛并且同金矿化具密切时、空分布关系。本文对乌拉山金矿床,大桦背花岗岩体和变质岩地层的硫、铅同位素比值进行了系统测定,并解释了不同地质体硫、铅同位素变化特征。研究表明:金成矿作用发生在240×10 ̄6a,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大桦背花岗岩体及有关的岩脉,乌拉山金矿床形成过程中,亦有部分非岩浆物质混入。  相似文献   
209.
本文通过对西藏二叠系(竹蜓)类及非(竹蜓)有孔虫的研究认为,早二叠世早期(竹蜓)类以冷温型的Monodiexodina动物群为主,属冈瓦纳—特提斯生物区,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太陆及扬子地块的分界分别为昆仑山南坡断裂和金沙江断裂。早二叠世晚期(竹蜓)类Neoschwagerina-Polydiexodina动物群仍限于冈瓦纳北缘区,其生物区系以及扬子地块的分界与早二叠世早期相同,而冈瓦纳大陆北缘西部首先与欧亚大陆塔里木等地块接近,该动物群才越过了昆仑山北坡。晚二叠世晚期(竹蜓)类以Palaeofusulina动物群为主,与扬子地块相似属华夏—特提斯生物区,冈瓦纳与欧亚大陆的界线转为班公湖—怒江断裂,而冈底斯带与喜马拉雅带至今未见Palaeofusulina,该二带仍属冈瓦纳—特提斯生物区。  相似文献   
210.
密切结合勘探实际,以钻井、测井等地质资料为主要依据,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为对象,以多学科的地质理论与技术方法为指导,结合盆地构造演化,通过对奥陶系不整合侵蚀面上下地层组合情况的深入分析,把印模法与残厚法结果有机结合,深入探讨了奥陶系风化壳古地貌恢复的方法思路及其古地貌发育特征,探索了古地貌恢复的新方法--综合法,建立了解释和恢复古地貌单元属性的综合地质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盆地东部奥陶系侵蚀不整合面上下的地层组合可以分别被划分为上薄下薄、上厚下厚、上厚下薄、上薄下厚4种基本型式以及上次厚下次薄、上次薄下次薄、上次薄下次厚、上次厚下次厚等8种子模型;相应的古地貌解释包括了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岩溶盆地3个二级古地貌单元以及残丘、台地、残台、阶坪、沟谷、浅洼、深洼等11个三级古地貌单元。岩溶高地出现于研究区西南角,分布局限;岩溶斜坡占据了研究区的大部分,其主力地貌单元为斜坡台地与斜坡阶坪;岩溶盆地位于研究区东部,其主力地貌单元为盆地浅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