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807篇 |
免费 | 3737篇 |
国内免费 | 486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68篇 |
大气科学 | 4104篇 |
地球物理 | 5744篇 |
地质学 | 10173篇 |
海洋学 | 2954篇 |
天文学 | 860篇 |
综合类 | 1989篇 |
自然地理 | 23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9篇 |
2023年 | 414篇 |
2022年 | 989篇 |
2021年 | 1168篇 |
2020年 | 905篇 |
2019年 | 1016篇 |
2018年 | 1113篇 |
2017年 | 1053篇 |
2016年 | 1198篇 |
2015年 | 1036篇 |
2014年 | 1155篇 |
2013年 | 1246篇 |
2012年 | 1123篇 |
2011年 | 1143篇 |
2010年 | 1212篇 |
2009年 | 1102篇 |
2008年 | 948篇 |
2007年 | 994篇 |
2006年 | 727篇 |
2005年 | 705篇 |
2004年 | 523篇 |
2003年 | 574篇 |
2002年 | 568篇 |
2001年 | 535篇 |
2000年 | 657篇 |
1999年 | 965篇 |
1998年 | 819篇 |
1997年 | 809篇 |
1996年 | 766篇 |
1995年 | 679篇 |
1994年 | 593篇 |
1993年 | 518篇 |
1992年 | 426篇 |
1991年 | 299篇 |
1990年 | 237篇 |
1989年 | 198篇 |
1988年 | 187篇 |
1987年 | 110篇 |
1986年 | 114篇 |
1985年 | 73篇 |
1984年 | 64篇 |
1983年 | 61篇 |
1982年 | 58篇 |
1981年 | 42篇 |
1980年 | 47篇 |
1979年 | 38篇 |
1978年 | 14篇 |
1975年 | 9篇 |
1974年 | 10篇 |
1958年 | 1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利用地面气象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雷达及卫星资料和NCEP 1°×1°的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5月13日攀西地区南部的飑线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飑线发生在高空槽前,高空槽逐渐东移推动冷性气流沿背风坡东移,然后与前方低层暖空气汇合抬升形成对流;露点锋触发了飑线天气过程的形成;产生飑线天气区域的大气具有上干下湿、不稳定能量高、垂直风切变强、高层风速大和形成之前存在逆温层的特点;高空急流和动量下传对飑线的发生和加强具有促进作用;地形对飑线的形成和天气现象的分布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2.
153.
中生代复杂构造体系的成矿过程与成矿作用——以华北大陆北缘西拉木伦钼铜多金属成矿带为例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西拉木伦钼铜多金属成矿带处于华北克拉通与中亚造山带的过渡区,是古生代古亚洲构造域与中生代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汇部位。在中生代受多种构造体系的制约,如中亚造山带造山后期局部伸展、蒙古-鄂霍茨克俯冲-碰撞造山作用、古太平洋板块的向西俯冲和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事件的影响等。西拉木伦成矿带成矿斑岩锆石U-Pb年龄和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资料显示,钼铜矿成岩成矿主要集中在260~220Ma、180~150Ma和140~120Ma三个时期。结合华北克拉通北缘构造演化历史,推测这三期成矿作用主要与造山后局部伸展、构造体系转折和陆内伸展(岩石圈减薄)过程有关,并相应建立了"车户沟式"、"鸡冠山式"和"敖伦花式"三类斑岩钼铜矿床成矿模式。进一步研究表明,岩石的酸碱性、岩浆来源、岩浆的氧逸度、岩浆演化方式、构造背景等因素,制约了成矿作用的专属性。 相似文献
154.
基于2015年4月(春季)和6月(夏季)象山港主要岛屿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生态调查数据,采用优势度、生物多样性指数、次级生产力、聚类、多维尺度排序及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等方法,分析了主要岛屿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特征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1)春、夏季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52种,其中底栖动物与底栖藻类各有45和7种,春、夏季共有物种数为34种,短滨螺、中间拟滨螺、齿纹蜒螺、青蚶等11种为春、夏季共有优势种;(2)夏季平均丰度(2074.85g/m2)高于春季(1505.01g/m2),春季平均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2373.75ind./m2,16.31g/(m2·a))高于夏季(2210.17ind./m2,12.17g/(m2·a));(3)春季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sevenness均匀度指数(2.742,1.679)高于夏季(2.580, 1.623),夏季Margalef丰富度指数(0.716)高于春季(0.667... 相似文献
155.
156.
长江口泥沙絮凝静水沉降动力学模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细颗粒泥沙在咸水中的絮凝沉降是河流泥沙向海输送过程中在河口区发生的重要现象,是河口拦门沙形成与发育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根据室内模拟试验研究,提出长江口泥沙絮凝静水沉降的二级动力学模式,通过该式求得不同泥沙含量和盐度情况下絮凝沉降的衰减系数,半衰期和平均沉降速率等动力学参数,定量地分析泥沙含量和盐度对泥沙絮凝沉降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7.
158.
159.
关于太古宙—元古宙界线的新认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500Ma作为太古宙-元古宙界线的提议被28届国际地质大会通过,但并不意味着2500Ma作为太古宙-元古宙界线是永恒的最佳选择。事实上,太古宙-元古宙界线划在何处还存在很多争论,现行的界线划分依据也期分期标准相悖。大量资料表明),2300Ma时曾发生全球地质环境的灾变,灾变前后的地质作用(尤其是表生地质作用),有明显变化,导致了太古宙与元古宙的一系列差别。该灾变与元古宙-显生宙,古生代-中生代, 相似文献
160.
湘西北地区发育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两套富有机质黑色页岩。通过合成地震记录和已知地质特征推断反射层位的方法,对两套含烃黑色页岩层的地震地质特征、波组层位识别、波组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比,总结出湘西北地区页岩层地震反射波所具有的典型特征:龙马溪组存在3~4个强相位,主频集中在30Hz左右;牛蹄塘组存在3个强反射界面,因深度加大,其主频集中在20Hz左右。由于龙马溪组和牛蹄塘组二组地层间距达2 500~3 000m,因此在湘西北地区将二组地层的反射波视作一个波系,其二维地震剖面存在3个波组4个反射层位或3个波组3个反射层位,三个波组分别为龙马溪组,中寒武底界及牛蹄塘组。另外因龙马溪组砂质泥岩段具有低速、低密度、低电阻率、高放射性等特征,其界面波阻抗差异较大,可作为本区的地震波标志层位。 相似文献